二唯意乐施doc.docx
- 文档编号:1109773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10KB
二唯意乐施doc.docx
《二唯意乐施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唯意乐施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唯意乐施doc
(二、唯意乐施)
第二,唯意乐布施者。
分三:
一、修法;二、修者;三、修位
一、修法
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
是《菩萨地》说。
在闲静的处所安住,由清净意乐、淳厚的净信之心,就化现各种各样广大无量的财宝。
由对缘起、对如是唯心化现而施具有大义利的胜解,惠施给一切有情,其结果是少用功力能生无量福德,这也叫做菩萨巧慧布施。
这是《菩萨地》中所说的。
二、修者
《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
《妙手请问经》里虽然说这是无资财者应当修学之处,但并非说有资财者不应修习。
总而言之,无论有没有资财都要修这样的唯意乐施,因为通过意乐做极广大的惠施能出生无量福德。
而且现前没有这样的资财,但是心量广大,有很大的信心、很大的胜解力,心可以化现出各种各样的妙宝,境界极其广大,数量无有边际,就如普贤行愿所说。
那样的话,由于心的力量化出种种衣服云、伞盖云、光明云、音乐云等等,这是以巧慧来作布施,所以有财无财者都要修学。
三、修位
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
在什么阶段要修这种意乐布施呢?
这个无资财时的巧慧布施,是一直到还没证到增上清净意乐的初地极喜地之间。
因为一旦登了地以后,成了圣者菩萨,功德很大,决定不会有资财匮乏的情况。
如《菩萨地》云:
“如是菩萨现无财宝,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说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
若诸菩萨已证增上清净意乐,如已获得超诸恶趣,如是生生必当获得无尽财宝。
”
这就像《菩萨地》中所说:
像这样,菩萨现在没有财宝,运用巧慧方便而作布施,这是说乃至还没有证到增上清净意乐之间的一种方便。
假使诸菩萨已经证得增上清净意乐,就像已经获得超诸恶趣,那样的话,生生世世里决定会得到无尽的财宝。
因此可见是在还没登地之前的修法。
(四、此等略义)
第四,此等略义者,正受菩萨律仪已,学习大地布施道理,发愿修学。
第四,对于这些布施波罗蜜多道理的摄略,就是说真正受了菩萨律仪以后,要学习大地菩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道理或道相,并且自心要发愿修学。
如前所说布施之理,当先了知现在进修开遮之处而勤学习,特于悭吝身财善根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
像前面所说的布施道理,是从一个初发心受菩萨律仪的初发业者开始,一直到圆满佛果之间都适用的。
那么我们作为初发业者,首先应当知道当前的下手之处,也就是你要明白自身处在初步地位,在这个阶段进修的时候,哪些有开缘,哪些要遮止,要知道该做的、该制止的方方面面而精勤地学习。
特别是对布施的违品,对于身体、资财、善根三大类的悭吝之心要修对治,要努力地增广能舍之心,因为这是布施度的体性。
这个能舍之心作为一个根本,它一旦增广了,布施度的修行就提高了。
能如是修,应自庆喜,心若未能如是薰修,应生忧恼。
在心理上的处理,假使对于布施度,比如对治悭吝、增广能舍等等,或者对于各种开遮之处也是勤于学习,能开始效仿菩萨们这样去修心、去学习,假使你能这样都做到的话,应当深自庆喜。
也就是修自随喜,由自随喜会使得善根得到滋润,由此增上它的势力。
如果心没有按这样熏修,应当生起忧恼。
也就是对自己这样的状况有一种忧心。
我这个样子怎么能行呢?
我天天这样背离布施度的道理、这样浪费时间不做熏修是非常不好的,我怎么是这样呢?
要生起忧恼之心。
因为有了忧恼就会厌弃这种废修的状况,有庆喜就会增上修的意乐,以这样的心理调整就会逐步地往上前进。
若如是者,则如《妙手请问经》说:
于当来世,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蜜多。
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于现法亦当恒为重过所染,于当来世心不趣入,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要注意这个等流,它会一直同类地延续到未来,如果心理处理不善,好的方面没有去激励它、随喜它,它的劲头不大,坏的方面没有由忧恼去废弃它的话,它的势力强大,那样就会出现很大的障碍。
因此要注意心上现前这一步,如果你能按上面这样修心,那就像《妙手请问经》所说:
由于自身一直在增长修布施的心力,而且缘起上顺利,那么这个发展到将来,少用一点功力就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就像春天播的种子好好地做护理,到了夏天就很快的成长、成熟。
如果这一切都舍置了,由因缘不具足而违缘具足,那在现法当中也常常被犯菩萨戒的重过所染,在未来世中,心也不能趣入或者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也就是说菩萨行是非常广大的,心上没建立好的话,障碍重重,被业障所覆的时候会发现修不进去的。
又如《摄波罗蜜多论》云:
“布施根本菩提心,勿弃如此能施欲,世间具此能施欲,佛说此为施中尊。
”
又像《摄波罗蜜多论》所说:
大乘布施的根本是菩提心,不要舍弃这样能施的欲。
也就是要有一个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大道的大欲乐,或者大志愿,不能舍弃这个,这个叫行菩提心,如果舍掉了就没法趣入。
世间假使具有这样最大的能施的欲乐,也就是所谓的菩萨精神、所谓的成就无上佛道的志愿,佛说这就是施中之尊。
而不是其它的,施好多的外财但是心很小,只想自己得到一点人天福乐,这不是施中之尊。
虽然可以算作施中的一分,但是施中的尊贵或者最极殊胜者就是具有这样的菩萨大志愿、大欲乐。
此说应当忆念修习菩提心为诸行所依,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为一切能舍之尊,故于此心应励力学。
此即总摄《妙手问经》胜扼要义。
这是说要忆念修习菩提心作为菩萨万行的所依或者根本。
就这里的布施度来说,它是发起一切菩萨广大布施的依处、根源,就持戒度来说,也成为修一切戒波罗蜜多的根源。
也就是有无上的志愿要证得无上的菩提,它是一切能舍的根本。
因为要达到无上佛果就要去除一切悭吝,要把一切身财善根无余地惠施给法界一切有情。
这是因为内心有希求无上菩提和希求普利众生这两种最深的欲,以它为根本出现了无量的菩萨万行,所以它就成为一切能舍的根本,在一切能舍之心中是尊贵的王。
所谓菩提心者是善行之王,所谓具有能舍施欲的行菩提心是一切施中之王。
应当对这样的菩提心励力地修学,这是总摄《妙手请问经》的殊胜扼要之义。
第二、尸罗波罗蜜多分五:
一、尸罗自性 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三、尸罗差别 四、修尸罗时应如何行 五、此等摄义
第二尸罗波罗蜜多的修学分五个次第来趣入。
一、要认识尸罗的自性,即戒波罗蜜多本自的体性如何,如此能把握心要,因为以此自性展开有无量的戒的差别。
首先要认识尸罗的体性,接着要明确作为一个初发业者,如何使心趣入尸罗。
这是要知道修心的方便,以一个非常善巧、便利的修心的方法使得心能够顺利地趣入。
三、要认识尸罗的差别,具有哪些学处的种类等。
四、在修尸罗时应当如何行持。
五、做一个摄义。
今初(尸罗自性)
分二:
一、尸罗的自性;二、尸罗波罗蜜多圆满之量。
一、尸罗的自性
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对于损害他者及发生此损害的根本,使得心对其厌舍,这种能断的心就是尸罗。
这是基于业果的定解,知道一切损他和它的根本是过患之根,而且就菩萨戒而言,这个损他及其根本直接与菩提心相违,因此对于这样一种不好的东西心里特别厌舍,不想再要,这个时候发起一个能断的心,它就是尸罗。
二、尸罗波罗蜜多圆满之量
由修此心增进圆满,即是尸罗波罗蜜多。
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为满尸罗波罗蜜多。
接着要认识尸罗波罗蜜多圆满的量。
就如同布施波罗蜜多是在心上圆满,并不是在外面遣除了一切有情的贫乏,而是在自心中尽除悭贪,发生了圆满的舍心,成为布施到彼岸。
与此相类,就是通过串修能断的心,让它不断地增进,最终达到圆满,这是尸罗波罗蜜多或者说持戒到了彼岸、究竟了。
这也不是以外在的有情悉数远离损恼才立为圆满尸罗波罗蜜多,下面以理证成。
若不尔者,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尸罗波罗蜜多应未圆满,亦不能导此诸有情往离损害诸方所故。
假使不是在心上就能断心达到圆满来安立持戒度究竟,而是就外在有情全数远离损恼来安立,那么因为现在仍有无数的有情并没有远离损恼,那么,就应成过去已成佛的一切诸佛都还没有圆满尸罗波罗蜜多,因为这些诸佛没有引导这些有情趣至远离损害的方所。
譬如,今天发生战争,或者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时候,众生无处可避,当业报成熟时必然有这样的损害降临其身,或者江河湖海里的水族也无法避免被捕杀的厄运。
如果以一切有情都离尽损恼来安立持戒波罗蜜多的话,那这一条在今天并没有实现,应当承许过去一切成道的诸佛持戒度直至如今都还没有圆满,然而这并不成立。
是故其外一切有情与诸损害随离不离,自相续上有离损他能断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罗。
所以自己之外的一切有情与诸损恼不管是离还是没离,只要自相续上有远离损他的能断的心,修这个能断心就是受行尸罗。
《入行论》云:
“鱼等有何处,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
”
《入行论》中前二句是反显,鱼等所有的有情,有什么地方是能够驱逐到那里就使得它不受杀戮的呢?
必然没有这样的处所。
后二句是就正面来认定,是由得到了这个对于损他能断的善心,说为尸罗度。
总之经过修证出现了圆满的能断之心,不为违品所害,没有丝毫违品,这就叫做尸罗达至彼岸。
戒虽有三,此约律仪尸罗增上说为断心。
此复若具等起增上,断十不善是十能断,若就自性增上,断七不善是七能断身语业性。
戒虽然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这里特别按律仪戒这一方面将戒的体性说为能断之心。
而且在这个能断之心上假使包括等起在内,这样来说,那断除十种不善就是十种能断,如果就律仪戒的自性这一方面来说,断除身口七种不善就是七种能断身语业的体性。
《入中论疏》云:
“此由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性故,是安乐因,为诸善士所习近故,名为尸罗。
”
梵语尸罗,尸是清凉,罗是获得,有多种涵义。
先就消极的方面来说,如何得到清凉呢?
就是由于不忍诸烦恼和不造诸罪恶的缘故,心中息灭或者远离忧悔之火而常得清凉,因此称作尸罗。
就积极方面而言,这样守持净戒是出现世出世间安乐的正因,是诸善士共同习近的缘故,称为尸罗。
“此以七种能断为相,无贪、无瞋、正见三法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罗增上说十业道。
”
尸罗是以身口七种能断为其相状或者体性,以无贪、无嗔、正见三法作为这七种能断的等起或发起,所以包括等起在内宣说尸罗会说到十种白业道,也就是以能断十黑业道的十种白业道为体性。
(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
第二,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者。
分三:
一、连接;二、广说;三、摄义。
一、连接分二:
一、欲办他利应当勤受律仪;二、能令尸罗清净之方便。
一、欲办他利应当勤受律仪
如是发心受学诸行,此即誓办一切有情令具正觉尸罗妙庄,应修其义。
此复自须先生清净戒力,以自未能清净尸罗及有亏损,当堕恶趣,况云利他,即自利义莫能办故。
像这样发了菩提心要受学菩萨的诸多行为,这就是自己立誓要成办让一切有情都具足正觉佛所说的戒律的微妙庄严。
既然已经这样立了誓,那就要真实地去修习它的义利。
而这又自己需要先生起清净戒的力量,原因是假使自己尚且没能清净尸罗以及有所亏损,就会堕落恶趣,连人天身都难保,哪里说得上利他呢?
连自利都不能成办,因此首先自己需要生起清净戒的力量。
故勤利他,当爱尸罗,不应缓慢,必须励力守护防范。
所以要精勤利他的话就要爱护尸罗而不应缓慢,必须励力守护防范,使得身口意不违净戒。
《摄波罗蜜多论》云:
“若具正觉戒庄严,勤修一切众生利,先当善净自尸罗,发起清净尸罗力。
”
在《摄波罗蜜多论》里说到:
假使要具足正觉佛戒的庄严而勤修一切众生的义利,那首先应当自己好好地护戒,清净自身的尸罗,发起清净尸罗的力量。
又云:
“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
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
此论又说:
假使毁了戒连自利都没有能力成办,哪里会有势力利他呢?
因此劝导善修利他的行者们,在守护自戒上缓慢是不应理的。
二、能令尸罗清净之方便
如是能令尸罗清净,依赖于诸进止之处如制行持,又此随逐猛利坚固欲守护心,故当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而令发起欲护之心。
像这样开始着手于能使自身戒行清净的修行,又需了解能使尸罗清净的方便。
在缘起上应当这样认识,要能使我持戒清净就依赖于我诸多的应进、应止之处如佛所制一般的行持。
也就是按照律中说到的哪些应当进取、哪些应当遮止,对于这些取舍之处能完全如教奉行,那就不会有违戒的垢染,而使得戒律清净。
要实际做到这一点,一定须要具有一个很强大的道心,因此它依赖于猛利、坚固的欲守护的心。
那么怎么能发起这种心呢?
这就是关键之处。
发起它的缘起就在于修习未护的过失和善护的胜利,所以我应当长期修习未护过失和善护胜利,从而使得自心里发起欲护的善心。
通过如理的缘起发出真正具相的心,通过长久地修习使它达到猛利、坚固,有了这样的道心,那就会时时护住这个戒,有正念正知对于各种的进止之处如制行持,那我的戒律就能清净了。
小结:
菩萨发起菩提心,立誓使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有情都具足佛戒庄严。
为了完成这样的大愿,菩萨必须自己首先励力地护持净戒,不然的话,自身还不能护戒,连人天身都得不到,哪里能利他?
因此菩萨必须护持净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护好净戒呢?
这又要知道心上缘起发展的四个法的关系。
四个法就是:
一、尸罗清净;二、于诸多的进止之处如制行持;三、猛利坚固的欲守护心;四、长久中修习未护过失和善护胜利。
要引起前前,必须以后后为因,而做到了后后就能逐次地引发前前,终至达到护戒清净。
因此对于初发业者来说,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长久修习未护过失和善护胜利。
二、广说分二:
一、思惟过患;二、思惟胜利。
在经过略说的了解后,行者心中意识到当前一步是要久修未护过失、善护胜利,因而应当在这些上做非常具体的如理思惟。
一、思惟过患
初者,如前论云:
“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谓由过患深生怖畏,虽于小罪励力断除。
思惟未护戒的过患,如同《摄波罗蜜多论》中所说:
假使不护戒,就会见到有猛利的大怖畏在等着你,因此就算可断的过失虽小也务必要励力断除。
由这一段指示就知道,要对于过患有特别多的了知,要对过患生起很深的怖畏之心,做到即使是小罪也励力断除。
以上是标准。
尸罗障品,其粗显者谓十不善,所有过患,如前已说,当思惟之。
尸罗的障品,粗显的就是十不善业,而它的所有的过患就像前面下士道中所宣说那样,应当对此数数思惟,引起怖畏之心。
这里思惟的内容就粗显方面来说就是下士道里面所说的那些。
另外《正法念处经》中所讲到的,由十不善业所感而堕入三恶趣的各种过患都是应当思惟之处。
二、思惟胜利
其胜利者,前亦略说。
护戒的胜利在前面下士道、中士道里也略要的说过。
吉祥勇猛所说者,即前论云:
“可爱天物及人财,妙乐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当观佛法皆此生。
”
圣勇菩萨所说就是前面《摄波罗蜜多论》中所说:
可爱的天上的妙物、人中的资财、具妙乐妙味的天界或者高层的好事,一切都是由戒为因而生的,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要看到连佛及圣法都是以戒为因而生的。
就像诸多的教典里所说的那样,由于持戒能发起一切佛法乃至能生起无上菩提,其原因是有持戒就有三昧,就有智慧,就有解脱,就有解脱知见,可见持戒是能生一切佛法的所依。
《瑜伽师地论》说:
“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
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快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
”尸罗有能建立的意义,有能任持的涵义,是根本的涵义。
由这个尸罗就能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和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的第一快乐功德,使得它生起,使得它证得,所以说尸罗是根本。
又由依此,能令相续辗转胜进,与诸菩萨大悲性者共同学处,永断一切恶行种子,得净妙智。
再者,由于依此清净尸罗,能使得自己的相续辗转地变得越来越好,不断地有上升,而且就成了与大悲为自性的诸多菩萨共同来受这样的庄严学处,而且能永断一切恶行的种子,获得清净微妙的智慧。
余庄严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讥笑处,非为端严。
尸罗庄饰,老幼中年任谁具足,皆生欢喜,故为第一庄严之具。
其它庄严具如果太老或者太小去佩戴的话,会成为讥笑之处,就是很不好看。
而尸罗的庄严妙饰无论老年、幼年、中年哪种年龄段,无论是谁具足,都使人生起欢喜,因此它是内在的第一庄严之具。
《瑜伽师地论》说:
“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是故尸罗名庄严具。
”此论说到戒庄严具对于一切种类的有情,在一切时段,如果有能佩服者,那都是非常庄严、非常妙好的,所以尸罗称为庄严具。
这里要从各个方面去认识第一庄严具的涵义,由此对于戒发生欣乐之心,发生大欢喜心和爱敬之心。
一、就适合的有情种类而言,外在的庄严物不能适合所有的人来佩戴,因为人的体形、相貌、气质有好多差别,有的人戴了好看,有的人戴了不好看。
而清净的尸罗却适合任何有情种类,无论谁能佩在相续中都极为庄严。
二、就适合的年龄段而言,外在的庄严具只适合某一种年龄,比如年轻时戴了好看,年老时戴了不好看。
而尸罗的庄严无论在什么阶段、什么岁月、什么时间都极其妙好,永远不会过时,随时可以佩戴,随时成为庄严。
三、就是否会被夺走或被损坏来看,其它的庄严具以地水火风的因缘、盗贼等的因缘都会失坏。
即便没遇到这些违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身也会变坏的。
而尸罗庄严具不会被四大、他人等的违缘所夺,也不会因为时间而变坏,这样的庄严具越佩得长久德相就越加庄严。
四、就庄严的范围来说,外在庄严具只能严身不能严心,只能庄严身体的表象,不能严饰内外一切。
而尸罗不仅严身而且严心,不仅严表象而且严一切。
以此庄严,持戒之心所现的现前以及未来的根身器界等都普现庄严。
五、就庄严的时间而言,外在的庄严具只是暂时做一点庄严,而尸罗却成了念念不断的庄严、永远的庄严。
无论处在衣食住行、受苦、受乐等任何时候、行住坐卧等的哪种威仪,都成为庄严。
所以戒庄严是尽生命边际的庄严,是尽未来际的庄严。
诸余香者,能薰顺风,非薰逆风,是有方限;戒名称香,薰一切方。
其它花香、木香等的香气能熏到顺风处,但不能薰到逆风处,而且所薰范围有限,有方所的局限;持戒的名称之香能熏到一切方处。
《瑜伽师地论》中以问答的方式这样说到:
什么缘故世尊宣说尸罗叫做薰香呢?
回答:
就是具戒者在周遍的方隅之处,妙善名称普遍传扬,就像种种根茎香等随风飘扬遍到各处,悦意芬馥,传得非常广远,所以尸罗叫做薰香。
能除炎热檀等涂香,有违出家;能除烦恼炎热涂香于出家者随顺无违。
檀香等的涂香涂在身体上能除掉炎热,但不合出家的行仪;戒涂香能遣除烦恼炎热,于出家者随顺而不相违。
为什么说尸罗叫涂香呢?
《瑜伽师地论》说:
由于所受的清净无罪的妙善尸罗能真正除遣一切以所受恶戒为因的身心热恼,就像最极炎热时,涂上栴檀香、龙脑香等,一切郁热蒸热都得以除灭,所以尸罗叫做涂香。
这里的意思是说尸罗与一般的涂香不同,那种涂香不适合出家者使用,而戒涂香极适合出家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唯意乐施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