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docx
- 文档编号:11028970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8.03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简答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
(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答:
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两者关系: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论述题
1.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一原理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1)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但二者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
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基本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矛盾。
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化程度过高;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货币存在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这些矛盾构成了改革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群众。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答: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包括: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2.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答: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后果:
(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
(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二、论述题
1.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2.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答: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一次大解放,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及其趋势
一、简答题
1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
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和掠夺,获得的海外利润;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2.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的发展。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4)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答:
原因:
第一,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第四,主张改良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高水平所作出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二、论述题
1.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答: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