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docx
- 文档编号:11008572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40.13KB
生物科.docx
《生物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科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目录
小小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二、酶的特性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免疫调节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3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课题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
课题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专题6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本专题综合
------------------------------------------------
专题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科技探索之路
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基因工程的应用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专题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科技探索之路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植物细胞的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专题3胚胎工程
胚胎工程科技探索之路
胚胎工程的建立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科技探索之路
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禁止生物武器
专题5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设计思路
1、 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与遗传部分联系很多。
2、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宜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3、利用“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既有科学方法,
又有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更有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对学生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阅读“科学史话”与“科学前沿”,知道了我国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 合作学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分组,分析材料,实验材料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
“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化学组成部分不断地自我更新。
”这句话的意思是:
没有蛋白质存在,也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有什么样的蛋白质就能表达出什么样的生物性状。
通过课件呈现一幅非洲难民的孩子的图片,图名为“蛋白质严重缺乏的儿童”。
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这些孩子有这样的特点:
胳膊细,肚子大。
教师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但不能明白原因,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其实这些孩子呈现的大肚子并不是脂肪的积累,而是由于血液中蛋白质量减少造成的严重水肿。
并介绍“大头娃娃”事件,抓住时机联系现实生活(比如一些中学生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而刻意不吃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身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急切地期盼问题的解决,以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很自然地引出本节的课题。
引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思考回答:
豆浆、花生种子匀浆等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教师提问:
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
思考回答:
瘦肉、鸡蛋、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教师提问:
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
思考回答:
氨基酸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成分,有的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
教师提问:
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思考回答: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
(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
)
设计意图: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引入新课。
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作铺垫。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提问:
蛋白质如何才能被人体利用?
学生回答:
消化成氨基酸
教师提问:
这说明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过渡:
氨基酸是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单位。
那我们就从认识氨基酸开始认识蛋白质吧。
多媒体演示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学生分组探究氨基酸分子的特点
教师提问: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氨基酸有多少种?
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倾听学生之间
的讨论,巡查学生书写的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设计意图:
氨基酸结构特点是学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基础,让学生自主对比观察,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解难点的做法:
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比喻成一个人:
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两条腿代表氢、躯干代表碳、头代表R基,这样形象比喻,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讨论:
(1)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
(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突出重点。
过渡:
我们了解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研究氨基酸是如何组成蛋白质的,蛋白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4.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多媒体演示内容:
酶结晶体、牛胰岛素结构图、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图,学生分组探究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问: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科学家是怎样开展研究的?
介绍科学家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学生活动: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设计意图: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
讨论: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
学生活动: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
思考回答,提出自己的猜想。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
学生活动: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阅读并思考。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
化解难点的做法:
采用学生们“手拉手”模型来示范,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比喻成两个人手拉手,即一个人的右手拉住另一个人的左手,“手拉手”即组成一个肽键,游离出的左手为氨基,游离出的右手为羧基,这样两个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就形成了一个二肽。
此时,失去了一个水分子,含有一个肽键,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假如第一排有8个学生手拉手,相当于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个八肽。
这时8个人手拉手时,可以看到有(8-1)个“手拉手”,游离出一个左手和一个右手,相当于这个八肽含有(8-1)个肽键,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由此可以推广到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多肽链时的情况是:
失去的水分子数=所含的肽键数=n-1,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假如在教室中,第一排8个人手拉手,第二排7个人手拉手,相当于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另外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另一条多肽链。
此时这两排人的“手拉手”有(8-1)-2个,游离的左手有(1+1)个,游离的右手有(1+1)个。
相当于这两条多肽链形成时失去的水分子数=含有的肽键数=(8+7)-2个,游离的氨基至少有2个,游离的羧基至少有2个。
由此可以推导出,某一个蛋白质假如有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组成,则形成这个蛋白质的多肽链时失去的水分子数=含有的肽键数=(n-m)个,游离的氨基至少有m个,游离的羧基至少有m个。
这样用“手拉手”模型就轻松地化解了脱水缩合这个难点。
5.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教师提问:
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实例和向学生分发能说明蛋白质作用的各种文字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归纳。
讨论:
(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相关情感。
6.练习反馈与矫正。
教师事先把有关练习题按照难度梯度从易到难编排成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第四关和难关,计算机做好交互,让学生能自由选择第几关
设计意图:
以闯关游戏的形式设计练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成交互状态,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教学理念。
预期课堂上再掀起上个高潮
通过对练习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7.系统归纳小结:
播放有关本节知识小结的Flash动画,学生观看,思考,巩固本节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的原因。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比、图文知识运用:
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简要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
得出结论: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8.提出课后思考或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1)不同的生命个体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是否相同,为什么?
(2)不同生命个体中的同一类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是否一样?
空间结构是否相同?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由什么决定的?
(3)人体必需的蛋白质有哪些?
缺少这些蛋白质对人体会造成什么影响?
八、评价
1、 通过“课后练习”、“自我检测”等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进行评价
2、 通过问卷调查的情况评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关注情况
3、 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能力目标
九、反思与总结
1、“问题探讨”中学生的讨论给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要利用学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认识,开展教学活动。
2、“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的内容虽然不作为教学要求,但是它们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
比如学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内容时,可以介绍科学家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既有科学方法,又有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更有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对学生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3.组织学生总结了蛋白质的功能后,提出“科学家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科学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怎样?
有哪些新的成果?
”等问题,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或上网查询等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空间更加广阔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 蒋明兰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
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
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
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
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
如:
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
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
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
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2.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直观教学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
4.教学流程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
通过游戏模拟活动去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的教学难点的。
这次说课主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其他内容略。
1.课前预习与准备
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
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
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
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能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
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
问:
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
“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
我给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
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
(1分钟)
问:
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这种预习加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及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
“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