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002385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02KB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docx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d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戏剧欣赏,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
弄清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比如《雷雨》第二幕中涉及多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实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实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戏剧欣赏,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环境、人物的动作及心理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他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欣赏,还要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要揣摩人物的语言;第三,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
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脚本。
D.我们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等。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外部动作。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发展的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最后还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
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
谁滚过雪球?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流逝者又何止雪?
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
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
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
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
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
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
如今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
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
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
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
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
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
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
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
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
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
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
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
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
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
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
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
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
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
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
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
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
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
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
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
C.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
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
【小题2】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小题3】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APP能够盛行,与它自身特点有重要关系。
它实用灵活、好玩有趣,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一款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手机软件,让用户真真切切感受到实用性。
同时,APP的功能模块灵活应用,并且有好玩有趣的功能,用户获得的价值比预期的价值高,很好的吸引并留住客户。
APP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也每天都在增加,所以移动软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在粉丝经济的时代,有利于商家企业做推广运营。
这种营销渠道比传统的传播渠道更加高效快捷。
众所周知,手机APP软件最大的优势就是功能面面俱到,便民利民。
不仅如此,有很多功能在手机网页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APP应用上可以实现。
帮助企业实现创新的营销策略。
(摘自《搜狐网》2017年5月23日)
材料二: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
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
“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
”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又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
由于不同业务线“功能分散、各自为政”,加之开发经验不足,导致“僵尸APP”的产生。
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建议,要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
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
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
还可以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验出发,才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
(摘自《北京青年报∙一家银行十几个APP手机应用泛滥成负担》2019年8月15日)
材料三:
专家指出:
“迫于要在尽可能低的预算和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功能的压力,开发团队通常都专注在功能上。
安全往往会被忽略。
”即使新闻总有报道信息泄露的消息,因为利益诱惑,厂商还是会将其功能丰富的APP尽快推出,即使要牺牲产品的安全性也无所谓。
他们优先考虑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快推出产品。
但更讽刺的是,任何一位优秀的安全专家都会告诉你可靠的安全并不会拖慢开发速度,反而会提升开发速度。
部署安全性看起来耗时又昂贵,创建安全的APP要求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活动,例如威胁建模、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为此,开发人员需要添加软件组件分析,以帮助开发人员查找和修复开源软件组件的任何漏洞或许可问题。
用户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使用APP时也需要对安全性承担一些责任,例如使用安全密码并且不应从不可靠的来源安装APP。
(摘自新浪财经《手机APP仍然缺乏强健的安全性》2019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APP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它自身的原因之外,还与使用者和推广者有关。
B.材料二中田原的经历告诉我们:
手机APP大有泛滥之势,将要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C.APP开发团队通常都专注在功能上,安全往往会被忽略,是因为迫于要在尽可能低的预算和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功能的压力。
D.创建安全的APP要求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活动,需要开发人员添加软件组件分析。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向我们介绍了手机APP的相关的情况,从中我们认识到手机APP缺点和优点是并存的。
B.手机APP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商家可以借此实现推广运营更高效快捷,还可以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C.部署安全性看起来耗时又昂贵,但其实可靠的安全并不会拖慢开发速度,反而会提升开发速度。
D.从材料来看,手机APP在现实生活的运用中弊远远大于利,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安装使用APP以保证安全。
【小题3】如果你是一位银行APP的团队主管,你会如何建设自己银行的APP?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小题2】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四、情景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司马迁赞美屈原《离骚》用寻常事物表达高远志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和生活的统一,有赖于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真实,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却是带有想象的。
不能说只有实物形象的舞台才是真实的,虚拟的形象就一定是不真实的。
舞台的真实,如果不是产生于感觉的联系,那是不可设想的。
人们有了联想和推理的能力,就可以不必在画纸上洒香水而得芝兰之香,不必在舞台上灌冷气而得风雪之寒。
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形象的联想,有逻辑的判断。
因此,艺术反映现实,就可以不必___________,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写意,可以传神,可以变形,可以变色。
于是齐白石画虾子游泳,可以画水,也可以不画水。
(),故宫收藏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和《万里江山图》就不可能产生。
当然,这种艺术特征不一定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种只能对生活___________的艺术也只能低于生活,只能是黯淡无光的生活摄影。
在戏曲艺术里,一条木桨,可以表演惊涛骇浪;几根鞭子,可以表演万马奔腾。
这些表演,___________要高度的技巧,但不是为了___________技巧,而是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
古人《题襄阳图》诗云:
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中国的戏曲舞台,就有“尺幅千里”之感。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不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
B.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
C.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艺术的真实是不行的,尽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很逼真,但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
D.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艺术的真实是不行的,尽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很逼真,我们感受时都是带有想象的。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直言不讳临摹固然夸耀
B.和盘托出临摹虽然夸耀
C.和盘托出模仿固然炫耀
D.直言不讳模仿虽然炫耀
【小题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从想象的眼睛出发,不从物理的眼睛出发
B.只有从物理的眼睛出发,不从想象的眼睛出发
C.如果不从物理的眼睛出发,而从想象的眼睛出发
D.如果只从物理的眼睛出发,不从想象的眼睛出发
六、语言表达
(★★★)8.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即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然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示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⑧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七、名著阅读
(★★★★)9.《红楼梦》中写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八、语言表达
(★★★)10.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柵栏。
(★★)11.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
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功名古已传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深夜出城是非今难断
上联:
楚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
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第一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