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培优教案34六国论.docx
- 文档编号:11010210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47KB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培优教案34六国论.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培优教案34六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培优教案34六国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培优教案34六国论
《六国论》
一.[基础知识]
(一)易错难懂的字词:
1.易书写错误的字
(1)谗诛(注意与“馋嘴”的“馋”;“搀扶”的“搀”相区别)
(2)殆尽(注意与“饴”、“怡”、“贻”相区别)
(3)与嬴(注意与“输赢”的“赢”;“羸弱”的“羸”相区别)
(4)王翦(注意与“剪刀”的“剪”相区别)
(5)摈秦(注意与“傧”、“滨”、“缤”、“槟”、“殡”相区别)
(6)范雎(注意与“睢”、“雏”、“雉”相区别)
(7)疆埸(注意与“场”、“扬”、“惕”相区别)
(8)苏洵(注意与“恂”,“询”、“殉”,“峋”、“荀”相区别)
(9)苏辙(注意与“撤”、“澈”、“辄”相区别)
2.易读错的字:
(1)赂秦(lù)
(2)厥先祖父(jué)
(3)暴霜露(pù)(4)反间计(jiàn)
(5)洎牧(jì)(6)率赂秦耶(shuài,yé)
(7)餍足(yàn)(8)荆棘(jí)
(9)为国者(wéi)(10)范雎(jū)
(11)摈秦(bìn)(12)疆埸(yì)
(13)殆尽(dài)(14)燕赵(yān)
3.词语释疑:
(1)通假字
厌:
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①非兵不利:
“兵”在这里是指“武器”,在现代汉语中,指“军人、士兵”。
②其实百倍:
“其实”在这里是指“它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③刺客不行:
“不行”在这里是指“不前去”,在现代汉语中,指“不可以”或“不中用”。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在这里是指“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
(3)重点词语解释
1思厥先祖父:
厥,这里相当于“其”,可释为“他”或“他们”。
2暴霜露:
暴,这里释为“冒着”。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这里释为“亲附、交好。
”
4始速祸焉:
始,这里释为“才”;速,这里释为“招致”,动词。
5洎牧以谗诛:
洎,这里释为“及,等到”。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这里释为“将近,差不多”。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假使。
9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
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如果;量,估计、判断。
⑾率赂秦耶:
率,全部、一概。
⑿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4)词类活用
①秦以攻取之外:
攻,攻战的方法,动词用作名词。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有礼地对待,名词用作动词。
③日削月割:
日,每天;月,每月。
均为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④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使动用法。
(5)一词多义
①始: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②为: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介词,被)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动词,成为)
C.为国者无使……所劫哉!
(动词,治理)
③以: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介词,用)
B.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
C.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着)
D.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表顺接,才)
E.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连词,表顺接,来)
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斯用兵之效也。
——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这是
灭亡的原因。
②固定结构:
A.“以……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以”与后面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
B.“为……所……”: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表示被动,“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无意义,起调节音节
的作用。
③互文: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解释为:
胜败存亡的命运。
“胜负”、“存亡”合译为“胜败存亡”;“数”、
“理”合译为“命运”。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县),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精通经书,下笔顷刻数千言。
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的举荐,宋仁宗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
参加修纂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不久去世。
后人称他为“老苏”,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善作政论,文章议论锋利,明快酣畅,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本文选自其中的《权书》。
《权书》中有十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章。
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由于对武将防范限制过重,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在与契丹、西夏的百年征战中败多胜少,加之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北宋外交极度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宋朝每年要向契丹、西夏纳银和绢数十万计。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敌国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后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撰写了本文。
(三)文体常识:
论:
属于说理辨析类的一种文体。
它与现在的议论文在实质上无多大差别。
在提出观点时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并周密地加以论证,语言要准确鲜明。
二.[学习指导]
1.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围绕中心论点又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
答:
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
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2.问:
六国中“赂秦”的有哪几个国家?
另外几个不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与“赂秦”有何关系?
答:
以地赂秦的是韩、魏、楚三国。
齐、燕、赵三国虽不赂秦,但终也相继灭亡,作者认为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尤其是燕、赵两国“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终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这样就把六国灭亡的原因集中到“赂秦”这一点上来了。
3.问:
“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答:
赂秦的根本原因在于: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赂秦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国力极大削损,并且大大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正如作者所论述的“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问:
“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唯一原因吗?
本文反复强调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作者的实际用意是什么?
答:
不是。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泰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并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务必改变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这样就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
5.问:
本文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作者首先将六国中的赂秦者与秦国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以此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作者还通过赂秦诸国的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作者还将六国中“赂秦”者与不赂秦者相对比,指出不赂者反而后亡,说明用兵抗秦的正确性。
最后作者将六国与北宋相对比,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赂秦而亡的老路。
本文通过以上大量对比论证增强了中心论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6.问:
本文除大量运用对比论证外,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答:
(1)例证法。
如:
以燕、赵两国义不赂秦而后亡为例,说明用武抗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2)引证法。
如第二段中引用古文语: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3)假设论证。
如:
假定六国若不赂秦“并力西向”则不至于灭亡。
三.[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组()
A.暴霜露(bào)殆尽(dài)如弃草芥(jiè)
B.胜负之数(shù)疆埸(yì)思厥先祖父(jué)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小则获邑(yì)
D.洎牧以谗诛(jì)率赂秦耶(shuài)不得下咽(yàn)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故曰弊在赂秦也(弊病)始速祸焉(加快)或未易量(估计)
B.率赂秦耶(全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并力西向(并且)
C.李牧连却之(推辞)强弱胜负已判矣(断定)斯用兵之效也(这)
D.理固宜然(应该)诸侯之大患(担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原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存亡之理
4可谓智力孤危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③④⑥B.①⑤⑦C.③⑥⑧D.②③⑤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得:
①然后得一夕安寝
②此言得之
(1)暴:
①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暴秦之欲无厌
(2)理: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3)始: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A.“理、暴、得”不同,“始”相同
B.“理、始”相同,“得、暴”不同
C.“理、得、始”不同,“暴”相同
D.“始、暴、理”不同,“得”相同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A.秦国送给得越多,秦国侵犯六国越厉害。
B.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犯也就越厉害。
D.秦国送给六国越多,六国受到的侵犯也越厉害。
(2)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A.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局势,却为了秦人积下的威势胁近,一天天地
割让,而趋于灭亡。
B.真悲观啊!
有如此的形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制,一天天地
割让,而趋于灭亡。
C.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
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D.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因为秦国的暴力威胁,一天天地割让(土
地),而趋于灭亡。
6.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
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
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
作了准备。
7.下列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川泽纡其骇瞩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⑥吾从而师之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⑨君将哀而生之乎
A.①②④⑦⑨B.①③⑤⑥⑨
C.②③④⑦⑧D.②④⑤⑦⑧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方亡
B.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沛公军霸上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9.下列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二)填空题:
1.苏洵字,号是朝著名家。
本文选自他所
著《》。
《》包括篇文章,都是评论和
的。
苏洵的儿子、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并
均列入家。
2.文章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作者语重心长地
劝谏北宋王朝不要“”,积极谋求“”。
3.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___”。
两个分论点,一是“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
4.燕赵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
③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④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⑤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
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
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
秦也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
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
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②不能独完。
()
③未可专以罪秦。
()
④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
⑤视秦也无异也。
()
⑥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
⑦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
(2)1段文字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③④①⑤
A.①②B.④
⑤⑥②③⑥
②②③
C.①⑥D.①⑥
③④⑤④⑤
(3)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试如下简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4)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
提出来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
(四)课外阅读:
太宗始嗣位,思有以贴服内外者。
一日辇下市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门大骂。
主人逊谢,久不得解。
众方拥观,忽一人跃出,以刀刺丐死,且遗其刀而去。
会日已暮,追捕莫获。
翌日奏闻,太宗大怒,谓仍五代乱习,乃敢中都白昼杀人。
即严索捕,期在必得。
有司惧罪,久之,迹其事,乃主人不胜其忿而杀之耳。
狱具,太宗曰:
“卿能用心若是。
虽然,更为一复,毋枉焉,且携其刀来。
”不数日,尹再登,时以狱词,并刀上。
太宗问:
“审乎?
”曰:
“审矣。
”于是顾小内侍:
“取吾鞘来。
”小内侍唯命,即奉刀内鞘中。
因拂袖而起,入曰:
“如此宁不妄杀人!
”
1.对“辇下”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京城
B.皇帝的车停放之处
C.天子脚下
D.各种车辆停放之处
2.下列哪一句中的“会”与本文“会日已暮”中的“会”意义相同()
A.会当凌绝顶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会天大雨,道不通
D.适逢其会
3.对下列各句中“因”字意义和用法进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倚门大骂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蒙帮业,因遗策
④因拂袖而起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③④相同,①②不同
4.选出对文中下列词语或语句解释有误的一项()
A.狱具:
案子已经判决
B.迹其事:
推究这件事缘由
C.内鞘中:
放进刀鞘中
D.审矣:
审问过了
5.把“卿能用心若是,虽是,更为一复”译为现代汉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能用心办事像这样。
虽然如此,还应给我一个答复。
B.你能像这样用心办事很好。
虽然如此,还应做一次复审。
C.你能用心办事像这样。
即使如此,也还应做一个答复给我。
D.你能像这样用心办事很好。
即使如此,还是再给我复审一遍。
6.对本文内容综合分析,哪一项最合理()
A.是太宗派人杀死乞丐,又限期破案,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善于玩弄权术,以使臣下服帖。
B.是主人不胜其忿杀死乞丐,太宗命令尹一审再审,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对案件的认真和慎重,以此树威信于臣民。
C.是太宗派人杀死乞丐,又限破案,目的在于显示自己惩治恶人而又不乱杀无辜。
D.是主人不胜其忿杀死乞丐,太宗用此案警示臣子审判案情注意物证。
四.[自我反馈]
(一)选择题:
1.B(A项“暴”读pù,C项“为”读wéi,D项“咽”读yān)
2.D(A项“速”应译为“招致”,B项“并”应译为“合”,C项“却”
应译为“使……退却。
”)
3.C(②祖父,古义为“祖辈和父辈”,④智力,古义为“智谋和力量,
⑤兵,古义为“武器”,⑦故事,古义为“旧事、前例。
”)
4.A(“始”均译为“起初、开始”;“得”在①句中译为“得到”,②句
中译为“适当”;“暴”在①句中译为“暴露、冒着”,②句中译为“残暴”;“理”
在①句中译为“道理”,②句中译为“统治”。
)
5.
(1)B
(2)C
6.C(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7.A(③“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⑧“事”用作动词“侍奉”)
8.C(“军”名词用作动词,译作“驻军”)
9.B(此项“以”是连词,表顺接,译为“才”,其他三项,均用为介词,A项译作“因”C项、D项译作“用”)
(二)填空题:
1.明允,老泉,宋,散文。
《嘉祐集·权书》,《权书》,十,政治,历史。
苏轼,苏辙,三苏,唐宋八大家。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赂而胜之。
3.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4.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三)阅读分析:
(1)①因为②保全③归罪于秦④胜过⑤比⑥假使⑦能够
(2)C
(3)相同之处:
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不同之处: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
(4)苏洵认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李桢认为:
六国自弱,“而取夷
灭”。
苏洵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的,李桢则用篇末归纳总结的方式提出的。
(四)课外阅读:
1.A(“辇”是皇帝尘的车,这里“辇下”代指京城。
B项D项与文意不沾边;C项与A项实指相同,但多了层严的语气,没有必要)
2.C(例句中“会”是恰逢、适逢的意思,与C项相同。
A项“会”为“一定”、“必然”的意思;B项“会”为“聚会”;D项“会”为“时机”)
3.C(①④中的“因”都是“于是”,“就”的意思;②“因”讲成“趁机”;③“因”是“因袭”,“沿袭”之意。
)
4.D(A项“狱具”中“具”是完备的意思;B项“迹”是动词,推究、考察的意思;C项“内”通“纳”;D项错误,“审”有清楚,明白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讲成“弄明白”,“审矣”即“弄明白了”。
)
5.D(“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更为一复”中“为”是介词,“给”、“替”,省略宾语“之”即“我”,“复”是“复审”,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6.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一培优 教案 34 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