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9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11034324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70.82KB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9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9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9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 湘教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人口与环境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湘教版必修2
第1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概念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2)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提示
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首先要有空间位移;②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③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引发了人
口迁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政治因素
政策因素:
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常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曾导致过大规模人口迁徙
提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反思归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1)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
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比例低,D项错误。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部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2~3题。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
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3.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
“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
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
第3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4.(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地理环境相近)。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人口原理阐释具体案例的能力。
要从经济因素和位置邻近两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提示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题组一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1~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
第2题,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故选A。
题组二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4.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的,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
第4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增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特别提醒
在我国,人口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和城市人口总是增加的,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却是相反的。
例如,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城市,虽然国际人口迁入较多,本土人口却大量向其他城市迁移,导致人口总量减少。
考点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
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外国文化与人口
(1)婚俗:
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
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2)宗教:
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据此回答1~3题。
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D 2.D 3.D
解析 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4~5题。
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4.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5.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第5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性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6.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下图表示1950年~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最高,受到哪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92年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试述中国新文化引起哪些生育方面的变化。
答案
(1)“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导致多育多子;“早生贵子”“四世同堂”的观念,导致早婚早育。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3)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使人们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使人们由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解析 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是传统婚俗观念,导致早婚早育,生育率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再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出生率降低。
练出高分
模拟题组
读“三大城市群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1~2题。
1.三大城市群中( )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
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
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
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
2.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B.环境承载力
C.国家政策D.科技水平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
第2题,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迁入率上,人口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
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通常指15岁~64岁人口)
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读“安徽常住人口变化表”,回答3~4题。
15岁~64岁(%)
65岁以上(%)
城市化水平(%)
净迁出人口(万人)
2010年
72
10.2
46.5
914
2013年
71.11
12.8
47.86
898.7
3.2010年~2013年期间,安徽省人口抚养系数变化特点是( )
A.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上升,老年抚养系数上升
B.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上升,老年抚养系数下降
C.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下降
D.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
4.2010年~2013年期间,安徽省外出人口出现回流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东部沿海地区环境质量下降
B.城市化水平上升
C.承接了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D.户籍管理制度日趋宽松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从表中可看出,0岁~14岁人口比重2010年为17.8%,2013年为16.09%;依据材料中人口抚养系数概念,计算可知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
第4题,外出人口主要是为了就业而外出,出现回流,可能是当地有了就业机会。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
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5~6题。
5.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D.周边省区
6.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读图会发现迁往武汉市的人口较多的是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的周边地区。
第6题,安徽和河南均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都属于同一水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但河南迁往武汉的人口多于安徽,主要是因为安徽离沿海发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
下图为“北京市2011年~2014年人口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7题。
7.2011年~2014年北京市( )
①常住外来人口减缓了人口老龄化程度
②常住人口增加反映出环境承载力增大
③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变化大于常住人口增速变化
④常住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因常住外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缓解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
由图可直接看出常住人口增速变化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变化。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完成8~9题。
8.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
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9.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C.高素质人才外流
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
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第9题,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A错误。
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B、C错误。
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
10.阅读我国流动人口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跨省人口流动地区构成
流出
流入
四川16.8%
安徽11.3%
湖南11.0%
江西8.6%
河南7.4%
湖北6.3%
其余38.6%
广东36.7%
浙江9.0%
上海7.6%
江苏6.4%
北京6.6%
福建5.1%
其余28.6%
流动人口城乡构成
乡村
75.6%
22.8%
城市
24.4%
77.2%
材料二 根据2009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述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入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流动人口城乡构成以乡村人口为主(或人口流动以乡村流入城市为主);人口流动地区构成以流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或人口由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优越的生活环境。
(3)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文化、技术、信息等的交流;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
加大就业、教育、资源、环境、住房、交通的压力;增加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
解析
(1)结合材料一,从省区来看,流出人口多为中西部省区,流入多为东部地区;从城乡结构来看,流出人口以乡村人口为主;流入人口以城市为主。
结合材料二,该人口流动地区的青壮年人口的比重明显异于其他年龄段,反映该地区主要以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为主。
(2)经济因素是引起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故主要从城市的拉力因素分析。
(3)人口大量流入对迁入地区所带来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分析。
高考题组
11.(2015·广东文综)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
答案 B
解析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常住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常住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
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12.(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C。
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故不选A、B。
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不选D。
(2014·山东文综)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3~14题。
13.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1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
故选A。
第14题,可用直选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故选D。
15.(2010·上海地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人口与环境 第19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讲义 湘教版必修2 步步高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人口 环境 19 迁移 地域 文化 讲义 湘教版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103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