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1013364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70KB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的很多朝代都有自己突出的文学样式。
你们知道在唐、宋、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代表性吗?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
(PPT)
环节二文体知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文体知识。
(PPT)
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们把唐朝以前,格律较为宽松的诗歌称为古体诗。
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把唐朝新出现的诗歌称为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是八句四联,绝句是四句两联。
律诗和绝句分别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举例:
《过故人庄》、《泊秦淮》、《夜雨寄北》分别是什么类别,几言的。
)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这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以此为例,了解一下律诗的特点。
(1)四联的名称: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押韵;(3)中间两联是对偶句。
环节三听录音,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听朗读录音;(PPT)
2、听录音,小声跟读;
3、自由读;
4、学生示范朗读(师生指导点评);
5、齐读。
环节四诗句研读与赏析。
一、(尾联赏析)你觉得诗人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思乡、伤感)
从哪看出来的?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PPT)
1、乡书:
即家信,写给家乡亲人的书信。
2、归雁:
请求大雁把乡书捎寄回去。
为什么托大雁寄乡书?
(PPT“鸿雁传书”的典故: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
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
很多古典诗词中,都用“雁”来表达相思之意。
比如李清照: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为什么认定这是一只归雁呢?
“归”字里有什么深藏的东西?
(内心思归,情不自禁认为大雁也是北归的大雁。
)
3、何处:
明明是“洛阳边”,为何又说“何处达”?
诗人身处江水之上,四顾茫茫,归家之路在何处啊?
离家越远乡情越浓,思归而不得。
【小结】一字字,一行行,都饱含着诗人的深情。
齐读最后一联,读出感情。
(齐读最后两句)
二、(题目、首联赏析)这两句诗饱含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诗句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诗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呢?
1、题目:
次北固山下
家在何处?
(河南洛阳)现在何处?
(北固山)
(PPT:
次:
停泊(暂时停留);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
)
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远隔千里,可谓人在他乡。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PPT)
客路:
旅途;青山:
北固山;行舟:
行船;绿水:
长江。
诗人想象自己行船之后还要赶路,舟车劳顿,旅途奔波。
【小结】由此可见,诗人确实行在客路,人在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中国传统上,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三、(颈联赏析)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呢?
(冬末春初,昼夜交替)
1、归雁:
春天,天气开始变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
所以诗人才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2、江春入旧年: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此时,在我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春节就要来临。
在这样一个团圆的日子,漂泊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啊。
海日生残夜: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在这黎明时刻,多想在温暖的家里和亲人一起休息。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在这昼夜交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师自然而然的。
“日”与“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生”与“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这两句诗作者本意写景,无意说理,但是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
(PPT: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夜未尽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过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新的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诗句悲而不伤,哀而不怨,心中思念却仍开朗乐观。
)
无独有偶,《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本诗中这两句诗最精妙所在。
当时宰相张说极度赞赏这两句诗,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小结】诗人独立船头,仰望长空,一行大雁从南方飞回。
诗人想:
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见到我只爱的亲人啊……万家相聚时,独我飘零日,那是怎样的孤独啊。
应该以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低沉,缓慢)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一读最后四句。
(齐读)
四、(颔联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让我心生疑问,诗人眼前的景象到底是“海”还是“江”呢?
1、北固山:
北临长江。
地理位置看不到海。
2、海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太阳从大海中升起。
为什么能想象成海?
3、“潮平两岸阔”:
(PPT)春水初涨,两岸与江水齐平。
江面开阔,抬眼望去,对岸遥不可及,有一种“海天相接”的感觉。
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自然会使人产生“海日”的感觉。
“阔”字用的好。
(PPT:
“阔”是“开阔,空阔”之意,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开阔的景象。
)
在这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四顾皆茫然”,内心涌起的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中,除了“平”“阔”两个字用的好,还有两个字用的特别妙,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哪两个字用的好?
好在哪?
正:
风向与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
风力刚刚好,不大不小。
悬:
悬挂,垂挂,没有鼓起,说明风很静,平和。
【小结】猜猜此时诗人在干什么?
(看帆)看一眼么?
怎么看?
(盯着帆看,内心涌起的是无尽的思乡之情。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一种宽阔感,一种孤独感,语速放慢,字与字的距离拉开,情感放的深沉。
五、齐读,感悟: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这首诗不仅只有最后一句抒发思乡之情,前面写景的几句也饱含感情。
这是诗歌作品惯用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句一行一行地写下,情感一点一点地加深,感谢王湾,让我们领略了这浓郁的乡情。
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歌,再来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齐读整首诗)
环节五拓展延伸。
一、思乡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作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情结。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呢?
(生背诵表达乡情的古诗句)
二、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吧。
——《春夜洛城闻笛》(PPT)
1、一名同学朗读。
2、哪些地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是什么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笛声)
笛声的内容是什么?
(PPT:
《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送。
借“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
很多古诗词中都用“羌笛”“杨柳”来表现这种乡情或离别之情。
(PPT: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2、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杜甫《吹笛》3、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
——白居易《江上笛》)
4、这些乡愁都由笛声而发,这笛声中必有折杨柳。
这悠悠回荡的笛声,这催人泪下的笛声,这梦回千里的笛声是如何飘飞,传入诗人耳中的?
你觉得哪些字用的好?
为什么?
“暗”:
悄悄地,笛声不知不觉。
“飞”:
飘荡,飞扬,婉转清悠。
“散”:
消散,弥漫,随风远飘的悠扬。
“随风潜入夜”
“满”:
整个洛阳城飘荡着如泣如诉的笛声。
5、齐读全诗,感受这浓浓的乡愁。
三、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思乡之情是不是就淡了,甚至没有了呢?
让我们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乡愁》。
(PPT)
1、听朗读录音。
2、诗人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的?
(时间,人生的四个阶段:
少年—成年—中年—老年)因何而愁?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1992年才互通往来,表达了祖国统一的渴望。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修饰语有什么特点?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5、这首诗并非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而是饱含着家国情怀。
环节六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乡愁。
(PPT)乡愁是明月窗下仰视的双眸,乡愁是红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飘散风中的一曲惆怅的笛音,乡愁是托寄大雁传递的一封乡书……乡愁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
乡愁诗超越时空,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作业:
推荐李白《渡荆门送别》
崔颢《黄鹤楼》
学情分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鲁教版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古典诗文所占的比值比较大。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在语文教学的要求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
“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
”叶圣陶也有理论: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
而且刚上初一两个多月的孩子,对古诗教学的把握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深入,不深刻。
再加上诗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必然要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另外初一学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够,所以教师要做必要补充。
读诗贵在读出意境和情感,要鼓励学生把读出的意境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选择的教法师教手法和引导法。
基础知识老师教授,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基石。
诗句的感悟和赏析采用引导法,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请学生思考,在学生答不出来时,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得到知识,也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
“授之以鱼不授之以渔”,让学生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主流,死板的“灌鸭式”教学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主动思考,慢慢地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这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我进行了一下分析:
1、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教师能面向全体,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关注上游学生的同时,也绝不忽视中下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的体验,促成良性循环。
学生不仅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更能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2、学生有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的时候,参与全面,讨论热烈,效果明显。
3、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朗读、聆听、感悟、体验、表达等各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热情参与,和老师配合融洽。
整节课学生都比较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评测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课后让学完成了这份评测练习。
从完成的效果来看,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很好,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这几个问题的关键点,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把握也比较准确,目标达成效果明显。
第一题考察律诗的格律特点,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第二题考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第三题考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是本课的过程方法目标。
第四题考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
第五题考察诗句中关键词的赏析,是本课的过程方法目标。
第六题考察诗歌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二。
教材分析
《次北固山下》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唐代律诗。
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由此,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8课,一共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架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相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加以评析。
《次北固山下》是五首诗中的第二首,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北归,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过分析了解,我从三个维度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律诗的格律常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于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我将本诗的重难点设定为: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评测练习
1、《次北固山下》是一首诗,诗的联、联对仗工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5、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6、这首诗是否只有尾联表达思乡之情?
请举例说明。
这是诗歌中惯用的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解析】
1、五言律诗颔颈
2、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3、初春潮平两岸阔(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水初涨);江春入旧年(旧的一年还未过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归雁(气温回暖,南雁北归)
4、时序交替,暗示着时光的的流逝,也蕴含着自然理趣: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5、“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表现了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的景象。
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6、不是。
前三联写景的句子中也都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具体分析见“教学设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获得的收获,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课堂实录 次北固山下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