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豆类储藏.docx
- 文档编号:1101402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8.98KB
玉米和豆类储藏.docx
《玉米和豆类储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和豆类储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米和豆类储藏
一、玉米
玉米又名包谷、包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土质、气候、旱涝适应能力较强,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东北和华北是主要产区,产量高、储存量大,用途也极为广泛。
玉米耐储性较差,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适宜作长期储藏。
玉米籽粒胚大,脂肪含量高,呼吸强度大,耐储性较差。
玉米胚部所占面积较其它粮食大。
玉米胚约占整粒总重量的10--14%,约占总体积的30--35%,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玉米比其它粮食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和较高呼吸强度,如干燥的小麦15--25℃时,呼吸强度为0.04--0.06(CO2毫克/24小时/100克干样品),干燥玉米则为10.2--28(CO2毫克/24小时/100克干样品)。
(一)玉米的形态与结构
玉米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个部分构成。
籽粒形态扁平,顶部着生于籽粒基部。
玉米胚是谷类粮食中最大的且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在储藏期间易吸湿生霉。
遭受虫害,储藏稳定性很差。
(二)玉米的分类
1、按皮色分
有白玉米、黄玉米、杂色玉米。
当黄、白玉米或其它颜色玉米的混杂超过5%,统称为杂色玉米。
2、按食性分
有粳性玉米和糯性玉米两类。
3、按粒形和粒质分
有马齿、硬质、蜡质、粉质、甜质、爆裂等种。
其中的马齿、硬质、蜡质三种最多,其次是软质种。
(三)玉米的储藏特性
1、原始含水量高,成熟度不均匀
玉米生长期长,我国主要产区在北方,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果穗外面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故原始水分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往往在20--35%,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22%左右。
玉米授粉时间较长,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相差可达7--10天,因而果穗基部多是成熟籽粒,而顶部则往往是未成熟的籽粒,故同一果穗上籽粒的成熟度很不均匀。
未成熟的籽粒未经充分干燥,脱粒时容易损伤。
因此,玉米的未熟粒和破损粒较多,这些籽粒极易遭受害虫与霉菌侵害,甚至受黄曲霉菌侵害而被污染带毒不能食用,造成很大损失。
2、胚部大、生理活性强
玉米的胚部很大,几乎占整个籽粒体积的1/3,占籽粒重量的8--15%(见表11-20)。
胚中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故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据验证,正常玉米呼吸强度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
表11-20 玉米各部分所占比例
部位
占体积%
占质量%
果皮与种皮
5
2--5
胚乳
60--65
80--90
胚
30--35
8--15
3、胚的吸湿性强
玉米胚部较其它部位具有更大的吸湿性,因为胚部富含蛋白质和无机盐且组织疏松周围具有疏松的薄壁细胞组织,在大气相对湿度高时,这一组织可使水分迅速扩散于胚内;而在大气相对湿度低时,则容易使胚内的水分迅速散发于大气中。
因此,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是通过胚部进行的。
通常干燥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小于整个籽粒和胚乳,而潮湿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则大于整个籽粒和胚乳,如表11-21所示。
表11-21 玉米胚与胚乳水分含量
不同处理的玉米
整粒水分%
玉米胚及胚乳水分
备注
胚部水分%
胚乳水分%
新剥玉米
31.4
45.2
29
新从植株上剥下测定的水分
收获后5天的玉米
23.8
36.4
22.4
收获后去掉苞叶,5天后测定的水分
烘干后的玉米
12.3
10.2
13.2
烘干后测定的水分
晾晒后的玉米
14.4
11.2
14.8
晾晒后测定的水分
不同水分的玉米,其胚部水分变化,大致是玉米粒水分在20%以下时,胚部水分比全粒低;水分在20%以上时,胚部水分高。
因此,高水分玉米较难储藏,其胚部极易遭受霉菌侵染。
但玉米吸湿性在品种类型间有差异,硬粒、马齿和半马齿型中,硬粒型玉米的粒质结构紧密、坚硬,籽粒角质胚乳较多。
故吸湿性较其它两类型为小。
4、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败
玉米胚部富含脂肪,约占整个籽粒中脂肪含量的77--89%,在储藏期间胚部甚易遭受虫霉侵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故胚部酸度的含量始终高于胚乳,增加速度也很快(见表11-22)。
从表中可以看出,玉米在温度13℃、湿度50--60%的条件下,存放30天,胚乳酸度为26.3(酒精溶液,下同),而胚部酸度则为211.5;在温度25℃、湿度90%的条件下,胚乳酸度为31,而胚部酸度则高达633。
由此可见,玉米的胚部甚易酸败变质。
表11-22 玉米胚乳、胚部酸度变化
储藏日效
胚乳酸度
胚部酸度
备注
常温常湿
高温高湿
常温常湿
高温高湿
0
13.6
13.6
43.4
43.4
1、常温常湿:
13℃,RH50--60%。
2、高温高湿:
25℃,RH90%。
3、酒精提取液测定。
5
11
18.5
97
132
10
20.8
26.2
143.2
135
15
26.3
28
176.9
300
20
26.3
30.7
172.5
403
30
26.3
31
211.5
663
储藏期中,脂肪酸值随水分增高而增大,在玉米脂肪酸值和总酸增加的同时,发芽率相应大幅度降低。
5、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
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大。
据测定,经过一段储藏期后,玉米的带菌量比其它禾谷类粮食高得多,正常稻谷上霉菌孢子约在95000(孢子个数/1g干样)以上,而正常干燥玉米却有98000--147000(孢子个数/1g干样)。
玉米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霉菌即大量繁育,开始霉变,故玉米胚部甚易发霉。
玉米生霉的早期症状是,粮温逐渐升高,粮粒表面发生湿润现象(出汗),用手插入粮堆感觉潮湿,玉米颜色较前鲜艳,气味发甜。
继而粮温迅速上升,玉米胚变成淡褐色,胚部及断面出现白色菌丝(俗称“长毛”),接着菌丝体再发育产生绿色或青色孢子,在胚部十分明显,通称“点翠”,这时会出现霉味和酒味,玉米品质已变劣。
再继续发展,玉米霉烂粒就不断增多,霉味逐渐变浓,最后造成霉烂结块,不能食用。
6、玉米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
玉米水分在15%以上,淀粉酶活性增强,导致淀粉的水解和还原糖的显著增加。
适于淀粉水解的条件亦有利于呼吸作用的加强,最终促使玉米粒内淀粉和糖的损失。
发热玉米,水解酶活性增强,受霉菌感染的玉米粒,脂肪和淀粉分解过程加剧,水溶性氮含量随非水溶性氮的含量降低而增加,增加的幅度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
玉米的后熟期较短。
因品种而异,一般为10--20天,长者可达一个月以上。
在后熟期间,籽粒内部主要是物质的转化,如新收玉米在一个月内,单糖、双糖减少,淀粉量增加,过热烘干的玉米,在某些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脂肪酸增加,可溶糖增加,淀粉减少,蛋白质可溶性和食用品质均会降低,不及日晒玉米易储藏。
据北京市粮食局试验:
双塔式烘干18--19%水分的玉米,出机粮温在50℃以下,对玉米色泽、味道等品质无不良影响;50--60℃时,色泽淡、香味大减;60℃以上,玉米色泽变灰,失去原有香味。
故人工热力干燥玉米,应掌握50℃以下最好。
受损伤的玉米粒中,自由氨基酸增加。
试验证明,完善粒玉米为110毫克KOH/(100g干样),在受轻微破损时,数值可达320毫克KOH/(100g干样)。
(四)玉米的储藏技术
玉米的储藏原则与稻谷、小麦相同,也是“干燥、低温、密闭”。
但由于我国玉米主产区--北方玉米收获季节气温低,干燥困难,难以实现“干燥、降水”的原则,同时玉米耐储性差,易于虫蚀霉烂,故玉米的储藏比稻谷、小麦更难,储藏方法也有其特色。
玉米的储藏无论穗藏或是粒藏均以降水为主,穗藏、粒藏等方法也有不同。
1、玉米降水方法
由于降低玉米水分对安全储藏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又不完全与降低稻谷、小麦水分相同,为了叙述方便,特将降水列为储藏方法一并介绍。
常用的降水方法有以下几种:
田间扒皮晒穗:
田间扒皮晒穗即站杆扒皮晒穗,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中,末期(定浆)包叶呈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
田间扒皮晒穗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
扒皮时用手把果穗上的包叶扒掉(一扒到底),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暴晒(晒15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
这种降水的方法已在东北各地广泛应用,一般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降低5--7%(见表11-23),并能促使玉米提前七八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加,脱粒时不易破碎,明显提高质量与产量。
实践证明,推行田间扒皮晒穗,玉米成熟早、质量好、产量高、水分低,是实行科学种田,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表11-23 玉米田间扒皮降水效果
处理情况
扒皮前水分%
晒穗后水分降低%
脱粒后平均水分%
降水效果
5天
10天
15天
20天
共降水%
平均日降水%
田间扒皮
41.2
35.6
28.7
23.3
19.2
17.6
23.6
1.18
田间未扒皮
41.2
38.2
32.4
29.1
26.8
24.1
17.1
0.86
增减率
-6.5
+6.5
+0.32
田间扒皮
41.5
34.8
28.2
22.8
19.9
19.1
22.4
1.12
田间未扒皮
41.6
37.3
33.8
28.3
28.3
16.2
15.4
0.77
增减率
-7.1
+7
+0.35
田间扒皮晒穗的玉米,其水分比未扒皮晒穗的水分约降低6.5--7.1%;千粒重、容重均增加;主要营养成分变化趋势为脂肪、淀粉增加,粗蛋白相对减少,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
但是田间扒皮需大量人力,若种植面积大时,难以实现。
通风栅降水:
通风栅降水,是采用特制的通风栅储存高水分玉米,利用自然风降低玉米水分的方法。
通风栅多采用角钢做成长30米、高4米、宽0.8米的骨架,组装成一个长方形整体,四周骨架用五目铁丝网做壁,底部用2mm厚的冲孔(冲成3×5mm的长方形小孔)铁板做底。
通风栅的上部有铁板制成盖(用以防雨雪),每隔5m设一入粮口,底部做成V形结构(坡度为25℃)并设有200×200mm方型出粮口,以利进出粮食。
冬季将高水分玉米装入通风栅内,在自然通风后(7--110天),玉米水分由20.9--22.5%下降至14.2--18.9%,降低了3.1--7.8%(见表11-24),实现了安全储藏。
通风栅降水以中春和晚春的效果好,初冬和严冬的效果较差,在气温最低的月份几乎不降水。
冬季降水虽然缓慢,但东北地区低温季节很长,玉米在低温冷冻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储藏,待到四五月份将玉米水分降低到安全水分标准即可安全储藏。
这样,既解决了安全储藏问题,又达到了降水的目的。
表11-24 冬春两季通风栅降水效果
顺次
季节
吨数
天数
水分%
平均温湿度
入栅
出栅
降低
气温℃
气湿%
1
严冬
70
110
22.5
15.9
6.6
-21
48
2
中春
68
15
22
14.2
7.8
15
57
3
晚春
69
7
20.9
14.5
6.4
16
68
4
初冬
66
20
22
18.9
3.1
-10
64
吉林省梨县粮食局3年实践证明,通风栅不仅降水效果显著,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高出粉率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脱粒晾晒,烘干降水:
将已脱粒的玉米粒薄摊在晒场上晾晒或采用机械烘干,使玉米的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堆以内。
2、粒藏
粒藏即已脱粒玉米的储藏,又称籽粒储藏,常用的方法有:
(1)常规储藏。
常规储藏玉米的方法与稻谷、小麦一样,其主要措施也是控制水分、清除杂质、提高入库质量、坚持做到“五分开”储藏,加强虫害防治与做好密闭储藏等。
“五分开”储藏为水分高低分开,质量好次分开,虫粮与无虫粮分开,新粮与陈粮分开,色泽不同分开。
常规储藏操作详见“稻谷的储藏方法”。
(2)干燥密闭储藏。
玉米粒经过日晒筛选去杂水分降至12%左右,进行散装密闭储藏,一般可安全度夏。
洛阳伊川县吕店粮管所用半地下仓储藏玉米,入库玉米水分13.11%,在冬季粮温降至最低时入库,入库前做好仓房、器材、工具的清理、消毒,入库后及时进行粮面草苫覆盖,席子压面,四周用麦糠压边防潮,冬季适当通风,春暖做好防虫隔离工作,经3年储藏基本上无虫、无霉。
(3)低温储藏。
低温储藏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主要储藏玉米的方法。
通常是将水分在14%左右(或16%以下)的玉米在入库后充分利用自然低温通风冷冻,即采用仓外薄摊冷冻、皮带输送机转仓冷冻、仓内机械通风或敞开门窗翻扒粮面通风等方法,使粮温降到0℃以下,然后用干沙、麦糠、稻壳、席子、草袋或麻袋片等物覆盖粮面进行密闭储藏,长时间保持玉米处于低温或准低温状态,可以确保安全储藏。
河北省试验证明,仓内储藏与露天堆放,压盖密闭与不压盖密闭,玉米储藏效果差别很大,如表11-25所示。
表11-25 玉米几种保管方式的比较
保管方式
水分%
入库时间
原始粮温℃
6月底粮温℃
粮质情况
露天桩
16.4
1月15日
1
18--26
生白色菌丝
普通仓内
15.1
2月18日
-2
11--22
稍有点翠
仓内青豆压盖
15.3
1月15日
-4
11--17
正常
仓内干沙压盖
16.3
1月15日
0
10
正常
在低温储藏技术中尽量使原始粮温低,以保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低温延续期,有利于保持粮食的品质和新鲜度。
另外经过出仓冷冻,利用零下低温可将害虫冻死,有些害虫没有立即死亡的,在低温入仓后压盖密闭,保持较长时间低温的情况下,可使害虫致死。
北京通县徐莘庄仓库,在冬季(12月份)将害虫密度不同的混合样品,每公斤活虫1头的带虫害玉米6万公斤,出仓冷冻12小时,摊厚6.9--10厘米,冻时粮温-12℃,冻后密闭储藏,保管粮温-8—-9℃,隔4个月,撒囤检查(撒囤时最低温3℃,最高12℃),米象与蛾类幼虫全部死亡。
冷冻处理后的玉米,最好进行压盖密闭,压盖的材料,有用异种粮(豆类)压盖的,也有用席、干沙、土坏、草垫压盖的,可根据各地条件而定。
(4)通风储藏。
通风储藏是储藏半安全水分玉米的有效方法,能够在储藏期使玉米的温度与水分不断降低,确保安全储藏。
其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包装自然通风:
将包装玉米堆成“非”字型、半“非”字型或“井”字型长条堆垛,垛宽3--4包,垛间留一宽约40--50cm的风道,选择气温较高(20--30℃)、湿度较低(相对湿度低于60%)的有利时机打开门窗大力通风,即可使玉米水分逐渐下降,安全储藏。
如在堆垛间的走道中设置排风扇吹风,加快玉米堆垛内气体交换速度,则降水效果更好。
陕西省临潼县粮食局试验证明,散装玉米机械通风储藏,每天开机8小时,从3月30日至4月12日,通风13天,即使玉米水分由15.47%下降到14.07%,降低了1.4%。
然后在气温升高前及时做好隔热保冷工作,使玉米长时间保持低温或准低温,实现了安全储藏。
散装机械通风:
将玉米散装储存在已设置通风地槽、通风竹笼或用粮包堆成通风道的仓房,堆高2米。
入库结束立即扒平粮面,然后选择气温较高(20--30℃)、湿度较低(相对湿度60%以下)的有利时机,采用离心式风机(4-72-114.5A或4-72-114A)进行强力通风,每天通风约8小时,通风时结合翻扒粮面1--2次,以加快粮堆表上层水分散发的速度,可以迅速降低玉米的水分,提高玉米的储藏稳定性,确保安全储藏。
陕西省临潼县粮食局试验证明,散装玉米机械通风储藏,每天开机8小时,从3月29日至4月15日,实际开机15天,使玉米水分由16.8%下降到14%,降低了2.8%。
他们在降低玉米水分后,利用冬季低温进行通风降温,使玉米温度大幅度下降,然后在气温升高前及时做好隔热保冷的工作,使玉米长时间保持低温或准低温,实现了安全储藏。
(5)综合储藏。
综合储藏是从秋粮接收开始至翌年晾晒期间彻底干燥之前安全储藏高水分(20%以上)玉米的方法。
这种储藏方法根据气候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采取化学防治,自然通风冷冻和低温密闭储藏等不同措施,有机地相互配合抑制微生物、害虫和粮食本身的生命活动,以实现安全储藏。
从而能够缓冲烘晒时间,充分利用仓容,减少重复搬运,节省保管费用,是我国北方低温地区储藏高水分玉米的有效措施。
在密闭性能、通风性能和隔热性能都很好的双壁土圆仓内推广应用,收效十分显著。
综合储藏的操作方法是:
玉米入库前,先在墙壁上挂一圈塑料薄膜(宽约1.6米),同时在仓内设置并固定好数量足够的通风竹篓(下口直径20cm,上口直径17cm,高约2.8m)。
入库后,用粮食压住薄膜的一半(约0.8m),将薄膜另一半折向粮堆表面,与覆盖在粮堆表层的塑料薄膜卷在一起用夹子夹紧(应先留下一些薄膜暂不夹紧,以便施药熏蒸),也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粮堆表面,薄膜四周紧压在仓房墙壁上的塑料槽内使粮堆严格密封。
为了防止结露,塑料薄膜上下均应铺一层草袋帘,门窗与通风口也同时用塑料薄膜密封。
然后将磷化铝药包绑扎成串(每包装药5片,每串长2米)悬挂于通风竹笼内,施药后随即密封塑料薄膜进行熏蒸(磷化铝剂量为2.5--5片/米3)。
熏蒸20天后,揭开塑料薄膜,充分利用冬季自然低温通风冷冻,至翌年2月再在粮堆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与麦糠等隔热材料,同时密闭仓房门窗与通风口,保持玉米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翌年4月中旬出库晾晒,降低水分,即可继续安全储藏。
经试验证明,采用综合法储藏高水分玉米,磷化铝在粮堆中分解速度很快,投药后24小时,粮堆各处PH3浓度均达到高峰,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逐渐下降。
但在整个化学防治阶段,粮堆各部位的PH3浓度基本保持在0.2g/m3以上,达到了抑制微生物所需的最低剂量,在化学防治阶段,试验仓的氧含量开始有所下降,以后基本不变,最后几天慢慢回升,它表明PH3对微生物与粮食本身的生命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使其处于休眠状态,呼吸微弱,不再消耗粮堆中的氧气,所以氧含量不再下降,试验期氧含量在16--19%之间,试验仓粮温变化不大,从开始到最后都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发热现象,发芽率与脂肪酸变化幅度都很小,籽粒带菌量大大减少,粮食品质没有劣变。
而对照仓粮温开始缓慢地上升,7天后急骤上升,13天后升高到24℃,并发现有七八处发热,最高粮温达41℃,生霉粒由原来的1.2%增加到10.1%,带菌量由41262个/克增加到894250个/克,储藏14天即不得不出库处理。
应用综合法储藏高水分玉米,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化学防治阶段,要特别注意密封。
只有严格的密封,才能在粮堆内保持所需的PH3浓度,造成有杀虫抑菌效果的储粮环境。
所以既要密封粮堆,又要密封仓库。
第二,在自然通风冷冻阶段,土圆仓的通风结构是否合理,甚为重要。
只要仓身底座通风良好,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截面积配比合理,再安装约30根通风管即可获得良好的通风冷冻效果。
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防止粮堆上层结露。
当开始转入自然通风冷冻阶段进时,要立即翻动粮面,松散粮层,及时散发中下层上升的湿热。
第三,在低温密闭储藏阶段,关键是压盖。
因此,要及时压盖,而且要压得严。
在气温即将回升之前粮处于最低值时,要尽快压盖。
一般压盖工作应在2月上旬进行,这时粮温已降到最低温度(-20.3℃),整仓粮食已冻实冻透,及时压盖粮面和密封粮仓,就能保持粮堆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延长安全储藏期限。
3、穗藏
穗藏即带穗玉米的储藏,又称果穗储藏,是我国农民普遍应用的比较经济有效的储藏小宗玉米的方法。
穗藏有许多优点。
首先,由于玉米果穗堆的孔隙度大(占51.7%),空气容易流动,尽管新玉米水分高和呼吸量大(10--20mgCO2/h100g干样),也能比较容易地散发堆内的热量,降低籽粒的水分。
故高水分玉米可以不经晾晒,利用自然通风使水分为22.2%,自然通风储藏到4月末,水分即降为13.4%,达到了安全标准。
其次,由于籽粒的胚部埋藏在穗轴内,仅顶部暴露在外,而玉米籽粒顶部又为坚硬的角质层,对虫霉的侵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故能相应的提高其耐储性,较长期地保持发芽力和应有的品质。
最后,由于穗轴与籽粒仍然保持联系,穗轴内的养分在初期还可继续输送到籽粒内,改善籽粒品质。
穗藏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玉米果穗体积大,储藏时占用仓容和场地面积较多,运输时增加不少运输量,经营管理很不经济。
其次,果穗的玉米籽粒尚未与穗轴分离,使用很不方便,急需时往往会由于来不及脱粒而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果穗储藏对计量、测温与验质,既不方便又不准确,给保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穗藏一般仅适用于农民个体或小型农场储藏少量玉米时采用,国家粮库和大型农场很少采用。
玉米穗藏一般储藏于一种简易穗仓中,这种仓一般以枕木、秫秸垫底、架空,以秫秸打围而成,建于空旷的场院。
采用果穗储藏,当籽粒水分降至安全水分时即可转入粒藏,据报道,收获时籽粒水分20--23%,经过150--170天穗藏,水分可降至14.5--15%,即可脱粒,如继续穗藏,水分降至8--9%,将增加脱粒困难和破损,故应适时脱粒,防止过干。
果穗储藏期间须加强温度、水分检查,注意不同部位有无果穗生霉现象,因为某些耐低温霉菌能在果穗的个别部位生长发育导致果穗生霉、变质,而这种霉变往往并不反映在温度的升高,当发现堆温上升时,霉变已很严重。
另外,玉米在过低温度下储藏会影响其发芽率,如水分为18--20%的玉米在-21℃时即受冻害失去种用价值。
二、豆类
(一)蚕豆
蚕豆又名胡豆,无论山区和平原,大田和田边都可种植,适应性很强,产量高易管理,且具有肥田作用,又是用途广泛的粮食作物。
1、蚕豆的储藏特点
蚕豆在储藏期间,首先是受蚕豆象危害,虫蚀粒常达45%以上。
蚕豆象幼虫孵化后,在田间便钻入生长中的豆粒内为害,随豆粒成熟带入仓内,继续在豆粒内发育,至8月份初期已羽化成虫,并在仓内越冬,次年飞往田间交尾产卵,孵化的幼虫又为害豆粒。
其次,蚕豆在储藏期间易发生褐变,蚕豆正常的颜色有青绿色和乳白色两种,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蚕豆皮色会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这种变化通常称作褐变,其原因是由于蚕豆内含有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而酚类物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经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成醌而呈褐色,因此储藏吞豆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防虫和防褐变上。
2、蚕豆的储藏措施
(1)防治蚕豆象。
从蚕豆象生活史来看,成虫产卵和孵化幼虫是在田间进行的,而化蛹和羽化成虫则是在保管过程中完成的。
蚕豆收获入库到7月底为止,正是幼虫期和蛹期,应在幼虫很小时抓紧治杀。
可用氯化苦或磷化铝熏蒸治杀,氯化苦每立方米用药49克,仓房条件差的,用药量可适当地增加,但每立方米不宜超过50克;使用磷化氢熏蒸时,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玉米 豆类 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