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材料题.docx
- 文档编号:1102875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90KB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docx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变法材料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安石变法材料题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题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
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
“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
”王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取得了什么成效?
(5分)
(3)(1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对官僚地主妥协
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
第
(1)问依据材料一设计,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即课本回答。
第
(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不需要回答变法的全部措施,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出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
选择题从材料分析,王安石重才、德,是针对科举考试重考试分数的弊端,应选A。
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答案:
(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
(1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
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分)
(2)改革: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分)
(3)A(1分)
(4)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
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3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
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
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
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
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
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
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
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分)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2分)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3分)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解析:
第
(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
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
第
(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
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答案:
(1)青苗法。
(1分)肯定原因:
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1分)。
不合实际原因:
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1分)
(2)负担:
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
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3分)
失败原因:
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3.(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
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宋史·食货上五》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臣(司马光)曾上言: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1分)材料三中司马光对这项措施持
什么态度?
其原因是什么?
(2分)
(2)(1分)司马光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①对②错B.①错②对C.①②都对D.①②都错
(3)对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你如何评价?
(3分)
(4)结合当前改革实际,你认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选取哪
些研究角度?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
(1)问从三则材料中的“免役钱”“盖免役之法”“敛免役钱”等字句能得出答案,后一问从司马光的言辞语气可得出答案是“反对”,原因可从司法光的阶级立场分析。
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但须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项都是正确的。
第(3)问要评价的是免役法而不是整个改革。
第(4)问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能够对当前改革有借鉴作用的角度。
答案:
(1)免役法。
(1分)反对。
因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分)
(2)C(1分)
(3)免役法能使一部分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3分)
(4)王安石变法与用人;王安石变法与关注民生;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
4.(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
“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
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
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
“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
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分)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
(4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1分)
(3)(1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第
(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
“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
”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
第
(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启示要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回答。
第(3)问要从总体上思考: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主要是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来实现,其出发点是调整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财富分配,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稳固统治。
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
(1分)设市易务。
(1分)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2分)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分)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1分)启示:
政府要适时适当地干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1分)
(3)D(1分)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
“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3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之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5分)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和区别?
(2分)
解析:
第
(1)问首先据材料判断出双方为王安石与司马光;然后据材料一与二概括双方论及的共同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
第
(2)问“看法”要从“民”指什么人、关心“民”的目的两方面回答。
第(3)问先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与材料二比较,从相同和区别两方面回答。
答案:
(1)争论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1分)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1分)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1分)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1分)他“关心疾苦”是要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2分)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1分)他“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1分)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1分)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1分)
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耳!
”安石曰:
“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
彼设法夺民,其实乃甚于加赋……”
——摘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
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
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
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
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
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
(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所面临的困境。
(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2分)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中找到王安石的话即可得出答案。
第
(2)问要充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材料一中反映出司马光在理财方法上与王安石有分歧,说明统治阶级内部对王安石变法的思想不一致;材料二中苏辙认为王安石“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明显是反对变法。
第(3)问据材料三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
第(4)问要在材料四中找到中心语句,据中心语句回答。
答案:
(1)不加赋而国用足。
(1分)
(2)统治阶级内部的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改革思想缺乏理解;(1分)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1分)
(3)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2分)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2分)以及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
(2分)
(4)从根本上讲,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
(2分)
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
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
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
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
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
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
最终结果如何?
说
明了什么?
解析:
第
(1)问强调农业生产(耕、织)的重要性,因而体现的是重农思想。
第
(2)问材料二的“主张”在“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一句中,针对的“社会现象”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
第(3)问论及的是市易法,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因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
第(4)问要回答的“新法”是与材料二、三反映出的问题相关的,而不是全部新法;“最终结果”是指整个变法的结果而不是理财措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是依据前一问“最终结果”设计的,实际要回答的是你对“最终结果”有什么看法。
答案: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
(1分)
(2)平均土地。
(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
(1分)
(3)由政府买入或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
(1分)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
(1分)
(4)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答出其中两点)。
(2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
(1分)说明靠封建统治者自身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和人民疾苦等问题;(1分)也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1分)
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
“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
“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
“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
“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司马光曰:
“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
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围绕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相似?
提出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4分)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观点:
学生甲:
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学生乙:
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你同意谁的观点?
试述你的理由。
(2分)
(3)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小农经济一直是历代统治的基础。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6分)
解析:
第
(1)既可根据材料概括,也可据司马光得出,因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题目问的是三则材料观点有何相似,因此司马光的观点即是材料二、三的观点。
第
(2)问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第(3)问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要从三次变法措施中选择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巩固有关的措施。
答案:
(1)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反对青苗法。
(1分)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
(3分)
(2)同意甲:
青苗法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2分)
同意乙:
青苗法增加了农民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2分)
(3)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分)
孝文帝改革:
实行均田制;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内容。
(2分)
王安石变法: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3分)
9.(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彦博又曰:
“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上(宋神宗)曰: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安石曰:
“法制且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法制且在也。
”彦博曰:
“务要人推行耳。
”安石曰:
“若务要人推行,则须搜举材者,而纠罴软(不振作)偷惰不奉法令之人,除去之,如是则人心岂能无不悦。
”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尚汤、周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备)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王安石《上仁示皇帝言时书》
材料三(司马光)曰:
“……故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修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咸数百年。
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其法可谓善矣。
先帝(宋神宗)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彦博与王安石在“变法”与“人心”关系问题上的看法。
(4分)
(2)(1分)王安石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
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
(3)据材料二、三,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焦点。
(2分)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分)
解析:
第
(1)问读懂材料,找到与“变法”“人心”有关的语句,然后概括出两人的主要观点,回答时要体现出二者的关系。
第
(2)问从材料可以得出王安石重视用人才;据课本(史实)可以得出他“用人不当”。
第(3)问是据材料二、三回答,“分歧焦点”即双方分歧最集中的一点,回答时实际上就是指出在这一问题上双方各自的观点。
第(4)问首先要明确“这一问题”指什么问题(变法问题),发表看法才能有的放矢;发表看法需注意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是北宋统治阶级内部对变法的两种态度,因此看法应兼及两种态度。
答案:
(1)文彦博认为变法会失人心,引起士大夫们的不满。
(2分)王安石认为,只有通过变法选举贤才、罢免庸才,才能人心欢悦。
(2分)
(2)B(1分)
(3)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
(1分)王安石认为,时代不同,要根据现实进行变革。
(1分)
(4)王安石根据时势,进行变法既有利于北宋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北宋的统治。
(1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墨守成规,反对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更加严重,加快了北宋灭亡的进程。
(1分)
10.(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
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
(3分)
(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4分)
(3)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
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2分)
解析:
第
(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第
(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
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安 变法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