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新课标1.docx
- 文档编号:11080436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63.55KB
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新课标1.docx
《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新课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新课标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新课标1
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卷
(必修1政治文明发展历程30%;必修2经济文明发展历程7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古代东西方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据此回答1-3题。
1.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皇帝赞为良史;敢于蔑视权贵、不顾皇帝求情而刚正执法的官员却被皇帝赞为清官能吏;敢于据理力争、当面顶撞皇帝的监察官员却被皇帝誉为诤臣。
皇帝之所以要赞誉这样的人,其根本目的是
A.显示自己胸怀宽阔、虚心纳谏B.表彰敢言敢为的清正官员、彰显正义
C.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D.表明君主赏识清正刚直的政府官员
答案:
C(皇帝通过这些大臣提出的建议或者刚正执法,来弥补统治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维护君主专制。
)
2.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
“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制定完善的法律D.传播基督教教义
答案:
C(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来协调社会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
3.公元前445午,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B.稳定社会秩序C.保障平民利益D.维护帝国统治
答案:
B.(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这些法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是近代以来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据此回答4-6题。
4.比较英美两国政体,表中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内容应是
A.总统选举任期制首相总统
B.总统世袭任期制首相总统
C.首相世袭任期制首相议会
D.总统世袭终身制首相议会
答案:
B(本题考查的是美国与英国政体的差异,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政体的两种表现形式。
美国的总统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是国家权力中心;英国的君主是世袭,但“统而不治”,政府首脑是首相。
)
5.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下列与人类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启蒙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③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展开④工人和农民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进行反封建斗争,实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代表者。
)
6.据《中新网》2007年7月20日报道,胡锦涛主政以来主持的48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关注的九大议题之一。
这一制度
A.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时期B.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
C.在新中国历史上一直不断完善发展D.其特点是各党派和谐相处共同执政
答案:
B(这一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北平新政协的召开,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各党派和谐相处共同参政议政而不执政。
)
二战以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据此回答7-8题。
7.据中华网载文披露:
1974年,蒋介石对向他报告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增援南海这一消息的台湾海军司令说了他一生中最闪光的一句话:
“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
”又指示,要一路护航,还要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这件事情说明
A.国共两党的分歧已经消失B.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C.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D.国共两党实现了新的全面合作
答案:
B(A项是错误的,两党的分歧直到今天也没有消失。
C项不正确,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对台湾的支持。
D项不正确,国共两党在南海之战中是合作的,但仅限于此,并非全面合作。
)
8.2008年1月1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了“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
“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
”对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的“相对大国时代”新观念的准确解读是
①反对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②倡导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③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中最有活力的一极④认可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发展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相对大国论,就是否认单极世界、倡导世界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希望恢复欧洲往日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同时,承认多极化,也就承认了新兴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
中国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经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据此回答9-13题。
9.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
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不同B.生产方式不同C.生活习俗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
答案:
B(东方的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会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欧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食牛肉的较多。
归根到底,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上述不同。
)
10.宋朝范成大诗云: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答案:
C(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与理解。
从“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判断A、B;从种植的“桑”“麻”,可判断D;古代小农经济容易受到天灾、苛政、战争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因此C是错误的)。
11.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成为该时期手工业的典型代表,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B.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
C.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D.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答案:
B(商周时期青铜器代表了手工业的水平;唐宋时期瓷器代表了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明清时期棉布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棉纺织业发展起来。
)
12.下图四件瓷器都是古代瓷器的珍品,其中最早出现的应该是
答案:
A(我国古代瓷器的生产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是青瓷;到南北朝时出现白瓷;元代生产出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
1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见右图。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中期的苏杭地区
答案:
D(出现手工工场是在明朝中后期。
)
近代以来,中西经济差距拉大,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加快追赶世界潮流。
据此回答14-17题。
14.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
”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与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需求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C(17世纪和18世纪初是启蒙运动时期,所以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哲学等感兴趣。
18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感兴趣。
)
15.右图是《中国与世界的差异》,从图上反映出,“差异”在当时指的是
A.国家实力B.生产方式
C.生活习惯D.思想文化
答案:
B(从图上可以看出,比较的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动力和生产手段上的不同。
)
16.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
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
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②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③欧美国家经济危机严重,经济萧条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社会动荡。
另外,题干指出,“开平碉楼与村落”主要是旅美、加的华侨兴建的,所以④关系不大,排除。
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对华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经济危机下的西方国家都对外倾销商品,故②也排除。
)
17.右图是《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月)平均指数增长表》。
它所示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家基本统一②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③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对国民政府的支持④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20世纪30年代,西方各国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纷纷加大了对外的侵略扩张,加大对殖民地的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故②不正确,排除。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据此回答18-21题。
18.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得出如下的调查结论,其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建立起完全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
A(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全合理;农村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就已经完成;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
)
19.截止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资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9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这主要得益于:
A、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流动的国际化
C、美国大量投资中国市场 D、世界银行的长期贷款
答案:
B(进入21世纪,外商外资在中国的增加,是国际商品与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
A是影响而不是原因,C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D不属于外资商。
)
20.下图变化反映了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③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④人口素质整体提升
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从图中三种数据来看,不论是GDP增长指数,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还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无法反映出人口素质的提升。
)
21.2008年1月17日网易新闻报道,到2007年底,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了2.1亿,见右图。
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原因有
①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了科技投入③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加快了信息传播,是互联网发展的影响,而非原因。
)
20世纪以来,不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借鉴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据此回答22-25题。
22.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答案: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产品相对过剩,这使得资本主义加大了对海外的商品输出,这是苏联的有利外部条件。
)
23.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
答案:
A(上述三个经济体制的调整,都突破了旧的体制、加快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印证了A项的观点。
经济体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社会制度有优劣之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均出现于凯恩斯理论之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于凯恩斯理论相反;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中相互借鉴,说明二者有相通之处。
)
24.2007年9月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悉尼举行。
本次会议东道主澳大利亚政府8月底公布的报告指出,到2006年,各成员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乎是非成员平均水平的两倍。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各成员国发展的不平衡B.政治体制的多样性
C.社会模式的多样性D.APEC独特的合作方式
答案:
D(APEC模式”的特点是非强制性,凝聚了各成员为实现组织宗旨而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共同意志,表现了区域经济组织的效率。
它不仅照顾了成员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也较好平衡了各方权益。
)
25.读右图漫画,下列阐释错误的是
A.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B.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D.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
答案:
D(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进行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在旧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制下,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肯定会占据有利的地位。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1分,共计50分。
要求依据设问要求回答问题。
)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民主、哲学、中学、图书馆、剧院、音乐、建筑、数学、生物、医生等词,都是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但却很少有人想过他们的来源。
实际上,他们都来自古希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老的希腊人”都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政治、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基础。
――《现代世界的基础》
(1)分别举例说明古希腊在民主政治方面创造的原则和形式。
(2分)
(2)在向近代迈进的过程中,举三例说明西方社会是如何体现希腊的“民主性”的。
(6分)
(3)举三例说明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是怎样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性”的?
(6分)
(4)就以上问题,你得出的最主要的认识是什么?
(2分)
26.【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民主性”这一线索。
解答第
(1)要注意“奠定基础”和“举例”的含义,奠定基础就是在原则和方式上可供后世借鉴的内容,举例就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当时创立的原则和方式。
第
(2)(3)问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民主性”在限定的时空范围的延续和发展,切忌空洞总结。
第(4)问要依据“民主性”的延续性来得出认识,不能游离开以上问题随便回答。
【参考答案】
(1)原则如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等;形式如任期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
(2分)
(2)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权力至上,议员由选举产生。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
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议员和总统也均由选举产生。
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都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主权”原则。
(6分)
(3)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民主法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改革开放时期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6分,回答其它内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
(4)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对希腊民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等等。
(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亦可)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见右图。
材料三严复批评“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
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哕”。
——摘自《救亡决论》
(1)据材料一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曾国藩筹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回答,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
(2分)
【解析】第
(1)问要注意提取“中外和议”、“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等信息。
第
(2)问要仔细观察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概括洋务运动的内容,根据内容归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3)问的材料中,严复实际上是批评了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指出了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背景:
中外和议,中外贸易广泛开展。
(2分)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分)
(2)内容:
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了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培养技术人才。
(4分)
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分)开始了中国生产方式、海防和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3分)
(3)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政治制度,无法使中国走上真正富强的道路。
(2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状况简表
项目
指数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下降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5.5%
1700余万
德国
40.6%
70%
近600万
日本
8.4%
50%
近300万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以上
材料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
年份
产品
1913年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党的十六大追加数
1932年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1040
592
汽车(万辆)
0.07
10
20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98
铁路(万千米)
5.85
7.69
8.8
9
8.18
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
【说明:
1928年,苏联公布了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贬值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一般方案、最低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
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对五年计划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修改。
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1933年9月完成。
1932年底,苏联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
(1)导致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1分)
(2)据材料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两个方案和后来的完成的实际情况看,哪个方案更符合实际?
为什么?
(2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成就和不足?
(5分)
(4)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导致这一优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解析】本题表格项目清晰、数据确凿,在具体分析材料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较易得出答案。
第
(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
(2)问可直接比较两个方案和完成的实际数据得出答案。
第(3)问可通过分析各个产品的增长速度和十六大追加数等有效信息得出答案。
第(4)问要综合分析苏联和西方的状况寻找原因。
【参考答案】
(1)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
(1分)
(2)初步方案最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最佳方案远远高出实际完成情况。
(2分)
(3)成就:
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1分)工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分)
不足:
存在重视重工业而轻视轻工业、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的现象;党内存在盲目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高指标的冒进倾向。
(2分)
(4)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生产。
(2分)
29.(11分)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经济建设的新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日夜苦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辑》
材料二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
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1)材料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刚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中苏同时期的经济改革或调整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分)中苏同时期的经济改革或调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原因是什么?
(3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试就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活动的开展,谈谈你的认识。
(3分)
【解析】第一问要依据材料弄清楚是哪一重大事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强调的是“不利影响”。
第二问就特征而言,要依据材料概括;就共同原因,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指导思想上来谈;第四问谈认识,要依据前两问得出的结论展开。
【参考答案】
(1)产品质量不高;浪费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2)特点:
指令性、盲目性、严重破坏生态。
(2分,答出两点即可)
共同原因:
侧重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指导思想。
(2分)政策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3分)
(3)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当时国情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经济建设要注意速度、规模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分,回答三点即可,语言表述不求相同。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同等得分)
总体评价
优点:
1、以题组方式命题,题组引言能覆盖所有试题,体现了专题的特点。
2、命题范围覆盖政治、经济部分,政治部分32分,经济部分68分,符合3:
7的命题要求。
3、答案与题目对应正确,较少知识、理论错误,解析明确、思路清晰。
4、试卷较为新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第二次 联考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