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十一中教学改革汇报材料.docx
- 文档编号:11093715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23KB
万柏林十一中教学改革汇报材料.docx
《万柏林十一中教学改革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柏林十一中教学改革汇报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柏林十一中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为思维而教,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力
----2015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万柏林十一中
太原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
“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把‘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效果’作为基本要求;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进一步指出: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策略,构建区域性、校本化、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能力,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为此,我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一直在作深入的探究,有益的尝试,逐渐形成了《为思维而教,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换言之,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核心活动。
思维产生于问题,思维自问题开始。
“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思维基于知识,却又由问题产生,并因为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深入的发展。
现代学习论研究指出: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学习,不仅仅是完成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
学习,最终必须服务于学习者思维的进步,必须服务于学习者思维质量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思维质量的变化作为主要指标,评价学习质量的高低。
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即“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
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
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并且不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更不敢奢谈提高学习力了。
要提高学习力,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就成了“为思维而教,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力”中提高学生学习力的主阵地。
二、为思维而教,问题解决式法教学法的具体模式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
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
第二环节:
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
第三环节:
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
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
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
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思维,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它们。
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1、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宽松环境,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同时要开放提问空间。
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即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里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二)问题的目的性、适应性、层递性、新颖性和启发性
“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层递性”指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新颖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
“启发性”是指问题的设计不是指向事实性的答案,而是有助于学生去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
(三)学生围绕哪些内容提问:
“五何”问题
由何:
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
“由何”产生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任务的布置或情境的导入。
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也可以还原到问题产生的初始情境。
是何:
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
它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事实性的知识。
为何:
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原理性的知识。
如何:
通常指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策略性的知识。
若何:
通常是以what…if…为引导的,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
若何类问题复杂多变,易于产生思维迁移,通过解决若何问题,易于使学习者获得创造性的知识。
若何问题包括两类典型:
(a)角色迁移:
人物角色的换位迁移,其典型的映射是元认知相关的问题。
(b)情境迁移:
事件的情境发生了变化。
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及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与“满堂问”的区别: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中的问题是以“问题群”(指一组有中心、有序列、有层级、相对独立的问题)的形式刻意安排的,而“满堂问”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共性问题关注多、个性问题关注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
2、问题解决法与导学案的区别:
比较项目
内容
教学方法
提问者
提问内容
导学案
教师
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问题解决法
学生、教师
学生的学习盲点、兴趣点、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点
所以,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学施教,以学为主。
五、问题教学法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
组织教学→动机激发没问题→有问题
讲授知识→主动求知不敢提问→敢提问
巩固知识→自我表现不愿提问→愿意提问
运用知识→实践创新不会提问→会提问
检查知→识交流反馈不会分析解决问题→会分析解决问题
被动接受→质疑探究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推行,彻底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弊端。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了革命性的变化,老师已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再也不是被动的听众,而“翻身做了主人”。
过去的“组织教学”变为了“动机激发”,过去的“讲授知识”变为了“主动求知”,过去的“巩固知识”变为了“自我表现”,过去的“运用知识”变为了“实践创新”,过去的“检查知识”变为了“互相交流”。
而学生也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从没问题到有问题,从不敢提问到敢提问,从不愿提问到愿意提问,从不会提问到会提问,从不会分析解决问题到会分析解决问题,从被动接受到质疑探究,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尽情张扬。
三、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积极进行配套模式的建构尝试
第一、围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课外结构,为此,一方面,我们把学校开展各种活动的权利尽可能交给学生:
从每年的开学典礼的组织、主持、议程、人员安排开始;到全校的各种活动,全部由学生来组织主持,通过这一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构建了一年一度的《素质能力展示月活动》的配套检验活动:
我们每年都开展系列活动:
学校组织歌咏大赛、演讲、诗歌朗诵、才艺展示等;语文组开展—— 自创诗歌朗诵比赛、“生命”主题作文大赛、名著阅读感悟展评、诗词背诵默写竞赛、春联大比拼等;数学组开展——百人百题,百生参与竞赛;理化生组开展了——科普知识普及手抄报展评;英语组开展——英语歌曲演唱赛、英语才艺展示;政史地组开展——迎新年政史地知识大竞赛;音体美组开展——篮球赛、冬季长跑比赛、踢毽子、跳绳比赛、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课程情况的实施。
第二、我们利用有利时机,重点工作进行规范,来保障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推行:
1.严格落实《规范》要求。
严格执行统一的课程表和时间表,开足课时,开齐课程,并坚决把双休日和节假日还给了学生。
2.确保三级课程走进学校、教师、班级、学生。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开齐课程,充分体现在课程表上,做到有计划、有备课和作业。
学校印制校本教材《自救知识咱知道》,《咱区咱校咱的家》等,将安全知识与爱区、爱校纳入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得到重视。
3.我们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学校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合进行;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作为落实国家课程情况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树立为思维而教的理念,全面推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
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实践。
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
因此,我们提出高扬为思维而教的大旗,努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习惯,全面推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
并在初一、初二年级开了《学思维》课,同时,在全校所有各科课堂教学中,推行了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
5.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倡导教师通过学科成绩反思,调整教学。
6.通过实验课的全面开设,保证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一切的体验都来自于万柏林十一中有这样一个心愿: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次正式上台的机会,有一次在全校师生前讲话的机会,有一次演讲的机会,有一次高声歌唱的机会或有一次演奏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
宝贵的体验,一定会使孩子们克服自卑,走向自信,克服依赖,走向自立。
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提高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高了学习力。
并且还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作文里这样写道:
★我是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孩子,跟随打工的父亲来到这里,总怕被人看不起的我,在这儿感受到了幸福快乐。
★我的父亲在西铭周围回收废品。
作为农民工的他用一张张废纸,一个个塑料瓶为我在西山安了一个很小的家,十一中又为我造了一个大家。
★父亲在建筑工地工作,他用勤劳养活的生活;十一中接受我们农民工的孩子上学,老师用平等帮我健康成长。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的时候,我将沿着父亲的足印去搜集父亲的汗水,我将用老师的爱心,去帮助更多的孩童。
在这些学生的言语中没有自卑和彷徨,有的是骄傲和快乐。
他们中有的人也许成绩平平,但是在这些孩子的人生坐标中会浓墨重彩的记住这所学校,记住这所学校带给自己的人生幸福,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由于学习力较强,问题解决能力较强,进而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也会较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柏林 十一 教学改革 汇报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