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遥控器设计毕业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1034912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999.76KB
电脑遥控器设计毕业设计.docx
《电脑遥控器设计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遥控器设计毕业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脑遥控器设计毕业设计
电脑遥控器设计(硬件)
1引言
1.1选题意义
红外线遥控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和遥控手段。
由于红外线遥控装置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成本低等特点,因而,继彩电、录像机之后,在录音机、音响设备、空调以及玩具等其它小型电器装置上也纷纷采用红外线遥
控。
工业设备中,在高压、辐射、有毒气体、粉尘等环境下,采用红外线遥控不
仅可靠而且能有效地隔离电气干扰。
此课题是实现计算机遥控的基础,一个完整的红外控制系统由计算机,串行口,红外接口模块,红外发射模块等部分组成。
在实现红外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红外信号的解码显得尤为重要。
要解决红外信号解码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解码电路,而尤其以使用单片机制作解码电路显得简洁可靠,此选题对于在设计方面对单片机的软硬有一定达到掌握。
选择这个课题不仅能够对单片机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应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这个选题很有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红外通信由来已久,但是进入90年代,这一通信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1995年,一个由部件、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和电信厂商组成的大型集团—红外数据协会(IrDA)就红外通信的一套标准达成一致。
1996年5月,美国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的Canon公司采用红外(IR)光,生产出一种红外射束通信系统。
该系统中每个分系统的组成单元都有一台射束设备或收发信机、一台控制设备或基站设备。
但是,其中一个分系统传送数据,而另一个设计成传送视频和话音。
1996年3月,纽约州纽约市的Unitel电视公司首次采用IR射束发射视屏信号,并通过开设双向传送的射束发射设备来延伸红外发射距离,将输出信号发送至7GHz的微波发射机,通过微波发射机将信号发送至更远的接收站。
目前,符合红外通信标准要求的数字数据助理设备已推向市场,然而未来的红外通信技术的潜力将通过个人通信系统(PC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的建立而充分显示出来。
1.3电脑遥控器总体设计方案
本设计包括了六个小的电路块,即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源电路,红外接收电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显示电路,由蜂鸣器构成的声音提示电路,串行通信电路等。
其中,在单片机最小系统中,复位电路工作方式采用上电自动复位,时钟电路采用12MHZ的晶振作为系统软件及硬件调试的工作时钟。
电源电路采用由核心器件LM7805构成的稳压电路,此电路负责为单片机及其它外围元件提供电源。
红外信号接收电路采用由一体化的红外线接收模块LT0038A构成的电路,当遥控器发出红外信号时,红外模块能接收到信号且通过单片机INT0端口送到单片机,通过单片机内部已经编好的程序对捕捉的信号解码。
二极管显示电路采用8个共阳极的红色发光二极管构成,当发送不同的红外信号时,发光二极管以不同的序列点亮。
蜂鸣器电路作用在于,当解码电路成功解码时,发出滴答声以提示解码成功。
串行通信电路采用以电平转换器件MAX232作为核心器件的电路构成,用于将解码得到的按键值传送到电脑中。
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电脑遥控器硬件结构总体框图
2红外遥控
2.1遥控技术
遥控技术,是指实现对被控目标的遥远控制,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家电领域应用广泛。
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
2.2红外遥控简介(IRRemoteControl)
红外遥控系统是利用波长为0.76~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遥控设备。
常用的红外遥控系统一般分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
发射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
它实际上是一只特殊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内部材料不同于普通发光二极管,因而在其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它便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
目前大量使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接收部分的主要元件为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在实际应用中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亦即红外接收二极管在电路中应用时是反向运用,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一般都较小(100mW左右),所以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到的信号比较微弱,因此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最近几年大多都采用成品红外接收头。
成品红外接收头的封装大致有两种:
一种采用铁皮屏蔽;一种是塑料封装。
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DD)、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VOUT)。
红外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可参考厂家的使用说明。
成品红外接收头的优点是不需要复杂的调试和外壳屏蔽,使用起来如同一只三极管,非常方便。
但在使用时注意成品红外接收头的载波频率。
2.3红外遥控常用载波频率
红外遥控常用载波频率为38kHz,这是由发射端所使用的455kHz晶振来决定的。
在发射端要对晶振进行整数分频,分频系数一般取12,所以455kHz÷12≈37.9kHz≈38kHz。
也有一些遥控系统采用36kHz、40kHz、56kHz等,一般由发射端晶振的振荡频率来决定。
2.4红外遥控的特点
红外特点是是不影响周边环境、不干扰其它电器设备。
由于其无法穿透墙壁,故不同房间的家用电器可使用通用的遥控器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调试简单,只要按给定电路连接无误,一般不需任何调试即可投入工作;编解码容易,可进行多路遥控。
因此,现在红外遥控在家用电器、室内近距离(小于10米)遥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5无线遥控距离的影响因素
影响无线电遥控距离(RemotedistanceofRFRemoteControl)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大则距离远,但耗电大,容易产生干扰;
2、接收灵敏度:
接收器的接收灵敏度提高,遥控距离增大,但容易受干扰造成误动或失控;
3、天线:
采用直线型天线,并且相互平行,遥控距离远,但占据空间大,在使用中把天线拉长、拉直可增加遥控距离;
4、高度:
天线越高,遥控距离越远,但受客观条件限制;
5、阻挡:
目前使用的无线遥控器使用国家规定的UHF频段,其传播特性和光近似,直线传播,绕射较小,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如有墙壁阻挡将大大打折遥控距离,如果是钢筋混泥土的墙壁,由于导体对电波的吸收作用,影响更甚。
2.6工业无线遥控器的应用领域
无线遥控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
1、工业行车:
工业用行车是遥控系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以德国为例,占遥控系统每年产量的40%左右;特别是冶金、汽车制造、造纸厂、物料仓库等新增行车几乎全部配备工业无线遥控器;
2、汽车吊、随车吊:
通常,大型汽车吊遥控系统还配置了数据反馈装置,反馈装置可将运行参数(如负荷、起重臂长、负荷力矩、油温,压力,角度等)显示在发射系统显示屏上,操作人员可根据显示数据来监控吊车;
3、混凝土泵车:
混凝土泵车操作时因控制台距浇注作业面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传统的操作方式需数人配合才能完成,由于效率低,限制了混凝土泵车的性能发挥;对于长距离、大排量的大型泵车,矛盾更为突出;采用工业无线遥控器可以最大地发挥整机的性能,泵车司机在工作地点驾车定位后,即可用携带遥控系统依次操作泵车的各个动作,如布料杆的左右回转,多级杆的变幅升降等。
操作人员可携带发射系统,远离泵车控制台,直接站在软管喷口附近,控制布料杆的动作和混凝土泵的运作;
4、矿山机械:
对于矿井里能见度较低的场合下,可选用配有反馈装置的工业无线遥控器控制液压机械。
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环境恶劣的地方,也可以方便控制重型凿岩机架钻孔作业。
操作员可以选择最近的地点对位钻孔,而不必呆在距钻孔作业点十米以外的钻孔机的操作台上。
无线电控制装置采用IP65保护标准完全适应在潮湿和含盐的环境中使用。
大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准确性,节约投资,提高了效率;
5、专用机械如:
炼钢厂清渣装载机,采用工业无线遥控器对装载机进行遥控改造,在不改变现有手动操作方式的前提下,百分之百模拟原履带装载机的机械动力性能和作业功能,达到无人驾驶完成清渣作业的目的。
操作员带着轻巧的发射机,自由选择最佳的视觉位置,遥控的装载机在清渣作业中运行自如。
遥控装载机的成功运用消除了以往环境恶劣,视线不清,高温落渣带来的事故隐患,使操作人员从恶劣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清渣作业效率、改善冶金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6、建筑塔吊:
在欧洲、北美超过60%的建筑回转式塔吊采用无线遥控方式控制,不仅在设备制造时节省成本(无空中操作台),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得到充分保障,提高了施工效率;
7、其它方面:
随着工业无线遥控器技术的发展,在装载机、调车机车、液压机械和移动车辆港口装卸船机等设备中,工业无线遥控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3硬件选择
3.1红外信号接收模块的选择
3.1.1认识红外线
在选择红外信号接收模块之前,有必要先讲下红外线。
红外线又称红外光波,在电磁波谱中,光波的波长范围为0.01um~1000um。
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波长为0.38um~0.76um的光波可为可见光,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如图3.1所示
图3.1红外光谱
光波为0.01um~0.38um的光波为紫外光(线),波长为0.76um~1000um的光波为红外光(线)。
红外光按波长范围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红外4类。
红外线遥控是利用近红外光传送遥控指令的,波长为0.76um~1.5um。
用近红外作为遥控光源,是因为目前红外发射器件(红外发光管)与红外接收器件(光敏二极管、三极管及光电池)的发光与受光峰值波长一般为0.8um~0.94um,在近红外光波段内,二者的光谱正好重合,能够很好地匹配,可以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及较高的可靠性。
然后这是红外遥控的原理,红外遥控的发射电路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来发出经过调制的红外光波;红外接收电路由红外接收二极管、三极管或硅光电池组成,它们将红外发射器发射雕红外光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送后置放大器。
发射机一般由指令键(或操作杆)、指令编码系统、调制电路、驱动电路、发射电路等几部分组成。
当按下指令键或推动操作杆时,指令编码电路产生所需的指令编码信号,指令编码信号对载体进行调制,再由驱动电路进行功率放大后由发射电路向外发射经调制定指令编码信号。
接收电路一般由接收电路、放大电路、调制电路、指令译码电路、驱动电路、执行电路(机构)等几部分组成。
接收电路将发射器发出的已调制的编码指令信号接收下来,并进行放大后送解调电路,解调电路将已调制的指令编码信号解调出来,即还原为编码信号。
指令译码器将编码指令信号进行译码,最后由驱动电路来驱动执行电路实现各种指令的操作控制(机构)。
在选择红外信号接收头的时候,由图可见,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6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3.1.2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器件选择
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
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如图3.2所示。
图3.2红外接收头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
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色等三种。
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
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
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如图3.2所示。
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
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需要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图3.2是常用两种红外接收头的外形,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DD、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Out)。
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图3.2列出了因接收头的外形不同而引脚的区别。
红外接收头的主要参数如下:
工作电压:
4.8~5.3V
工作电流:
1.7~2.7mA
接收频率:
38kHz
峰值波长:
980nm
静态输出:
高电平
输出低电平:
≤0.4V
输出高电平:
接近工作电压
在本部分设计中,我选择了一体化的红外接收头LT0038A,它是一种集红外线接收、放大、整形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不需要任何外接元件,就能完成从红外线接收到输出与TTL电平信号兼容的所有工作,没有红外遥控信号时为高电平,收到红外信号时为低电平,而体积和普通的塑封三极管大小一样,它适合于各种红外线遥控和红外线数据传输。
元件封装图及元件相关管脚图如下图3.3和图3.4所示:
图3.3:
红外接收头图3.4红外接收头管脚图
3.2蜂鸣器选择
3.2.1蜂鸣器的介绍
蜂鸣器是一种一体化结构的电子讯响器,采用直流电压供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报警器、电子玩具、汽车电子设备、电话机、定时器等电子产品中作发声器件。
蜂鸣器主要分为压电式蜂鸣器和电磁式蜂鸣器两种类型。
蜂鸣器在电路中用字母“H”或“HA”表示。
3.2.2蜂鸣器的结构原理
1.压电式蜂鸣器压电式蜂鸣器主要由多谐振荡器、压电蜂鸣片、阻抗匹配器及共鸣箱、外壳等组成。
有的压电式蜂鸣器外壳上还装有发光二极管。
多谐振荡器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构成。
当接通电源后(1.5~15V直流工作电压),多谐振荡器起振,输出1.5~2.5kHZ的音频信号,阻抗匹配器推动压电蜂鸣片发声。
压电蜂鸣片由锆钛酸铅或铌镁酸铅压电陶瓷材料制成。
在陶瓷片的两面镀上银电极,经极化和老化处理后,再与黄铜片或不锈钢片粘在一起。
2.电磁式蜂鸣器电磁式蜂鸣器由振荡器、电磁线圈、磁铁、振动膜片及外壳等组成。
接通电源后,振荡器产生的音频信号电流通过电磁线圈,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
振动膜片在电磁线圈和磁铁的相互作用下,周期性振动发声。
3.2.3.有源蜂鸣器和无源蜂鸣器
两种蜂鸣器好像一样,但仔细看,两者的高度略有区别,有源蜂鸣器a,高度为9mm,而无源蜂鸣器b的高度为8mm。
如将两种蜂鸣器的引脚郡朝上放置时,可以看出有绿色电路板的一种是无源蜂鸣器,没有电路板而用黑胶封闭的一种是有源蜂鸣器。
进一步判断有源蜂鸣器和无源蜂鸣器,还可以用万用表电阻档Rxl档测试:
用黑表笔接蜂鸣器"+"引脚,红表笔在另一引脚上来回碰触,如果触发出咔、咔声的且电阻只有8Ω(或16Ω)的是无源蜂鸣器;如果能发出持续声音的,且电阻在几百欧以上的,是有源蜂鸣器。
有源蜂鸣器直接接上额定电源(新的蜂鸣器在标签上都有注明)就可连续发声;而无源蜂鸣器则和电磁扬声器一样,需要接在音频输出电路中才能发声。
根据单片机是使用电源电压的大小,选择额定电压大小为5.0V的通用由方波驱动的普通蜂鸣器,此蜂鸣器实物图如下3.5所示:
图3.5蜂鸣器实物图(红色)
3.3主控芯片的选择
MCS-51单片机是美国INTE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产品,典型产品有8031(内部没有程序存储器,实际使用方面已经被市场淘汰)、8051(芯片采用HMOS,功耗是630mW,是89C51的5倍,实际使用方面已经被市场淘汰)和8751等通用产品,一直到现在,MCS-51内核系列兼容的单片机仍是应用的主流产品(比如目前流行的89S51、已经停产的89C51等),各高校及专业学校的培训教材仍与MCS-51单片机作为代表进行理论基础学习。
有些文献甚至也将8051泛指MCS-51系列单片机,8051是早期的最典型的代表作,由于MCS-51单片机影响极深远,许多公司都推出了兼容系列单片机,就是说MCS-51内核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8位单片机的标准。
其他的公司的51单片机产品都是和MCS-51内核兼容的产品而已。
同样的一段程序,在各个单片机厂家的硬件上运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ATMEL的89C51(已经停产)、89S51,PHILIPS(菲利浦),和WINBOND(华邦)等,我们常说的已经停产的89C51指的是ATMEL公司的AT89C51单片机,同时是在原基础上增强了许多特性,如时钟,更优秀的是由Flash(程序存储器的内容至少可以改写1000次)存储器取带了原来的ROM(一次性写入),AT89C51的性能相对于8051已经算是非常优越的了。
在对单片机说明时,先对典型的单片机芯片予以介绍,在学习单片机的初期,都是以AT89C51为例子予以介绍,由于AT89C51单片机使用8051内核,对AT89C51的特性代表了所有51系列单片机的特征。
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FPEROM—FlashProgrammableandErasableReadOnly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
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
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3.3.1主要特性
·与MCS-51兼容
·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
·寿命:
1000写/擦循环
·数据保留时间:
10年
·全静态工作:
0Hz-24Hz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
·128*8位内部RAM
·32可编程I/O线
·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
·5个中断源
·可编程串行通道
·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3.3.2管脚说明
VCC:
供电电压。
GND:
接地。
P0口:
P0口为一个8位漏极开路双向I/O口,每个引脚可吸收8TTL门电流。
当P1口的管脚第一次写1时,被定义为高阻输入。
P0能够用于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它可以被定义为数据/地址的第八位。
在FIASH编程时,P0口作为原码输入口,当FIASH进行校验时,P0输出原码,此时P0外部必须被拉高。
P1口:
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门电流。
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P2口:
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
并因此作为输入时,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
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
当P2口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
在给出地址“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
P2口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接收高八位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P3口:
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
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
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ILL)这是由于上拉的缘故。
P3口也可作为AT89C51的一些特殊功能口,如下所示:
P3口管脚具备功能:
P3.0RXD(串行输入口)
P3.1TXD(串行输出口)
P3.2/INT0(外部中断0)
P3.3/INT1(外部中断1)
3.4T0(记时器0外部输入)
P3.5T1(记时器1外部输入)
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
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
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
RST:
复位输入。
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
ALE/PROG:
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低位字节。
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
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
因此它可用作对外部输出的脉冲或用于定时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
每当用作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
如想禁止ALE的输出可在SFR8EH地址上置0。
此时,ALE只有在执行MOVX,MOVC指令是ALE才起作用。
另外,该引脚被略微拉高。
如果微处理器在外部执行状态ALE禁止,置位无效。
/PSEN:
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通信号。
在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期间,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
但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将不出现。
/EA/VPP:
当/EA保持低电平时,则在此期间外部程序存储器(0000H-FFFFH),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
注意加密方式1时,/EA将内部锁定为RESET;当/EA端保持高电平时,此间内部程序存储器。
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也用于施加12V编程电源(VPP)。
XTAL1:
反向振荡放大器的输入及内部时钟工作电路的输入。
XTAL2:
来自反向振荡器的输出。
3.3.3振荡器特性
XTAL1和XTAL2分别为反向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
该反向放大器可以配置为片内振荡器。
石晶振荡和陶瓷振荡均可采用。
如采用外部时钟源驱动器件,XTAL2应不接。
输入至内部时钟信号要通过一个二分频触发器,因此对外部时钟信号的脉宽无任何要求,但必须保证脉冲的高低电平要求的宽度。
3.3.4芯片擦除
整个EPROM阵列和三个锁定位的上电擦除可通过正确的控制信号组合,并保持ALE管脚处于低电平10ms来完成。
在芯片擦除操作中,代码阵列全被写“1”且在任何非空存储字节被重复编程以前,该操作必须被执行。
此外,AT89C51设有稳态逻辑,可以在低到零频率的条件下静态逻辑,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掉电模式。
在闲置模式下,CPU停止工作。
但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和中断系统仍在工作。
在掉电模式下,保存RAM的内容并且冻结振荡器,禁止所用其他芯片功能,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为止。
虽然C51系列单片机有如此多的优点,然而,在市场化方面,89C51倍受PIC单片机阵营的挑战,89C51最致命的缺陷在于不支持ISP(在线更新程序)功能,必须加上ISP功能等新功能才能更好延续MCS-51的传奇。
89S51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代89C51的,现在,89S51目前已经成为了实际应用市场上的新宠儿,作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Atmel目前公司已经停产AT89C51,将用AT89S51代替。
89S51在工艺上进行了改进,89S51采用0.35μm新工艺,成本降低,而且将功能提升,增加了竞争力。
89SXX可以像下兼容89CXX等51系列芯片。
同时,Atmel不再接受89CXX的定单,目前,市场上见到的89C51实际都是Atmel前期生产的巨量库存而以。
89S51相对于89C51增加的新功能包括:
●增加了很多新的功能,性能有了较大提升,价格却基本不变,甚至比89C51更低。
●ISP在线编程功能,这个功能的优势在于改写单片机存储器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脑 遥控器 设计 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