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11089879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23KB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2015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马克思主义P.2,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是其基本立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P.9,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1。
马克思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性)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a.理论本质的反应,b.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P.22,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物质P.23,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存在性。
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运动、时间和空间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实践P.26,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
②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意识P.29,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人类社会均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联系和发展P34,
联系: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P.39,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4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相辅相成的。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2,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量变和质变P.43,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P.44,
⑴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⑵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⑶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⑷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思维方法P.49。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P.58,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P6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认识的本质P.64,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特点是:
1.反映具有摹写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P67,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
真理P73、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P75,
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P81,
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能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
价值P84,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P95。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102,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1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意义:
①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P.11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
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形态P.120,
社会形态(经济、政治和意识)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重点)
人们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的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基本矛盾P.124,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P.133,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科学技术P.134、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即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重点)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这些都表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技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两种历史观P.138,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也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肯定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的本质P.138,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P.14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历史人物P.144。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四章:
商品P.152,
商品是能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53,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P.155,
~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的核心内容:
~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60,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的原始积累P167,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劳动力商品P.169,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
前提: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1.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劳动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和剩余价值P.173,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P.179、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183,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再生产:
社会生产是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收到经济制度因素的约束
分权制衡P.193,
~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三种不同的,相互制约的政治活动方式,必须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机关分别行使其职能。
两党制和多党制P.194,
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交替组织政府,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两个以上的政府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P.197。
~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二、原著理解
1、“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
”P.23
2、“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P.27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P.46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P.77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P.103
5、“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P.156
6、“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P.175
三、重点问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3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1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26
4、如何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P.29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0
6、“三思而后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P.71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P.108
8、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P.121
9、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说明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P.134
10、为什么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P.153
11、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怎样的?
P.15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