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卷地理高清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1080596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90.03KB
高考山东卷地理高清解析版.docx
《高考山东卷地理高清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卷地理高清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山东卷地理高清解析版
200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
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
图2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3~4题。
3、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速度快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D、气温较低
4、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
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A、8日13时B、8月23时C、9日13时D、9日23时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的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图3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图4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7~8题。
图4
7、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8、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6、(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6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
m)。
读图回答
(1)~
(2)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4分)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
(4分)
(2)在制作地形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的待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
请用此方法绘出C地的400m等高线。
(2分)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图7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
(8分)
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4)题。
图8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分)
29、(11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表5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
读表回答(3)~(4)题。
表5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
工业新水用量是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3)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4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3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图12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6分)
(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4分)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表6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区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6(单位:
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贵州
21
35
54
5
0
0
0
0
0
0
36
8
四川
23
7
26
8
0
0
0
0
0
0
0
3
云南
25
104
534
155
19
0
0
0
0
0
0
6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2分)并分析其原因。
(2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
(6分)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4分)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6分)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
1.B2.C
【解析】1.据图可知,农业地带沿0°经线自几内亚湾北岸向北到直布罗陀海峡南岸依次是:
种植业为主地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地带、畜牧业为主地带、游牧业地带、荒漠地带、游牧业地带和种植业为主地带,这些地带大致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符合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形成的基础因素是热量。
2.甲地区位于埃及尼罗河沿岸,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区,该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如果没有尼罗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就无法发展棉花种植业,故甲地棉花产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首先,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判定该图所示区域为非洲北部地区,然后结合图例观察农业地带沿0°经线的变化情况,得出第1题的答案,再根据甲地区的位置、气候确定出第2题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尼罗河沿岸棉花种植的优势区位因素包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较肥沃和有尼罗河提供灌溉水源,但光照、热量和土壤皆不是主导因素,尤其是光照充足迷惑性较大,可能导致某些考生选错。
本题组难度一般,重在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3.A 4.B
【解析】3.从图上可以看出,飓风东北部等压线比较密集,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速较大,导致该部位的气流上升速度也较快,故形成降雨的机会较大,成为雨区的主要分布区。
锋面雨多出现于温带地区形成的锋面气旋中,而飓风属于热带气旋;飓风形成的降水是气流快速旋转上升导致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凝结核多少影响甚小;飓风所在地区在30°N以南,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整体上气温都较高,再说气温低也不是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
4.目前的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显示的时间是世界时9月6日6时,世界时是零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仔细看图可知,A城市位于82.5°W经线(西五区与西六区的分界线)以东,属于西五区,比世界时晚5个小时,即时差为5个小时。
所以,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时,A市的区时﹦6日6时-5小时+70小时﹦8日23时。
【点评】本题组借助于一幅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考查了雨区分布位置的成因和区时计算两个联系性不强的内容,较为新颖,既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时间计算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读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之关键,第1题要提取飓风东北部等压线相对密集这一有效信息,第2题要提取A市位于82.5°W经线以东的西五区这一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提取后,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本题组难度偏上,重在能力考查。
5.A 6.D
【解析】5.图3中艾丁湖面积在1万年前最大时的海拔高度为﹣100米,而现代湖面大大缩小,湖水变浅,湖面的海拔高低已经低于﹣150米,海拔高低始终是负值,说明艾丁湖面l万多年来低干海平面,故①正确;湖泊属于湿地,它具有调节湖区周围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之功能,图3反映出艾丁湖l万多年来面积在不断缩小,因此,对环境的调节作用也不断减弱,故③正确。
由不同年代的湖面海拔高度等值线分布北疏南密可推知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
艾丁湖紧邻吐鲁番盆地南部山麓,由于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使得湖水北浅南深,才导致北部湖面缩小面积大,现代艾丁湖只残留在南部,可见②错误;艾丁湖属于内陆湖,为咸水湖,随着湖的缩小,盐度必定上升,故④错误。
6.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缩小,但艾丁湖1万多年来大面积的缩小绝非人类围湖造田所致,一方面因为该地区0.6万年以前人类活动极少,但0.6万年以前湖面缩小的速度却大于0.6万年以后,另一方面艾丁湖属于咸水湖,湖底土壤中含盐量很高,无法作为耕地利用,故A错;绿洲萎缩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所致,其中与艾丁湖缩小导致的湖区周围气候失调,降水减少有关,可见,艾丁湖面缩小是绿洲萎缩的原因,而不是绿洲萎缩的结果,故B错;艾丁湖湖区的汇水面积一万年来是基本不变的,只能说入湖水量减少,而不能说湖区汇水面积减少,故C错;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群山环抱的吐鲁番盆地,一万年来,气候不断变干,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导致位于“盆底”的艾丁湖不断缩小,因此,D项正确。
【点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最低的地方,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洼地。
本题组以艾丁湖这一典型的地理事物为背景,考查了艾丁湖缩小变浅的原因和影响。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目给的图文资料信息,结合平日所学知识,逐一辨别选项的对错。
本题组难度偏上,内容不偏不怪,但必须有坚实的学科基础才能答好。
7.D 8.B
【解析】7.读图可知,林地在前期和后期都增加,故A错;用增加值除以原值就是增幅,用减少值除以原值就是减幅,均用百分数表示。
本题中,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前期和后期的变化值实际上就是增加值(图中正值)和减少值(图中负值),图中后期旱地的减少值最大,其减幅最大,灌丛草地的增加值最大,其增幅最大,故B错;就前期来看,旱地是增加的,无减少幅度,故C错;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就前期来看耕地面积是增加的,但后期耕地面积却在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大于前期增加的幅度,因此,整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减少的,故D对。
8.前期灌丛草地面积减少,裸岩地面积增加,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退化。
后期灌丛草地面积增加很多,而裸岩地面积减少,说明植被覆盖率增高,会使得流域生态环境好转,故B项正确。
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增加,故不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前后期的转化,因此,ACD三项不正确。
【点评】本题组通过某流域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考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备良好的读图分析能力是答好本题组的关键。
首先要通过读柱状图获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和后期的面积数据,加以比较,分析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情况;其次要通过比较,分析出不同土地类型前后期的面积变化对流域生态状况转化的影响。
本题组难度适中,重在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26答案
(1)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原因:
处于沿海平原,地势低,不易形成地形雨,受台湾山脉阻挡,水汽较少。
(2)如图所示(等高线位置基本正确,平滑完整)。
(3)对农业生产:
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对生活:
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
对生态:
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
赞同。
理由:
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
不赞同。
理由:
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解析】
(1)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是我国东南丘陵的分布区;图中等高线多呈闭合状态,且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下,符合低山丘陵的高度,故该地地形属于低山丘陵。
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靠近海洋,受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大,再加之山区多地形雨,河流多,流水的长期侵蚀下切导致低山丘陵形成。
B地虽然距海近,但处于台湾脉的雨影区,又是沿海平原,缺少山地抬升气流形成地形雨,故降水较少。
(2)图中有两个点是400米,其余400米的点全靠相邻实测点的高程来确定。
其余400米的点必须符合大于390米、小于410米的条件,绘图时,400米等高线的走向很关键,一定要符合上述条件,且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大小确定等高线也更靠近哪个点。
如图中两个400米的点,在连线时不能直接画直线,也不能靠近350米的点,根据实情应该更靠近410米的点,因此画出来连线凸向410米的点。
注意划线时要平滑完整,不能用折线画。
(3)分析时,要根据题目提示,结合对该地生态农业模式图的分析,从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三个方面回答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的意义,答案条理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4)从图上可以读取福建省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以2006年为界,之前持续上升,之后略有下降。
在整个时期内,比重虽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至于福建省工业发展方向的确定是否合理,答案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特点,考生只要针对自己的观点摆明理由即可。
【点评】本题以热点地区台湾海峡附近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了福建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本题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考生的四项能力要求。
如第
(1)题对福建省地形特征、成因和降水特点的考查,体现了据图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第(3)题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体现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第(4)题对福建省今后工业发展方向的考查,体现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第
(2)题要求考生绘制等高线图,这在前两年山东高考中没有的,这也是本高考题的亮点之一,今后必须加强动手绘图能力的训练。
本大题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9答案】(3)特点:
能耗较高;水耗较低。
原因:
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4)环境圬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解析】(3)据表5可知,环渤海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16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1.77吨标准煤/万元),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27.70立方米/万元)远低于全国(119.87立方米/万元),据此可得出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是能耗高,水耗低。
就原因看,表中显示环渤海地区重工业产值比例为76﹪,大于全国(70﹪),重工业消耗的能源远大于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高,则消耗的能源就多;环渤海地区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例仅8.48﹪,远低于全国(16.34﹪),消耗的新水少,说明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那么,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水耗就低。
(4)环渤海地区重工业比例高,消耗的煤炭、石油等能源多,而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会加剧环境污染,并造成能源供应紧张;虽然环渤海地区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使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低,但污水净化、重复利用的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随之提高。
【点评】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热点问题,本题通过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比较表,考查了这些问题。
试题难度一般,分析和对比表中数据,即可提炼出答案。
30【地理一旅游地理】
【答案】
(1)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客源较稳定;(2分)交通方便,通达性好
(2)茶、果蔬等采摘;插花;垂钓;酿酒;动物饲喂等。
【解析】
(1)分析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一般要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性、客源市场、环境承载量和旅游基础设施状况方面考虑。
图中的乡村旅游观光点多、开辟了多条步游路、有连接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的公路穿过,说明该乡村旅游区游资源丰富多样、地理位置优越、游客来源稳定、交通便捷。
(2)图中的乡村观光点有动物养殖园、酿酒厂、葡萄园、梅园、水塘、夏季蔬菜、高冷花卉和品茶等,城市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与一些活动,如参与葡萄采摘、蔬菜采摘、插花、垂钓等。
回答本题时,一定要结合本地的乡村观光点给出答案。
【点评】乡村旅游是指将农业活动、农村娱乐生活、自然风光欣赏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形式,是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题以台湾中部某山区乡村旅游区为例,考查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和因地制宜开展的游客参与性旅游活动。
善于从图上获取有效信息和根据平日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31[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答案】
(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解析】
(1)读2007年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可知,三省的火灾多发生于12月至次年的4月,这个时期就季节看为冬季和春季,正值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少的干旱季节,由干旱引发火灾多发。
而5月至11月火灾很少,尤其是6~10月火灾次数为零,这是因为该时期为夏秋季节,是西南地区的湿季,降水多,故火灾少。
(2)森林火灾会造成当地森林覆盖率的降低,进而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轻者会使当地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得贫瘠,重者会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带来严重的损失。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串发性特点。
旱灾会引发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又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洪、滑坡灾害。
本题虽然以现实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灾害,但答案除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需从表格数据中提取,其余答案均来自教材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32【地理一环境保护】
【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解析】
(1)地理位置通常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就海陆位置看,图中8个国家都属于临海国家,就纬度位置看,8个国家都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或者热带地区。
(2)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境内分布着大量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丰富,但印度尼西亚自然灾害多发,且属于发展中国家,为追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尤其是砍伐森林导致动物失去栖息地,再加上直接捕杀动物,从而使得濒危物种数量较多。
【点评】本题以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世界关注的动物物种灭绝问题。
第
(1)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考生必须熟悉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属于“无图考图”。
第
(2)题考查考生阐释论证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
一、符合国家考纲和山东考试说明要求,保证了考试的平稳过渡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按照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山东卷有关说明的要求,参照2008年山东文科综合试题的形式与内容,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较好地落实了“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要保证平稳过渡”这一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了山东省教育厅高考“有利于高等学校招收优秀学生,有利于促进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新课改与高考有机结合和健康进行”,“确保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方案的有机结合和平稳过渡”的要求。
在命题模式上,与2008山东省文综试题一致;在题目设计上,稳中有变,变中求稳,兼顾了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命题素材选取上,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在试题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二、试题结构合理,比例均衡
试题学科结构。
从必做部分分析,由表1可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数分别为30:
38,(08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比例为34:
30:
4),依次比重09年为44.12%、55.88%,08年此比重为50%,44.12%,5.88%,今年的试题中没有体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
人文地理的比重偏高,这符合教材的内容比例。
表1200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内容结构
类型
试题编号
分数小计
合计
分数
比重
必做部分
自然地理
卷Ⅰ:
第一组:
1;第二组3、4;第三组:
5、6;
20分
30分
44.12%
卷Ⅱ:
26题:
(1)8分;
(2)2分;
10分
人文地理
卷Ⅰ:
第一组:
2;第四组:
7、8
12分
38分
55.88%
卷Ⅱ:
26题(3)8分;(4)7分;
29题(3)8分;(4)3分;
26分
地理信息技术
无
0
0分
0
小计
68分
68分
100.00%
非选择题选做部分
第30题:
旅游地理
10分
10分
第31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10分
第32题:
环境保护
10分
试卷组成结构。
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非选择题又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总分78分。
从试卷组成来看(见图1)来看,该试题与2008、2007年高考文综试题近似程度高,只是题目数量和分值上有所变化。
三、注重新材料新情境创设,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创新和探究,具有开放性
本次高考仍然是面对四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题目命制难度大。
从选用材料和情境创设来看,试题没有拘泥于任一教科书的限制,而是依据全国的考试大纲和山东省考试说明要求,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考试平台,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充分展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项能力。
试题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包括:
生态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能源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等。
例如,第三组5、6小题由艾丁湖的变迁,分析湖面缩小的原因;第四组7、8小题通过对柱状统计图的分析,读出土地资源变化中林地的增加、裸岩地的减少的变化,判断生态环境的转化,典型地体现植被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重要作用;第26题(3)小题,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通过读图分析沼气的使用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体现循环经济——生态农业这一主题,体现建设新农村的主题;第26题(4)在A省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现的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带农业向集约化农业转型以及在山区丘陵地带发展立体农业和优势产品深加工,以促进生态保护、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第29题(3)(4)环渤海地带能源、水资源消耗的材料为背景,体现的是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等地理核心问题同是也是社会热点问题。
第30、31、32题是选修模块,借助我国的西南三省森林火灾、世界濒危动物的分布及其原因分析,引导考生对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等综合思维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身探究,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能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例如,第26题第
(2)小题,是一道等高线的做图题,题目出得很巧妙,题干中给出了绘制待定高程点的方法,让学生实际动手绘制图中没有数字出现的400米等高线图,很好的考查了学生理解题意、细致准确找点、动手绘制的能力。
第26题(4)解答既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不赞同,进行支持此观点的理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山东 地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