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040929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69.89KB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约2课时。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所得到的形状,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出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形,想象出题的模样,然后动手摆出来,目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并且能够把所观察到的结果画出来。
2.通过演示、示范、探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从物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二、探究学习
1.观察投票箱。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3.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4.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5.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6.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1.观察投票箱,指一指。
2.先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观察。
3.汇报交流。
4.分组操作。
5.自主操作。
6.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2.教材“做一做”。
1.独立思考并说一说。
2.独立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
你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一、观察下面用四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并填一填。
1.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
的有。
2.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
的有。
3.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的有。
二、观察这些小方块组成的物体,在方格纸内画出从上面所看到的图形。
三、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所得到的形状,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出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形,想象出题的模样,然后动手摆出来,目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图形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图形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出示例2视图。
思考:
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
你能摆出来吗?
二、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画一画。
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你有什么发现?
1.根据提示思考。
2.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3.比一比。
三、实践应用
教材做一做。
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作业设计
第2课时观察物体
(2)
一、小明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了一个立体图形。
下面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这个立体图
形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画一面,填一填。
1.在图1中画出从正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图2中画出下面图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三、画出下面图体从不同角度看的图形。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大约7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和验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
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孕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75+2533+6725×4160+3563÷7+235×2÷1058+32
学生进行口算。
开火车校对。
二、探究学习
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提出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启发学生说。
教师板书:
40+56=56+40
学生自己检验所列举的例子是否成立。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
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吗?
使我们记忆起来既简单又清楚?
生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发现:
(等号左右两边都是40和56两个数相加,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而且得数一样,就是和不变)
生1:
40+56=96(千米)
生2:
56+40=96(千米)
出:
56+40和40+56的结果相等。
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生举例。
生1: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
△+☆=☆+△
生3:
a+b=b+a
……
三、实践应用
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计算后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一年级捐款194元,
二年级捐款358元,三年级捐款297元,四年级捐款328元,五年级捐款363元,六年级捐款371元。
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知识内容。
作业设计
一、仔细想,认真填。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不变,这叫做________。
2.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136+43=43+,这是运用了_____律。
4.35+32+65=32+(+)
二、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45+=64+345
(84+107)+93=84+(+)
A+=38+A
(+)+70=42+(58+70)
三、下列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写在括号里。
1.43+62=62+43()
2.48+56+44=48+(56+44)()
3.39+57+61=39+61+57()
四、摘苹果。
①x+y=y+x②c+d=d+c③a+b+c=a+(b+c)
④64+7=7+64⑤27+44+56=27+(44+56)
⑥28+13=13+28
应用加法交换律:
应用加法结合律: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加法简便运算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和验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
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孕伏。
教学目标
1.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题目。
1.填空。
35+()=65+();()+147=()+274
56+74=()+();a+200=()+()
2.列出算式。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探究学习
出示例2图。
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96千米,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观察上面的等式有什么特点?
等式两边的加数都一样,虽然运算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不变。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板演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你喜欢的符号来表达加法结合律。
学生观察题目告诉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齐读题目。
思考:
可以怎样列式?
可以怎样计算?
生回答。
生1:
(88+104)+96
=192+96
=288
生2:
88+(104+96)
=88+200
=288
生举例………
观察所举出的等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结合律。
请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分别表示的含义。
(88+104)+96=88+(104+96)
生1:
(△+☆)+○=△+(☆+○)
生2:
(a+b)+c=a+(b+c)……
请生分别说明等号左右两边所表示的意思。
三、实践应用
1.完成P18做一做
2.完成P19第1、4、5题
自由练习,说一说怎么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小结收获。
作业设计
一、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155+264+36+44
236+189+64216+89+411+84
二、请把下表补充完整。
华美商场第二季度电器销售情况
产品名称
四月
五月
六月
合计
冰箱/台
327
460
373
彩电/台
248
309
291
洗衣机/台
405
595
423
三、生活中的数学。
1.李强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115页,第二天看了78页,还剩下122页没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2.小红一家“五一”去北京旅游,门票花了426元,飞机票花了1350元,食宿费花了574元,请你帮忙算一算,小红一家一共花了多少钱?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88+200=192+96
=288=288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连减的简便计算
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五条运算定律掌握其在计算中的应用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
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
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在备课中已有所意识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
第一组:
76-6-485-8-2126-20-80
第二组:
76-(6+4)85-(8+2)126-(20+8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
这是什么原因?
2.发现: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
3.猜想:
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4.师板书: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谁能举例验证?
6.师小结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
简便)
生分男生组、女生组独立完成题目。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生举例验证。
100-35-5=100-(35+5)
198-48-52=198-(48+52)
……
二、探究学习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1.出示情境图
师: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更喜欢哪一种?
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生说一说所知道的条件。
尝试各种算法。
生交流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234—(66+34)234—34—66
方法三
234—66—34
生互相说一说。
三、实践应用
1.P21做一做1、2
2.书P22页1~4。
生独立完成,校对。
四、课堂小结
大家说一说收获,师小结。
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作业设计
一、在圆圈和横线上填写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1500-28-272=-(28272)
415-74-26=-()
a-b-c=-()
二、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022-478-422478-256+14487+287+139-61
500-257+34+1432000-368-1321814-378-422
三、在一次民主选举中,共计有效票325张,其中赞成票276张,反对票24张,弃权票多少张?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34—66234—66—34
=168—34=234—100=200—66
=134=134=134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
第4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
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因数位置得数相同。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所提高。
学情分析
学习方式上:
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
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
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目标
1.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植树节这一天同学们开心植树的场景,然后把画面停留在P.33.上的主题图。
根据主题图告诉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的数学问题?
要求负责挖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说说从主题图上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1:
25×4=100(人)
生2:
4×25=100(人)
二、探究学习
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如何用字母表示?
要求“种的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怎样列式?
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40个,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25×5)×2=25×(5×2)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
式,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说说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规律吗?
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说一说,并举例说明。
生:
计算结果不变。
生:
积不变。
生答。
a×b=b×a
生1:
(25×5)×2
生2:
25×(5×2)
生:
前两个数相乘或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生答。
(a×b)×c=a×(b×c)
生举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3题。
生独立完成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8×(25×15)
8×5×125×40
25×166×4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一、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35×2×5=35×(2×___)(60×25)×4=60×(___×4)
(125×5)×8=(___×___)×5
(3×4)×5×6=(__×__)×(__×__)
78×85×17=78×(___×___)81×(43×32)=(___×___)×32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73×5×2125×897×82×125×8×5195×25×4
三、一个盒子能装12支钢笔,每支钢笔3元钱。
买这样的钢笔5盒共用多少元?
4、商店运来12箱洗衣粉,每箱25袋,如果每袋洗衣粉卖4元,一共可卖多少元?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观察 物体 第三 运算 定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