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docx
- 文档编号:11003779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44.58KB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docx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识素养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1.从时空观念角度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知识点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耕作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
(1)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2)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边疆农业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二、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1)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概念阐释 封建自然经济
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生产规模狭小、各个经济单位分散、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知识拓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耕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人口、政治、军事的发展。
特别说明 宋元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宋元时期棉花等的种植和推广,表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南宋棉纺织业兴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
知识点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商业的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②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增,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二、海外贸易繁荣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三、城市的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③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概念阐释 榷场
指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边界地带开设的互市市场。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各政权统治者来说,榷场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高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知识归纳 两宋商业的发展
(1)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2)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知识点三 经济重心南移
一、背景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二、表现
宋朝
(1)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2)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元朝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④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三、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1)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易错点拨 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思考点
(教材P63)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提示 利:
可从解决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明显优势地位,笼络北方知识分子,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
弊:
可从造成区域不公平,压制南方知识分子等角度分析。
知识点四 社会的变化
一、门第观念淡化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⑤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二、人身束缚松弛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四、金元时期的变化
金元时期,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构图解史 社会的变化
学思之窗
(教材P64)你理解他的观点吗?
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提示 理解。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是指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在国家制度、商品经济、科举选官、文官政治、儒学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的历史地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至明朝尚未结束,明朝制度、习俗、观念等方面深受宋朝影响。
探究点一 两宋农业与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
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
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
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
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史料二 (东京)其御街东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读史指导
史料一
史料介绍的主要是两宋时期南北方的物种交流
史料二
史料介绍了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答案 特点:
南方物种向北方传播,北方物种向南方传播;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复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发生的变化。
答案 变化: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古代中国的城市
1.宋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城”和“市”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日渐显露。
1.两宋时期,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作物交流加强
1.答案 D 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D项正确。
2.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的现象。
这反映了宋代(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
C.官府积极鼓励商业发展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答案 D 由材料“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的现象”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功能增强,D项正确。
探究点二 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 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年代
户数(每户
以五口计)
人口密度
(人/km2)
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
五年(980年)
35195
21
《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
(1080年)
199000
104
《吴郡图经续记》
宣和年间
(1119—1125年)
270000
161
《鸿庆居士集》
德祐元年
(1275年)
329603
196
《姑苏志》
史料二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读史指导
史料一
表格反映了宋代苏州不同时期户数、人口密度的变化,表明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史料二
表格反映了北宋南北方通过科举考试入朝做官人数的变化,从变化中分析反映的实质问题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表格反映的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历史原因。
答案 变化特点:
户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历史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2)结合所学,指出史料二中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
答案 实质问题: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说明了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增多,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的风俗习惯推广到全国。
1.(2020山东枣庄模块考试)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文渊薮”。
导致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政治中心的南移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自然条件的优越
1.答案 C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江浙)财赋之地,人文渊薮”表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一带逐渐成为经济、文化重心,C项正确。
2.(2020山东烟台高一期中)《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答案 D 两段材料说明了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表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项正确。
知识联网
史论术语
1.宋代耕作制度的变化,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宋元时期,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
3.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4.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5.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促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宋代对社会的控制适当放松,社会发展变化较大。
一、《清明上河图》的概况及其隐忧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都城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画家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体现了宋代特有的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表现的是官兵懒散、税务重等社会状况。
1.在《清明上河图》中,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1.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夜市在宋朝流行,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进行交易的需要,B项正确。
A项错在“开始”二字上,故排除;材料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科举制的完善
隋唐至宋朝,官僚政治因科举而逐步加强完善,贵族政治逐步被弱化和被改造。
实行科举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
尤其是宋代“糊名”“誊录”“锁院”和殿试实施后,进士遂成为“天子门生”。
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其“士大夫”和簪缨之门的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
……士人的代际沉浮十分普遍,官僚政治内部的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
因此,中唐以后,除元、清二朝前期因北方民族旧俗影响而造成的特殊情况外,皇权官僚政治都得以大幅度发展完善,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
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2.宋朝时期的科举规定,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头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贡举考官被任命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2.答案 B “别头试”“弥封”“锁院”均为避免徇私,说明考试程序规范严密,趋向公正,B项正确。
——————————————课时达标训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题组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说明该地区在推行( )
A.垄作法B.稻麦复种制
C.套作制D.一年三熟制
答案 B “刈麦种禾”指的是收获小麦以后种植水稻,水稻和小麦轮换种植,B项正确。
题组二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2020辽宁鞍山高一期末)南宋,有的城市“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答案 B 依据题干材料“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可知,南宋城市商业繁荣,B项正确。
题组三 经济重心南移
3.(2020山东泰安高一期末)下表是西汉、唐代和北宋三个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的对照表。
该表的信息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南方的生产技术一直比北方先进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
答案 A 据表中信息可知,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均超过了北方,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人口增长率的高低,C项错误;据材料不能得出“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形成”,D项错误。
题组四 社会的变化
4.(2020辽宁辽阳高一期中)宋代以前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这说明宋代( )
A.妇女地位提升B.人身束缚减弱
C.社会阶层平等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 B 宋代奴婢大多来自雇佣,体现的是人身束缚的减弱,B项正确。
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D项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5.《宋史》记载,“凡大食、古逻……诸蕃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等物”。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答案 B 根据题干可知,宋代时期大食、古逻等与中国进行贸易且贸易内容多样,体现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兴盛,B项正确。
6.(2020山东济宁兖州区高一期中)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答案 C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北宋年间,佃户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地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给予其充分的照顾,否则佃户可能另奔他处,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7.(2020山东菏泽高一期中A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
海外贸易规模超岀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
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名为交子。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市场活动之中。
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 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
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
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宋高宗绍兴初,海外贸易方面的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
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5分)
答案
(1)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形成;海外贸易繁荣;纸币出现。
(2)新现象:
草市更加普及;市镇出现并发展。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
(3)特点:
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成为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岀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新现象,依据材料二中“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市场活动之中”可知,农村草市更加普及;依据材料二中“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可知,市镇岀现并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角度分析归纳。
(3)依据材料三中“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归纳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宋夏 金元 经济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