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 文档编号:11028869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9.54KB
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遂宁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遂宁市高中2023届第二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
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
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
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
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
《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
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
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
《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
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
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如“三曹”的诗歌中也有对这种心态的抒写和表现。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
正如诗中所写: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
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
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
白昼短暂,尚有黑夜可以利用,故而要秉烛夜游。
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忱。
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
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
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为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
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
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正如诗中所写的“思君令人老”。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歌咏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这正是它充满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文晨熹《<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的主题从古至今没有定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
B.《古诗十九首》笼罩着低沉情绪,这反映了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C.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成为部分古代文士真挚的愿望。
D.《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是因为感喟与思索的旋律贯穿于这组诗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主题入手,从三个层面论证了《古诗十九首》文本的共通性,即“围绕人生”。
B.文章大量引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观点,让人信服。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三层环环相扣,论证逐层递进,脉络清晰。
D.文章以“飙尘”“朝露”“金石”等比喻论证为例,论证了“浓郁的悲哀”影响深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歌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是因为文士们开始追求现实朴素的人生。
B.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长时间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C.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现实人生。
D.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表达悲伤情绪,离别成为古代文学中
一个重要主题。
【答案】1.C2.D3.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未提及作者见解“新颖独到”;
B.曲解文意,“反映了汉末士人感伤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说法不当,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并未局限于“壮志难酬”。
D.因果不当,作者提及《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是为了引出“这组诗歌主题”的话题,且“五言之冠冕”并未全是因为“感喟与思索的旋律贯穿于这组诗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张冠李戴。
文中列举“飙尘”“朝露”“金石”等比喻论证是为了突出“人生短暂”的主题,而非“论证浓郁悲哀影响了后世诗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
由原文第二段“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可以推知“人生莫大的无奈”在文中指“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条大河南岸,城中央另有一条河流横贯,将城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城邑的功能分区呈现河北为世俗区而河南为宗教区的空间格局。
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
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区,东、西并列双城的城市结构。
三星堆古城的规划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以后古蜀国的都城,乃至于秦汉帝国的都城规划都有很大的影响。
金沙村遗址和战国时期的成都城,都是将城市规划在一条宽阔的河流岸边,却另有一条稍小的河流从西向东穿城而过,将都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城区。
城的北区布置宫殿等世俗建筑,城的南区安排神庙等宗教祭祀场所,突出表现人与神分离的二元思想。
横贯城市中间的河流,既起着分隔世俗之人与神职人员功能区的作用,也起着联系河北面人的空间与河南面神的空间的纽带作用。
这实际上就是有学者所说的“象天法地”的都城规划。
秦国的都城咸阳在渭河北岸,也先后建有旧、新咸阳城,前者是本孝公时营建的咸阳都,后者则是秦始皇仿效六国宫殿陆续域筑的宫殿区,他还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横贯大咸阳的都城格局。
由于秦始皇不断神化自己,将自己视为三皇五帝的升华,故他将原先古蜀国“象天法地”的都城规划移植至咸阳,更强化了天而弱化了地,变“象天法地”为象征天汉。
古文献记载的成都“与咸阳同制”(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咸阳的形态是“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就是这种规划思想的产物。
(摘编自孙华《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材料二
鉴于文献录无法作为主要研究依据,我们便只能倾听那些出土文物的沉默的自白了。
它们试图告诉我们,尽管三星堆文明成分驳杂,却是典型的外来文明,向我们展示出高度开放的成都盆地的“全球化”特征。
根据现有文物推断,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土著期(前2800-前1300年)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属于新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第二期为插入期(前1100年-前900年),又可称为“在国期”),大量青铜器突然闪现、毫无征兆,器型诡异,风格跟第一期截然不同,显示有外部先进文明强行插入;第三期为后焚毁期,插入式文明遭到解体,但本地余韵犹存,而且在百里以外的金沙村一带,有被轻度沿袭、模仿和复制的迹象。
现有的研究报告,试图抹除三个时期、尤其是“土著期”和“插入期”的迥异之处,将其视为一种连续的自我继承关系,而真正值得谈论的,恰恰是那个短暂的“插入期”,它跟原住民缔造的第一期文化有本质差异,而非基于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
我们已经发现,三星堆可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其统治阶层来自异乡,其人类学表征为窄脸、大眼、高鼻、大耳和阔嘴,脸部轮廓具有显著的凹凸风格。
从公元前4000年到前600年的轴心时代,从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存在着一个地域广阔的西亚/埃及文明共同体(以下简称“西亚文明共同体”),其特征就是“巴别神系”及其对应的神庙和祭拜体系、人口聚集的城市、青铜铸造技术、发达的海陆两栖贸易,还有基于象形文字的抽象字符,以及狂热的黄金崇拜(埃及尤甚)。
神鸟生命树、黄金面具和权枚、南亚象牙和印度洋贝币,所有这些三星堆出土物品,足以证明它跟“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同质性。
该共同体涵盖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族人和印欧人等,并拥有近似的人类学体征:
长方脸、大目、高鼻、大耳和阔嘴,以及由此形成的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
即便如此,这个盆地小国的民族结构仍然是多元的。
它的王族、祭司和铜匠,正如青铜雕像和面具所塑造的那样,属于西亚人种,并以笄发为辨认标识,但人数有限;而它的民众则是以辫发为标识的原住民,他们是聪明的蚕农,为数众多,在国王和祭司指导下勤勉地劳作。
(摘编自朱大可《三星堆王国的神学战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条河流横贯三星堆城邑的全城,将大城划分为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
B.成都城与咸阳城同制,都是受到三星堆城邑影响,都是建在宽阔河流岸边,另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
C.材料二中所说三星堆这个盆地小国的“多元”,就是指世俗人的世界与宗教神的世界的二元。
D.三星堆王国期的统治阶层很可能是人数占少数的来自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异族人种,并带来了外部文明。
5.有人认为三星堆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适合作为依据的一项是()
A.中原信仰中,认为太阳是神鸟,宇宙中心有扶桑、建木、若木三棵神树,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上面铸有九只鸟,其宇宙观与中原相似。
B.越南发现与三星堆形制相似的牙璋,《交州外域记》也记载“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雏王、雒侯(交趾地区),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C.三星堆发现的玉牙璋、青铜兽面牌、陶盉在形制上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牙璋、重要礼器青铜兽面牌、陶盉一样。
D.三星堆大量使用青铜礼器,那里出土的一些青铜方尊,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礼器是一样的。
6.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所采用的方法。
【答案】4.D5.B
6.①借助出土文物;②批判性利用文献资料;③运用比较方法;④敢于大胆推断。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一条河流……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错,由材料一第一段“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可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的是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
B.秦始皇“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横贯大咸阳的都城格局”,是在原来处于渭河北岸的都城咸阳扩建到了南岸,构成河流横贯格局,而非“另有一条河流”;
C.“就是指世俗人的世界与宗教神的世界的二元”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多元”指的是“民族结构”,即王族、祭司和铜匠是西亚人种,民众是原住民。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只能说明古蜀与越南地区的密切联系,佐证了从蜀地通往越南路线存在的事实。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第二段“根据现有文物推断,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可知,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历史时期时借助出土文物进行推断;
结合“现有的研究报告,试图抹除三个时期……将其视为一种连续的自我继承关系,而真正值得谈论的……”可知,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对于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利用;
结合“神鸟生命树、黄金面具和权枚、南亚象牙和印度洋贝币,所有这些三星堆出土物品,足以证明它跟‘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同质性”“该共同体涵盖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族人和印欧人等,并拥有近似的人类学体征:
长方脸、大目、高鼻、大耳和阔嘴,以及由此形成的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它的王族、祭司和铜匠,正如青铜雕像和面具所塑造的那样……他们是聪明的蚕农,为数众多,在国王和祭司指导下勤勉地劳作”可知,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多与其它文明进行比较;
结合“根据现有文物推断,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星堆可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其统治阶层来自异乡,其人类学表征为窄脸、大眼、高鼻、大耳和阔嘴,脸部轮廓具有显著的凹凸风格”可知,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时期和民族结构时敢于进行大胆推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
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
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
“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
”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
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
“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晴日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是记游却各有侧重,雨中之游以写景为主,晴日之游重写人记事。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与后文静莲庵堂品清茶的心境迥异,却又相映成趣。
C.作者在前半部分写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D.作者由龙妇吹洞箫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是因为作者与苏轼都体验到了酒酣游船,洞箫幽咽,诗词唱和,寄情山水的雅趣。
8.谈谈你对文中第四段“但是俗物也有俗益”的理解。
9.本文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D8.①作者没有选择坐船,而是高坐汽车,这与“正宗”的游西溪方式不符,不能慢摇细品西溪风光,因此是“俗物”。
②作者乘车去西溪,在微雨朦胧中,领略到沿山大道空明青翠景色之美,极富诗意,体验了不一样的“俗益”。
③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喜欢开阔博大,曲折朦胧的审美情趣。
9.①微雨西溪图。
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
②雨中山水图。
高坐车上,所见的是“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营造了空明青翠的山野诗意;③少女撑船图。
乘船游览,以一幅少女摇舟图叙写出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又让人感受到悠然的诗意。
④晴日西溪图。
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⑤夕阳芦荡图,作者描绘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作者与苏轼都体验到了酒酣游船,洞箫幽咽,诗词唱和,寄情山水的雅趣”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可知作者没有体验到酒酣游船,洞箫幽咽,诗词唱和,寄情山水的雅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先找里面的关键词,然后看句子所在的语境,以及结合文章的主旨的感情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①由原文“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可知作者没有选择坐船,而是高坐汽车,这与“正宗”的游西溪方式不符,不能慢摇细品西溪风光,因此是“俗物”。
②由原文“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作者乘车去西溪,在微雨朦胧中,领略到沿山大道空明青翠景色之美,极富诗意,体验了不一样的“俗益”。
结合主旨:
文中作者写到的景色都给人一种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由原文“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可知景色都比较开阔,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喜欢开阔博大,曲折朦胧的审美情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出记叙两次赏游西溪的语段,对于特殊语段的作用,首先从语段自身出发,寻找语段自身内容的技巧特点,然后考虑在结构上的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由原文“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
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可知在微雨的背景下,营造了湿风吹冷、野草飘香的氛围,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
②由原文“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可知高坐车上,所见的是“一派空明”,“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营造了空明青翠的山野诗意。
③由原文“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知乘船游览,以一幅少女摇舟图叙写出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既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浪漫情怀,又让人感受到悠然的诗意。
④由原文“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
“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可知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
⑤由原文“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
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可知作者描绘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勾勒出一幅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遂宁市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作文 写作 指导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