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995832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96KB
语文 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docx
《语文 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
语文-罗曼-罗兰(节选)_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材(广东版)第六课教学设计
罗曼•罗兰(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一、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以小说和传记见长。
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和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
、心灵热情的描摹。
世界闻名。
著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
。
二、题释:
罗曼•罗兰(1866-1944):
法国文学大师,著有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等。
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词语:
勃艮(gèn或gěn)第喧嚣斯宾诺莎能言善辩
名噪一时炯炯(jiǒng)发亮供人消遣(qiǎn)混沌(hùndùn)
※补充词解:
炯炯:
光明,明亮。
如目光炯炯。
名噪一时:
一段时间内名声显赫。
四、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分几部分?
写出各部分大意。
——
(一)罗曼•罗兰就读的高师在教育方面的特点。
(二)高师教育对罗曼•罗兰的影响。
1、他获得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和勤奋精神。
2、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3、他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
(三)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
五、筛选信息,分析研讨:
1、罗曼•罗兰就读的高师在教育方面有哪些特点?
在书上标出。
再用短语逐条归纳。
——封闭式;培养目标高;有传统精神和经验;严格要求;有一定限度的自由;培养了最渊博的学者。
2、文中说:
“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
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你是怎样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的?
——提示:
昨天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明天是今天的提高。
螺旋式上升。
3、压缩下面的句子成一句话:
“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
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个水平也不可能。
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超人的勤奋,也是在
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得的。
”
——“在当代,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在一切领域具有如此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即使接近这
个水平也不可能。
也许,他那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那(和)超人的勤奋,也是在他闭门幽居的年代获
得的。
”
4、他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了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的内含主要是什么?
在书上划出。
并把它
简括成一句话。
——“他们都感觉到了……也在所不惜。
”
为人民而创作。
5、罗曼•罗兰年轻时也“追星”,但他的“追星”和现在不少年青人的“追星”有什么不同?
——提示:
目的;内容;方式。
6、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创作成果有哪些?
在书上划出。
7、从文章中找出对罗曼•罗兰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说说作者是如何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
突出传主形象的?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人物:
保尔•克洛岱尔,安德列•休阿列斯,夏尔•贝济
。
他们有相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好,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这对突出传主形象起到了衬托和强化
的作用。
六、概括主题:
提示:
从段意入手。
本文介绍了罗曼•罗兰年青时就读巴黎高师的情况,突出了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勤奋精神和巨大收获,给
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3、阅读第59页《放言述说平生事》一文。
语文教案-罗曼-罗兰(节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的
1.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 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结合《这个世界的音乐》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三、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四、 媒体设计
1. 拟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在课前播放有关达尔文的影视片。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筛选重要信息。
一、 导语设计
(将书打开到插图——达尔文头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
你知道进化论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 板书课题 :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 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 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 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 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 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
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也可暂时不讲,留待概括课文内容说用)
3.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出示PPt.课件: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
细小而繁多。
审慎:
周密而谨慎。
趋向:
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
研究讨论。
传布:
广泛散布。
(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体信息。
C.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D.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
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 (又:
可以联系“导言”体裁谈内容)
2.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筛选作者主要观点。
(提示:
注意标志性语言——观点提示语)
明确: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③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④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信息的整合:
①与②、③意思相同,③表述更加严密,因此就保留③④
提示:
注意标志性语言——这个结论、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我深信、我又确信
(2)完成对第四、五段相关信息的筛选(重点段落信息的分类和筛选)。
重要的段落,信息不但重要而且密集,需要分类筛选,使之井井有条。
分类和筛选都有赖于辨析。
分类,需要初步的辨析,才能作出概括;筛选,需要进一步辨析,才能选得准确。
关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两段文字来说,初步的辨析,可以概括为四点:
研究目的,研究价值(意义),研究途径,研究结论。
其中“价值”是现成的,“目的”“途径”与“结论”是概括出来的。
分类后就可以筛选相关信息了。
目的:
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结论:
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
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3)完成练习二。
筛选相应语句,说明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难度逐渐加大,由局部到整体,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能力)
教师引导,概括归纳,形成结论。
①进行长期广泛的实地考察。
②敢于怀疑与否定不符合事实的陈腐学说,敢于创新知识。
③耐心搜集大量浩繁的材料,加以整理研究。
④精细地研究事实,专心思考,冷静判断,把每个观点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⑤解决困难问题,要选准突破口,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最可靠的线索。
⑥研究超过要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四、 作业:
第5段“因此”中“此”、第6段“理由”、第7段“这些关系”指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信息间的关系:
指代和被指代的关系,解证和被解证关系。
2、筛选关键语句特别是文中一些长句,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 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3、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
一、 检查作业情况。
1、 词语解释
2、 对代词指代信息的确认(上课时作业1)
(1)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
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
第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指导诵读:
注意感情流露
二、文本探究:
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三、重点分析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提示:
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
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
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
“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
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4、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
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
”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
细读此文,品评文章的结构艺术。
提示:
“结构”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
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
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5、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评价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提示:
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
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赤壁赋》教案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
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
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black;LINE-HEIGHT: 130%;FONT-FAMILY: MSSon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罗曼罗兰节选高一语文教案 罗曼罗兰 节选 语文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