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旅游心理学 第2章 教案教程文件.docx
- 文档编号:1101447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46.65KB
最新旅游心理学 第2章 教案教程文件.docx
《最新旅游心理学 第2章 教案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旅游心理学 第2章 教案教程文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旅游心理学第2章教案教程文件
班级:
学科:
旅游心理学二次备课人:
课题
2.1感觉、知觉、错觉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心理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2、掌握感觉、知觉、错觉的概念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感觉、知觉和错觉的能力,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
感觉的概念、分类及规律,知觉的概念和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知觉的特性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课堂训练和案例2-1
一、什么是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1.感觉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功能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
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感觉的分类
4感觉的规律
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
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
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
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
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味觉适应的经验。
如果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
而且,对一种味道的适应能显著地影响到随后吃进的东西的味道。
例如,当我们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时会觉得更酸。
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
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
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三四分钟后便能感受到。
痛觉是很难适应的。
对比现象: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
“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
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
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
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掩蔽现象。
二、什么是知觉?
1知觉的概念
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把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换言之,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这表现在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2)知觉的整体性
例如,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
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不会认错人。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
比如一首歌,如果是人们熟悉的,只要听一个片段就知道是哪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
由于不同的人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不同,因而决定了人们在识别歌曲之前所需要听到的那首歌的片段的长短也不同,不是很熟悉那首歌的人比熟悉那首歌的人需要听到的歌曲片段要长一些。
(4)知觉的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例如,白衬衣不管是在屋里看还是屋外看,我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
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
教师讲课时大都站在讲台上,有时也会走到学生的座位旁,教师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时,其形象在学生眼中的成像大小是不同的,但学生看到的教师的大小却是不变的。
三、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
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三、错觉
1错觉的概念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
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
2错觉的种类
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
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以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思考并讨论:
错觉还有哪些用途?
课堂练习
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课后记
课题
2.2想象与思维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想象的概念、功能、分类
2、掌握思维的概念、特征、分类,了解思维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
想象的分类,思维的特征与种类
难点:
识记想象与思维的种类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案例2-2
一、什么是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例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按照巴甫洛夫的解释,梦是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弥漫性抑制,由于抑制发展不平衡,皮层的某些部位出现活跃状态,暂时神经联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而产生各种形象,就出现了梦。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工程师和工人对建筑图纸的想象等。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这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在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作品时,人脑所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是创造想象。
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它是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例如,少年儿童幻想将来成为一名宇航员、航海家、医生、科学家等。
课堂讨论:
“幻想并没有实际的结果产生,所以幻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二、思维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间接反映。
(2)概括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反映。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例如:
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2)按思维的清晰程度分类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作出疾病的诊断;公安人员根据作案现场情况,迅速对案情作出判断;学生在解题中未经逐步分析,就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猜想等的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
(3)按思维探索的方向分类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4)按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等。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技术革新、科学的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所用到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等。
3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课堂练习
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课后记
课题
2.3人际知觉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生活中人际知觉的效应,并学会合理地运用。
2、熟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心理定势、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常见的人际知觉。
重难点
重点:
对人际知觉效应的理解
难点:
对人际知觉效应的合理运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6案例2-3
一、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了解、对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
交际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度与动作,包括礼节、交谈、表情、援助、侵犯等行为。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2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例如:
一白遮百丑,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3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指从事某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讨论交流:
我们生活中会出现哪些心理定势?
如何打破心理定势的束缚呢?
4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例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己度人。
单元小结
本单元我们对心理认识过程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主要包括感觉、知觉、错觉、想象、思维,同时还学习了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些人际知觉现象,例如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心理定势、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
这些内容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学习心理认知过程能够为旅游心理学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设计
课本P32课后练习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板
书
设
计
课后记
第二课 站姿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的站姿,做到优美、自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正确的坐姿,导入新课。
二、学一学正确的站姿:
1、出示正确的站姿图:
要求:
(1)头部要正直,眼睛看前方,嘴唇微闭,表情自然。
(2)身体挺直,做到挺胸、收腹。
(3)双腿立直,双臂自然下垂。
板书:
站如松
2、稍息的姿势
要求:
双手背在后面,两脚稍微张开,是放松的姿势。
看图,师示范标准动作,学生练习。
3、做操的姿势
要求:
排头要双手插腰,后面同学与前面同学要对齐。
三、说一说:
下面的站姿对吗?
(出示两幅图)
(1)身体摇来晃去。
(2)站在队伍中东倒西歪。
四、练习
《礼仪训练营------站姿训练》教案
训练目的:
通过训练,让学生明白合乎礼仪的站姿是“站如松”,从而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站姿,强健自己的身心,以展现内心的自信、蓬勃的朝气和振奋的精神,给人以美感。
训练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旅游心理学 第2章 教案教程文件 最新 旅游心理学 教案 教程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