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037091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2.07KB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5-2016学年度高二年级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
.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青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
寻称疾归。
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
常讲《舜典》,言:
“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
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
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
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
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
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
乃再杖七人于廷。
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
慎得云南永昌卫。
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
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
廷和喜,疾愈。
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
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
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
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
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
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慎惊异,益肆
力古学。
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
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大珰:
大宦官。
②投荒:
被流放边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
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
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
执行
D.叩以疑义 叩:
询问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5分)
(2)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 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高峡出平湖。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公园里的星期天
(美)贝尔·考夫曼
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
她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
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
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
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
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
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
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
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
她朝男孩摇摇手指:
“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
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
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
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
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
她厌恶地扭过头。
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
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
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
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
“小家伙,别扔!
”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
“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
“乔,干得好!
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
他这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
“你说得对,”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
“是吗?
”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
他想扔沙子就扔呗。
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
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
“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他平静地说。
“喂,闭嘴!
”那人说。
她的心怦怦直跳。
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
她丈夫平时不生气
,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
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
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
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
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
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
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
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
“这太荒谬了,”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
”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
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
“走,我们离开这里。
”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
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
菜利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叉叫:
“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
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
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
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
但内心
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
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
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
莫顿突然冒了一句:
“那证明不了什么。
”
“什么?
”她问。
“打架。
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幺问题。
”
“当然。
”她说。
“最好的结果,”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
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
伸张正义?
讲清道理?
”
“当然。
”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
全是愚蠢、卑鄙之徒!
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
孩子还是哭个不停。
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
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
“不许哭,”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
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
让自己被揍扁?
去教训那人?
叫警察?
“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
“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
”莫顿烦躁地说。
“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
”她说。
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退着。
“你管不住,我来管。
”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
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
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是吗?
”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
的成因。
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
E.“她”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责备他“真叫人丢脸”,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
(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
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霍达:
社会的良心。
时代的秘书
1988年11月2日,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
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赴事件发生地采访。
到村子时天已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
在村外一问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于见到了死者的妻子,一个普通农妇。
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堪受辱,服毒自尽。
农妇不善言辞,只会哭:
“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
”当地干部口中的“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谁来为她伸冤呢?
霍达把这呐喊写进了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年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1989年第6期转载。
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
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农业投入逐年减少。
此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甚至上门抢粮,干群关系紧张。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
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
“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
”“未来的10年、20年,如果再出现‘失误’,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
”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霍达另一部反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殇》。
促使霍这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
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一反沿用百年的西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
1986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当他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
手术前医生问他:
“你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
”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
“要生存质量!
”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
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
没等到《国殇》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45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
据当年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十年。
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对此,霍达大声疾呼:
“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
”《国殇》发表后,《新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8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
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激起了霍达为香港写史的念头。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
她早晨8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12点才搭上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
香港有谚:
“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
”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
一次,丈夫来电:
“钱还够吗?
”
“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
“你
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
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
500万港币,霍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为写这部香港史,霍达让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
在中共双方的档案馆、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
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
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一份传真回家,一份用快递寄回家,还有一份随身携带。
“即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年春,《补天裂》终于脱稿。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霍达说:
“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士’的本质。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
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
(摘编自2011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干部不让前往采访农民服毒自杀事件的霍达进村,是为了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
这一方面表现了她采访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
B.“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
”霍达以沉重的语调引导读者反思我国的粮食问题,警
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
C.在无缝钢管轧制理论和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高建民,在他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专利申请即将得到确认之际撒手人寰,令人无比痛惜。
D.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霍达的大声疾呼源于她对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窘况的悲愤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E.本文介绍了霍达的几部反映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及其创作情况,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2)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和《国殇》两部报告文学在创作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6分)
(3)从《补天裂》一书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霍达的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4)霍达说:
“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
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占据销售渠道优势又爱打价格战的电子商务,“倒逼”着出版社给予其更高折扣,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多数出版社往往顺水推舟,索性将书价越定越高,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
损。
B.据美国“自由灯塔”网报道,在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挂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
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骇人听闻。
C.发泡餐具从14年前“被枪毙”到如今“被重生”,有关部门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权威说法前后矛盾,而且全都振振有词,这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D.对于重大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已基本能够做到有闻必录了。
但其反应还不够迅速,往往只是在其将近尘埃落定的时候,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比较响亮的声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与流浪儿童的问题相比,留守儿童的问题绝非家长单方能力所及,这是一个比街头流浪者收置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也难脱于系。
B.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近些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各种民生项目上的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但尽管如此,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距离。
C.据《人民日报》报道,对于一南京女子因携带四罐奶米粉出境在海关被扣,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一事,香港政府昨日回应称,奶米粉不在限购之列,海关扣留该女子属于错扣。
D.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周口 中英文 学校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