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1011447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83
- 大小:85.33KB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
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
一条鲨鱼______了一个身,就______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______又一______,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
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
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
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
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
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
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
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
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________。
2.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孩子最好的朋友
阿西莫夫
安德森先生说:
“亲爱的,吉米在哪里?
”
“在外面的环形山上,”安德森太太回答道,“他没事的。
罗拔特和他在一起——它到了吗?
”
“到了。
正在火箭站通过那些烦人的检查呢。
事实上,我自己都等不及想看见它了。
从十五年前离开地球后,如果不算电影或者电视上看到的话,我还再也没有见到过一个呢。
”
“吉米才根本没有见过呢。
”安德森太太仿佛有些遗憾似的。
“因为他是月生人,又不能去地球看看。
因此我才带了一个过来啊。
我想这可能是月球上的第一个。
”
“它可够贵的。
”安德森太太话虽如此,脸上却带着微笑。
“维修罗拔特可也并不便宜啊。
”
正如他妈妈说的,吉米正在外面的环形山上。
从地球上的观点看,他有些纤弱,但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如说他长得很高。
他有着长而灵活的胳膊和双腿。
穿上太空服,他显得厚重而矮胖起来,但他仍然能比任何一个地生人更好地适应月球引力。
当吉米伸开腿以袋鼠那种跳跃方式前进的时候,他爸爸也跟不上他。
环形山外面的斜坡向南面倾斜着,而低悬在南面天空的地球(从月球城看去,它总是在那个位置)已经几乎变成了完整的圆形,因此映得整个环形山的坡面上一片光明。
斜坡非常平缓,即使加上太空服的重量也不能阻止吉米向前急冲一跃,仿佛月球引力不存在一样飘浮在空中。
“快过来,罗拔特!
”他喊道。
罗拔特从无线电里听到了他的喊声,尖啸着随后跳了过来。
像吉米那样的行家也跑不过罗拔特,这家伙又不需要太空服,又长着四条腿,还一身钢筋铁骨。
罗拔特跃过吉米的头顶,翻了个筋斗,正好落在他的脚边。
“别玩了,罗拔特,”吉米说,“跟在我边上。
”罗拔特再次发出尖啸声,这种特殊的尖啸声表示“是”!
“我才不信你呢,你这个骗子!
”吉米喊着,然后他最后一跳,划出一道越过环形山顶的曲线落在里面的山坡上。
地球沉在了环形山顶的外面,他周围立刻被浓重的黑暗所包围。
温暖而友好的黑暗抹去了地面和天空的差别,除了闪烁的星光。
事实上,吉米本不该一个人在环形山黑暗的内部玩。
大人们说那里是危险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地面很平坦,踩上去嘎吱作响,而吉米知道仅有的几块岩石每一块准确的位置。
另外,当罗拔特在他身边蹦来蹦去,又是尖叫又是闪光的时候,他在黑暗中跑一跑又可能有什么危险呢?
就算没有闪光,罗拔特通过雷达也能知道自己在哪里,吉米又在哪里。
当罗拔特在身边的时候,吉米又怎么可能走错路呢?
当他太靠近一块岩石的时候,罗拔特会轻轻地碰他的腿;当吉米藏到岩石后面的时候,罗拔特一面转着圈子,一面惊恐地低声叫着,而实际上罗拔特总是清楚地知道他在哪里。
有一次他一直躺着而且假装受了伤,罗拔特就发出了无线电警报,月球城中的人们就飞快地赶来了。
事后他爸爸揭穿了他这个小把戏,他就再也没试过了。
正在吉米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从他的个人波段传来他爸爸的声音:
“吉米,回来,我有些事要告诉你。
”
吉米回来后,脱下了太空服,洗了个澡。
所有人从外面进来都要洗个澡的。
甚至罗拔特也要冲个淋浴,但它很喜欢。
它四脚着地站在那里,小小的一尺长的身子轻微振动着发着微光,它小小的脑袋上没有嘴巴,只有两个大大的玻璃眼睛,还有一个小小的突起——那里是它的大脑。
它不停地尖叫着,直到安德森先生说:
“安静点,罗拔特。
”
安德森先生微笑着:
“吉米,我们给你带了一份礼物。
它现在在火箭站呢,待明天所有的检查都完成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见到它了。
我想我现在应该告诉你。
”
“地球上的吗?
爸爸。
”
“孩子,是地球上的一只狗。
一只真正的狗。
一只小苏格兰狗。
月球上的第一只狗。
你再也不需要罗拔特了。
你知道,我们不能把它留下来,别的孩子会带走罗拔特的。
”安德森先生看起来想等吉米说什么,但又接了下去,“吉米,你知道什么是一只狗吗?
它是活生生的。
而罗拔特只是个机械的仿制品,一只机器狗,它也因此得名。
”
吉米皱起了眉头:
“罗拔特不是个仿制品,它是我的狗。
”
“不是真正的狗,吉米。
罗拔特只是一堆钢铁和线圈加上一个简单的正电子脑而已。
它不是活的。
”“它能做我让它做的每一件事,爸爸。
它能理解我,它肯定是活的。
”
“不,儿子。
罗拔特只是一个机器。
是编好的程序让它做的。
而一只狗是活生生的。
当你有了一只狗之后你再也不会要罗拔特了。
”“狗需要太空服,不是吗?
”
“是的,当然。
但这是值得的,它会用得到的。
而当它在市里的时候就不需要了。
当它来了你就会看到不同了。
”
吉米看着罗拔特,它又叫了起来,很低很慢的声音,仿佛惊惶不安的样子。
吉米伸出了胳膊,罗拔特一跳跃进他的臂弯。
吉米说:
“罗拔特和那只狗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
“这很难解释,”安德森先生说,“但很容易看出来。
狗会真正地喜爱你。
而罗拔特是被调制成装作它喜欢你的样子。
”
“但是,爸爸,我们并不知道狗的内心是怎样的,或它是怎么感受的。
也许它也是装出来的。
”
安德森先生皱起了眉头:
“吉米,当你体会到活生生的东西的爱的时候,你会知道其中的差别的。
”
吉米紧紧地抱住罗拔特,他也皱起了眉头。
他那不顾一切的表情显示出他不会改变他的想法。
他说:
“但它们所装出来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想过我的感受吗?
我喜欢罗拔特,这才是真的。
”
而那只在它一生中从来没有被这么紧地抱着的小机器狗,急促而尖锐地叫了起来——欢喜地叫了起来。
(有删改)
(1)吉米是________人,罗拔特是一只________。
吉米的爸爸从地球上给吉米带回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________。
(2)对于吉米的爸爸妈妈来说,月球上的机器狗罗拔特________的;但对于出生在月球上的吉米来说,________是他最好的朋友。
(3)这篇科幻小说看似不合情理:
吉米怎么会喜欢一只机器狗?
但作者却能自圆其说,使这一切变得合理。
下面理由正确的是( )(仿宋)
A.吉米在月球上没见过真正的狗,他认为罗拔特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B.罗拔特与吉米形影不离,还能保护吉米。
C.吉米不喜欢穿太空服的小苏格兰狗。
3.阅读芳草地。
我的老师
他,已是我初中两年的语文老师。
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
他西装革履地迈着大步走向讲台,“同学们好!
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郑!
”大家都为这洪亮的声音鼓起掌来。
随后,他走出教室,不知道去了哪儿,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不会是太紧张了吧?
”“不可能吧,我觉得可能是去拿什么东西了,难道语文书忘记带了?
”正在这时,郑老师进来了。
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
同学们更加困惑了。
他说:
“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
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
”有三四个同学举了手。
“再仔细闻闻。
”又有几个人举起了手。
他看了看同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 瞧这花多美丽 多香 你们都没闻到吗 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吸。
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
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着大多数人举了手。
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
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
“你再仔细闻闻。
”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
“我……我真的没闻到。
”
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
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
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
“啊!
是假花!
”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
郑老师说:
“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
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
自信一点儿!
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
”
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
他的语句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他的“真理观”永远是指引我前进的明灯!
(1)这位语文老师以“________”为教学内容,为我们上了一节“________”课。
(2)老师为引导学生们辨别花是否有香气,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不包括( )。
A.先入为主
B.大肆渲染
C.以身示范
D.故作失望
(3)“七嘴八舌”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个词写出了同学们内心的________。
(4)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5)读画横线的部分,文中“________”这个词语能形容“我”此时的心理和行为。
(6)结合文章的主题,请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并谈谈自己更换的理由。
题目:
________
我的理由是:
________
(7)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阅读理解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②“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着我的双腿。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铃声还在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
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
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
“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
“侯师傅好。
”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
“侯师傅好!
”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
“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
”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
”我好奇心发作。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
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
”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4个字)
打铃解围——________——误喊姓氏——________
(2)第⑤段中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这个秘密”是指什么?
“我”为什么永远也不会说?
(3)下列对短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第①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短文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老师傅为了使“我”不迟到特意将铃绳拽久些
C.短文第⑦⑧⑩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都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D.短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生动形象,富有童趣
(4)本文构思巧妙,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本文结尾写“我”才知道自己错误地称呼老师傅,但在文中有三处暗示,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当听到老师傅说出“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呢?
写一写。
(要求:
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土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
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到来的。
因为中秋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土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了香喷喷的芝麻。
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做的馅就露出来了,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
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连掉下来的渣都一点点舔掉。
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
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再把白花花的糯米铺在一个大筛子里,然后不停地搅动、翻转,以便尽快去除水分,直到水汽完全蒸发掉,这才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
米粉带回家,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的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
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圆形的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
我们把双手洗净,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米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
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
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
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了,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美味无比!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
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1)用简洁的文字补全文中母亲做月饼的工序。
买糯米→淘洗糯米→________→做米饼→________→捏雏形→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请用心读下面的句子,分别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①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
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从用词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②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支支欢快的舞蹈,火光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3)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③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这是为什么?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
“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
思想胜于权威。
”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
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
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
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
歌德说:
“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
”哥白尼以自已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
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
诚如马克思所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
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
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
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
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
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
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3)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4)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7.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有词道: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
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
春祭日,秋祭月。
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
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
“光辉皎洁。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土气清彻。
”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
《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
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
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
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A.华美B.炽烈C.兴旺D.热烈)。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海上生明月,________。
②________,千里共婵娟。
8.课外阅读。
奇妙的蜘蛛网
我回到农村过暑假。
有一次在场院乘凉,爷爷说:
“要下雨了,咱们回家吧!
”后来,果然下雨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
”爷爷笑着说:
“你常看看蜘蛛网,就知道了。
”
于是,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网,一连几天,我看蜘蛛网都是平平地挂在那里,没有什么变化。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网,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像一根根细柱子。
然后,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侧着身子来回地爬着,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不一会儿,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里。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
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下起了大雨,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出去看那奇妙的蜘蛛网。
噢!
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而竖挂着的蜘蛛网完好无缺。
原来,下雨前,气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以免雨后无家。
(1)在选文中找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期末 复习 阅读 理解 专项 训练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