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059317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8.92KB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料.docx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教师资料
一、2019年北京卷文言文真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
“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
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且曰: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
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而曰是川之为尤!
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
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
【1】伯阳父:
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jiāogé):
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概:
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
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
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
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
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
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
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
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答案】7.A8.B9.C
10.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①“概”,概括。
⑦“既”,已经。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
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
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
”(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
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
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
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一)
第一段:
原文: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
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
(闳:
〈形〉通“宏”。
大,宏大。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
”异:
<形>优异;杰出。
《促织》:
“无何,宰以卓异闻。
”耽嗜:
深切爱好。
宋范仲淹《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
“悉屏去外虑,於笔砚歌诗,素所耽嗜,亦不复为。
”明归有光《<史论>序》:
“遗石先生自少耽嗜史籍,仿古论赞之体,为书若干万言。
”清葆光子《物妖志·琴瑟琵琶》:
“静江有阮支雄者,家积饶裕,性恢廓,耽嗜山水。
)
原文: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译文:
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
(诬淫:
荒诞虚浮。
唐柳宗元《<非国语>序》:
“左氏《国语》,其文深閎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説多诬淫,不概於圣。
”圣:
<形>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韩非子·说林上》: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
原文: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译文:
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
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
(溺:
<动>沉湎而无节制;沉迷不悟。
《伶官传序》: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niào古“尿”字。
《狱中杂记》:
“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尧、舜:
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
详细介绍,见背景知识。
泛指圣人。
)
原文:
本诸理,作《非国语》。
译文:
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诸:
<代>相当于“之”。
《孟子·公孙丑》:
“王如改诸,则心反予。
”)
原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译文: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
(三川:
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
《国语》载“泾、渭、洛,出于岐山也”。
“周幽王二年,三川皆震,阳伯父曰:
周将亡”。
后来逐渐发展到泛指整个华夏大地。
泾水:
指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
也称泾河。
《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
”渭水: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
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
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洛水: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
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
南洛河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
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注入黄河。
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
原文:
伯阳父曰:
“周将亡矣!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译文:
大夫伯阳父说:
“周朝快要亡了!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
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
原文: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译文:
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
(伏:
<动>隐藏,潜藏。
《广雅》:
“伏,藏也。
”迫:
<动>逼;逼迫。
《赤壁之战》:
“荆州之民附曹者迫兵势耳,非心服也。
”)
原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译文:
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
原文: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译文:
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
原文:
源塞,国必亡。
译文:
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
原文: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若国亡,不过十年。
译文:
百姓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的?
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
原文:
十年,数之纪也。
译文:
因为十是数的终极。
(纪:
<名>极限,终极。
《晋书》:
“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书夜算计,恒若不足。
”)
原文: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译文:
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
(纪:
<名>纲领;根本。
《吕氏春秋·孝行》: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
原文: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译文:
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
原文: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译文:
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
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周平王东迁:
见背景知识。
)
原文:
非曰:
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译文:
柳宗元非议说:
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特:
<副>仅;只;不过。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原文: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译文:
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
原文: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译文:
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
(峙:
<动>屹立,耸立。
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
“乔岳峻峙。
”恶:
<代>哪里;怎么。
《齐桓晋文之事》: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满井游记》:
“余之游将从此始,恶能无记?
。
”谋:
<动>谋划;策划。
《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
原文: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译文:
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
(竭:
<动>枯竭;干涸。
《苦斋记》: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设:
<动>陈设;安排。
《桃花源记》:
“设酒杀鸡作食。
”)
原文: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译文:
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逼:
<动>接近,切近。
李嘉《常州韦郎中泛舟见饯》:
“逼岸随芳草。
”塞:
<动>搪塞;应付。
《促织》: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
原文: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
译文:
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釜鬲:
泛指炊器。
釜,一种锅。
鬲﹐陶制。
圆口﹐三空心足。
爨:
[cuàn]<动>烧火做饭。
《孟子·滕文公》: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糜:
<名>粥。
《释名·释饮食》:
“糜,煮米使糜烂也。
”)
原文:
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译文:
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
(畦:
<名>指菜园、田园。
《列子·天瑞》:
“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灌:
<动>灌溉;浇灌。
《西门豹治邺》:
“引河水灌民田。
”败:
<动>毁坏;颓坏。
《左传·僖公十五年》:
“涉河,侯车败。
”)
原文: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
译文:
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
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圃:
<名>种植蔬菜瓜果的人。
《中山狼传》:
“我杏也,往年老圃种我时,费一核耳。
”倪:
<名>端;边际。
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
“天地之无倪。
”澒洞轇轕:
([hòng][tóng][jiāo][gé])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澒洞,绵延;弥漫。
轇轕(jiāogé),广大深远。
)
原文:
且曰:
“源塞,国必亡。
译文:
伯阳父说:
“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
”
原文: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
译文:
“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
”
原文:
则又吾所不识也。
译文:
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
原文:
且所谓者天事手?
译文:
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
(手:
<名>控制的范围。
《毛遂自荐》:
“王之命,悬于遂手。
”)
原文:
抑人事乎?
译文:
还是人造成的呢?
(抑:
<连>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伶官传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欤?
”)
原文: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
译文:
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原文:
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译文:
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
(术:
<名>途径、原因。
)
原文:
而曰是川之为尤!
译文:
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
(尤:
<名>罪过;过错。
《论语·为政》:
“言寡尤,行寡悔。
”)
原文:
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
译文:
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
”(纪:
<名>十二年为一纪。
韦应物《京师叛乱寄诸弟》: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
原文:
愈甚乎哉!
译文:
这就越发荒谬了!
(甚乎:
厉害;严重。
)
原文:
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
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背景知识:
柳宗元国语尧、舜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
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
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
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
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
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
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
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
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
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
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
(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
)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
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
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
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
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李纯即位,即宪宗。
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
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
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15](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
)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
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
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
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
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
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
享年47岁。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主要贡献
(1)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笔锋犀利,论证精确。
《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
(《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
《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
)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
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
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
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
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
(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
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
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
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
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思想理论
(1)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
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教师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