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docx
- 文档编号:1105642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43.99KB
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docx
《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
岳麓版初中课标历史教材《教学参考书·八下》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作者:
***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开放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浦东开发长江口岸城市及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的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WTO
①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科综合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与想像加入WTO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开放内地城市、加入WTO等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
学会从空间位置和地理条件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②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③通过思考当地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的献计献策,培养跨科综合、创新思维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和逐步推进的战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②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③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④通过学习中国加入WTO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教学纲要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2、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
3、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2、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4、浦东开发
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加入WTO
1、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2、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经济特区的建立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成为本课学习的第一大重点。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因此,我们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对外开放?
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与近代对外开放区别何在?
什么是对外开放呢?
所谓对外开放即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对我国对外交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的对外开放,使国家呈现旺盛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创造了汉唐盛世局面;而明清时代的闭关自守,则造成国家日益僵化,停滞落后于西方,最终遭受近代史上外国侵略的屈辱和沉沦。
新中国建立后,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的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盲目自大的心理和“左”倾错误的影响,只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孤立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潮流之外,结果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向一体化迈进。
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进入20世纪,世界一体化大大推进。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在20世纪晚期出现了经济全球化。
在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与全球化的世界进行物质的、技术的和信息的交流,才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和养分,才能形成发展的活力;如果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将是自我窒息。
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十年动乱后,发展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的中心任务。
现代化建设,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力的保证,广袤的国内市场与丰富的国内物质和人力资源等条件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先进技术的提供,现代经济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及国外市场的开拓与市场竞争力的培育。
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获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学到外国现代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开拓国际市场并培养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区别何在呢?
在打破封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上是一致的,以及一些具体的开放形式上也有相似之处,但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不独立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二是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三是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穷,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2)什么是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什么是经济特区呢?
依《辞海》解释,它是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首先,它是我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一个区域。
在该区域内,在主权上我国拥有完全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主权,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其次,它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的政策,在经济管理上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
主要有:
①所有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可以大于内地。
②经济运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用市场调节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③对到特区投资的外商提供较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减至15%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④对特区政府授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订专项管理办法。
⑤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给予支持。
如增加银行信贷资金规模,新增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在一定期限内全部留用,特区进口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免征关税等。
由上可见,特区政策主要是扩大特区政府经济管理自主权,优化经济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
而在优化经济环境的措施中,重心的是在税收、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
(3)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特区大致有以下几个目标和作用:
一是发展当地经济。
这些地方在建立特区前,由于处于边防之地,加上体制僵化,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许多人偷渡到香港和海外。
有人记载当时深圳的大鹏半岛:
“解放初期的两万多乡亲,只留下5000多人了。
岁月流逝,房空人去,还是那几条小河滨,那几座石桥;还是那几处住宅群,那几排小平房,而且都已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了。
同样在这二三十年里,对面香港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遮天蔽日。
半夜,香港灯光灿烂,这里却是一片漆黑,对面沸腾的夜生活刚刚开始,这里冷气清清,万籁俱寂。
静夜里,只有偶然传来的警犬的狂吠打破死一般的沉寂;海滩上不远处则是一片沉沉的坟头,那里掩埋着200多具因偷渡而死者的尸骨……”。
由于生活差别大,深圳出现了1957、1962、1972、1978年四次偷渡外逃高潮。
行动外逃的计有119274人次,其中已逃出港的60157人。
因此要阻止偷渡外逃,必须发展当地经济。
二是发挥“窗口”作用。
通过设立特区可以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同时,特区还可以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方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成为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头堡,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对外的影响。
邓小平说: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
”三是可以发挥改革的试验场作用。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遵循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而特区则可以作为这样一个试验场。
其次,由于特区可以采取特殊的政策和体制,因此,许多改革措施可以先在特区试验,进行大胆的尝试,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再探索。
再次,建立市场体制主要是要向国际市场接轨,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而特区作为一个对外学习的窗口,可以从中起到好的嫁接性的试验作用。
我国许多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是深圳首先搞起来的,如它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邓小平多次强调:
“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并要求特区在进行改革试验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1992年他在视察深圳的谈话中,热情地肯定了“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他说: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正是由于特区人在改革上的“闯”劲、“冒”劲,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对他们试验的借鉴,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四是可以对香港、澳门、台湾回归祖国产生促进作用。
通过特区可以加强与港、澳、台的联系;通过特区建设可以拉近相互之间的经济差距;通过特区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强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从而促进国家统一大业。
(4)为什么选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这是由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地理、历史条件的优越性。
地理上,广东、福建两省地处东南沿海,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便于加强与经济发达的港、澳、台的联系,便于加强国际交往,打入世界市场。
历史上,两省都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港澳居民大多数是广东籍,台湾许多居民是闽南籍,两省有许多人移居南洋和欧美各国,广东出去的华侨就有820多万人。
两省有这么多海外同胞、华侨、华裔,在这两省率先开放并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这些侨胞回乡投资办厂,并通过他们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5)经济特区的兴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1979年,广东省委首先提出在广东创办特区的设想。
邓小平听取广东省委汇报后,当即指出: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
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
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决定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正式同意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市,划出一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
我国特区最初定名为“出口特区”,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办的“出口加工区”。
1980年3月,邓小平提议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他说:
“叫经济特区好,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
”1980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文件,把我国的特区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批准建立经济特区。
规定:
“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特区鼓励外国公民、华侨、港澳同盟及其公司、企业,投资设厂或者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并依法保护其资产应得利润和其他合法收益。
”此外,我国还批准福建省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1983年4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批准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
在总结四个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1988的4月,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批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把原隶属于广东省管辖的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并建立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6)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
在优惠的经济政策和灵活的管理体制下,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特区建设资金的来源,以吸引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即“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发展以工业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
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从1980年至1996年,五个经济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了100倍。
深圳发展尤为迅速。
1979年至1997年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由1.96亿元增至1130.01亿元,翻了576.5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06元增至30645元,翻了50.57倍,人均产值已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农村人年均收入由129元增至6243元,翻了48.32倍;职工年均工资由769元增至16620元,翻了21.61倍。
深圳经济的超常发展,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深圳特区经济高速发展原因,以下几点分析可供参照:
一是毗邻香港,具有地理环境优势;二是中央重视特区特别是深圳经济的发展,给予极大的政策倾斜;三是深圳开放早,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向深圳集中;四是深圳建设者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充当改革的先导,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
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就反映了深圳人的精神风貌。
这也是深圳建设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成就,教材还配插了两幅照片,一是《开放的深圳特区》,一是《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前者反映深圳建设的勃勃生机和日益浓烈的现代气息。
后者反映了邓小平对深圳特区建设的关怀、肯定和鼓励。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深圳等特区设置的策划者。
选定深圳作特区,创造“特区”这个名字,并最终定为名为“经济特区”,都是邓小平敲定的。
他老人家十分关注特区的发展,于1984年、1992年两次视察深圳,都给予深圳特区相当高的评价。
1984年他在深圳的题词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92年他南巡时说:
“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书上的照片是他1984年视察深圳题词时的镜头。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要求以深圳特区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建立特区的最大作用和影响就是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导致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可见,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
再者,课程标准对于特区建立的最大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使用了“探讨”一词,“探讨”是课标最高能力要求层次——运用层次的要求,这又说明了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在课标要求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应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确立为本课学习的第二大重点。
(1)对外开放几个层次的展开。
在设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对外开放相继展开了以下几个层次。
①开放14个沿海城市。
时间:
1984年。
开放的沿海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可按海岸线由北向南进行识记)
政策:
扩大这些城市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自主权;给外商投资企业以优惠待遇;给老企业技术改造以政策倾斜;除温州、北海以外的沿海开放城市可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优惠政策。
作用:
使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的点,发展成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线,在沿海形成了从南到北的开放主干线。
②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时间:
1985年。
建立的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
政策:
规定这三个地区的51个市县的城区和经省(直辖市)批准的工业卫星镇基本上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以发展外向型经济。
作用:
使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开放城市的线,发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面,形成了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并向内地发挥辐射作用。
③开发开放浦东。
时间:
1990年。
政策:
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把浦东开发作为此后10年开发开放的重点,要把浦东建设成21世纪现代化的象征。
作用:
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开放向内地推进。
④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
时间:
1992年。
开放的长江沿岸城市(5个):
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
开放的内陆省会(首府)城市(17个):
书上讲了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西安、银川、兰州、西宁、成都、贵阳、长沙12个,还有合肥、南昌、南宁、昆明、郑州、乌鲁木齐6个。
政策:
批准这些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
作用:
以这些城市开放的辐射作用,促进内地的进一步开放,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总格局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具体特点为:
①多层次。
即多层次推进。
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然后到内地的不同层次有步骤地先后推进。
②有重点。
即以点带面地推进。
主要是以经济特区为重点启动开放,以沿海为重点推进中西部开放,以中心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内陆的开放。
③点线面结合。
即点线面结合的开放。
点即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内陆中心城市。
线即沿海线、内河线、交通线、沿边线。
面有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带、沿江经济开放带、沿边经济开放带、内陆中心城市辐射面等。
开放的程序是以点带线、以点线带面,从而推动全方位开放。
④全方位。
即在点、线、面的层次推进中,形成全国全方位的开放大格局。
在讲述全方位开放大格局中,可结合《对外开放新格局》图进行。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教材一是讲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是讲了经济特区和浦东等开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三是教材重点讲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教材主要列举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的空前扩大的数据。
(4)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原因。
一是党中央英明决策,总揽全局,步步推进。
二是中国人民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封闭后和对现代化建设的追求中,开放意识空前增强和开放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
四是现代中国人正确地总结了历史上对外政策的经验教训。
难点阐释
中国加入WTO
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终极目标是融入世界市场,从而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最后和最关键一步,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加入WTO这一内容。
由于加入WTO这一知识内容的复杂性,故成为本课学习的一大难点。
我们可按以下层次掌握中国加入WTO这一知识。
1、什么是WTO?
WTO是英文WorldTradeOrganization的简称,即世界贸易组织。
它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在日内瓦。
世界贸易组织是规范一个世界范围内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全球化组织,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多边贸易组织,其目标是在成员国之间逐步降低关税并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其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与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
其二,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要发展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也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最终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
其三,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和世界性的大市场,占有世界贸易额的90%,中国与该组织成员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额也占中国对外贸易的90%,中国只有加入这个组织才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才能获得在这个世界性市场中进行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也才能借助于这个世界性的市场增加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3、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教材在《史海拾贝》中介绍了这个内容。
主要把握几个几点:
一,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之一。
二,中国从1986年就开始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
三,中国加入该组织谈判时间长,主要是由于一些主要缔约方要价太高。
四,1999年中美谈判成功,入世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2001年多哈会议上,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该组织的历程,说明了现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
4、加入WTO的利弊。
一是机遇。
①可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制定;②可以享受成员国之间的优惠待遇,公平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③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更好地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加入后这几年国家经济的加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挑战。
因为加入后也要相应在承担成员国应当承担的义务。
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诸多方面存在缺陷,缺乏经济竞争力,如科技前沿发展不足,民族工业和农业以及金融体制的落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对这个国际性大市场的适应和国家经济的竞争力,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适应这个世界大市场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提高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教法学法建议
建议一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课前引导
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在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出现了哪四种新的经济改革现象?
学生答问后指出: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是出现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出现了乡镇企业的崛起。
在城市经济改革中,一是实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二是出现民营经济的勃兴。
进一步指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改革与开放并举。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导入新课
提问:
那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是对外开放?
在学生答问后讲评:
对外开放就是打开国门,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
具体内容是,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提问: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在学生讨论后讲评:
是对我国对外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发展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第一大举措就是创立经济特区。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提问:
什么是经济特区?
说一说你对经济特区的印象和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学习卡通问答内容,思考和讨论。
讲评时指出:
它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建立的一种特殊体制的行政区域。
作为我国治下的行政区,它有几个基本不变:
一是国家主权不变。
我国在特区拥有完全的立法、司法、行政主权,特区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二是政治前提不变。
特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文化导向不变。
特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但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区,它又有它特殊的地方,特殊主要在于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因此,这种特区不是政治特区,而是经济特区。
提问:
经济特区主要特殊在经济方面,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它有哪些方面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呢?
引导学生思考答问后,讲评:
一是国家在经济方面给予特区较大的自主权,使特区享有经济政策的优惠和经济体制处理上的灵活性;二是特区实行税收、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主导的经济管理体制,吸引外资创办以加工出口为主要方向的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
提问:
国家在什么时候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
指出:
一是1980年设立的四个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前三个在广东省,后一个在福建省。
二是1988年,把海南地区从广东省独立出来,建立海南省,把海南岛建立为经济特区。
要说明的是,海南省区域管辖包括南海一些岛屿,经济特区仅限于海南岛部分。
提问:
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经济特区?
引导学生讨论后,讲评:
一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
这些地方毗邻经济发达的港、澳、台地区,经济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参考书八下 岳麓版 初中 历史 教材 教学 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