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汇编.docx
- 文档编号:1099413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84KB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汇编.docx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学习重点总结汇编
作业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3.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4.简述生态学的定义。
5.简述经典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6.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7.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阿伦规律,小气候,生态因子,Shelford耐受性法则,Libig最小因子法则,驯化,光周期现象,长日照生物
二、问答题
1.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
)
2.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3.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
5.生物是如何对极端温度适应的?
6.水生物是如何维持水盐平衡的?
7.动物是如何适应高寒胁迫环境的?
8.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9.为什么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比在低温下困难?
它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哪些?
*
10.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
11.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12.简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
13.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14.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
15.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5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种群,内分布型,最大出生率,实际死亡率,年龄锥体,动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生态入侵,遗传漂变,渐变群,r-K连续体,他感作用,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生态位与生态价,竞争排斥原理,植物的防御反应
二、问答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包括哪些基本参数?
2.种群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评价这些方法的利弊。
3.为什么说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4.年龄锥体是什么?
年龄锥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研究年龄结构的意义何在?
5.研究年龄锥体和生命表有何意义?
6.对于一个生命表:
①通常包括哪些栏目?
生命期望的含义是什么?
②怎样区分动态和静态生命表?
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③如何用综合生命表的数据计算净生殖率(R0)?
写出计算公式。
7.什么是内禀增长率?
研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有何意义?
8.写出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的模型,并说明各种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9.物种形成的步骤有哪些?
有哪几种方式?
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
写出Lotka-Volterra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什么是高斯假说?
物种如何实现共存?
12.写出Lotka-Volterra的捕食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3.植物和食草动物如何协同进化的。
14.R对策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
15. 种群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有哪几类?
5
※<第四章>
一、解释下列名词
生物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多度、边缘效应、同资源种团、关键种、群落演替、群落交错区、香农-威纳指数、镶嵌群落、顶极群落、演替系列、次生演替、气候顶极。
二、问答题
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举例说明什么叫原生演替?
什么叫初生演替?
4.简述关于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5.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有哪些?
6.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7.何为同资源种团(guilds),它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何重要意义?
8.分析生物群落中植物组分和动物组分垂直结构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9.群落演替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
10.简述群落演替中物种取代机制。
11.什么是直接梯度分析和间接梯度分析?
12.群落分类和排序有何异同?
5
※<第五章>
一、解释下列名词
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产量和生物量、同化效率、林德曼效率、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生态危机、生物地化循环
二、问答题
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有哪些?
2.简述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群。
3.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简述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意义。
4.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
各类型有何异同?
5.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的意义。
7.简述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群。
8.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功能类群的基本功能。
9.草原生态系统有何特点,如何恢复退化草原?
10.何谓生物地化循环?
有哪些主要特点?
11.概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并对“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作一说明。
12.用图解和叙述的方式介绍一种沉积型物质循环。
13.以碳、氮为例,说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5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全球变暖,酸雨,富营养化,水华,赤潮,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温室气体,最大持续产量,温室效应
二、问答题
1.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5.您周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2.利用前面所学水循环原理,说说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节水行动。
3. 收获理论有哪些实际应用
4.浅谈自然保护区如何设计,在对外开放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保护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7.根据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方程,说明如何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
8.根据种群指数增长模型,说明如何进行人口管理。
9.试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
※<综合题>
(一)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二)
《生态学》思考题与答疑(来自南京大学生态学精品网站
一、生命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如何?
答:
(一).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关于地球上生命由来问题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生命的进化起源说或化学进化说,而它又分为4个步骤:
①生物小分子的合成
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脂肪酸等的合成。
米勒以后其他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或改用紧外线、b射线、高温、强的阳光等作能源,或改换了还原性混合气体的个别成分(如以H2S代替H2O、以HCN代替CH4和H2、或增加CO2、CO等),结果都能产生氨基酸;而用氧化性混合气体代替还原性混合气体进行实验,则不能生成氨基酸。
现在组成天然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除了精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以外,其余的都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产生。
②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可推想,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的生物小分子(单体),经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聚合体)。
但单体变成聚合体必须经过脱水缩合,而在原始海洋中进行脱水缩合显然是个很大的难题。
目前关于氨基酸缩合成多肽,较可信的看法有以下3种:
1.美国学者S.W.福克斯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可能被冲到火山附近的热地区,通过蒸发、干燥和缩合等过程而生成类蛋白,类蛋白若被冲回到海洋,就可能进一步发生其他反应。
他们的根据是:
将20种天然氨基酸按酸、碱、中性分别混合,在170℃下加热数小时,可以得到具有天然蛋白质某些特性的氨基酸聚合体─类蛋白。
2.另一些科学家如以色列的A.卡特恰尔斯基等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是在某些特殊的粘土上缩合成多肽的。
他们在实验室内先使氨基酸与腺苷酸起作用,生成氨基酰腺苷酸,后者含有自由能,当被吸附在蒙脱土(montmorillonite)等特殊粘土的表面时,就能缩合生成多肽。
英国学者J.D.贝尔纳早在1951年就提出了某些粘土片层间因含有大量的正、负电荷,故可将带电的分子吸附并能成为原始催化中心的理论。
60年代英国学者A.G.凯思斯—史密斯更进一步提出生命起源于粘土的主张。
他认为导致生命出现的化学演变是在粘土中进行的。
80年代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粘土有贮存和运送能量的功能,这一发现支持了凯思斯—史密斯的观点。
3.日本学者赤崛四郎提出一个能回避“脱水缩合”难关的“聚甘氨酸理论”以说明多肽的形成。
他认为在原始大气中产生的HCHO,能与NH3和HCN发生反应,形成氨基乙酰腈,后者先聚合再水解,生成聚甘氨酸,最后经过与醛类、烃类等起作用生成不同的侧基而形成由各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合成核酸的实验也有成功的报道。
例如,有人将核苷与聚磷酸盐加热至50~60℃获得了多核苷酸;有人将尿苷酸与聚磷酸盐加热得到了多尿苷酸,但并非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后来有人用胞苷酸与聚磷酸在65℃下合成了由5个左右核苷酸构成的短链核酸,含有3、5磷酸二酯键,与生物的核酸连接方式相同。
但在无酶促情况下合成更长的以3、5磷酸二酯键相联的多核苷酸或由几种单核苷酸组成的多聚体却非常困难
③多分子体系的出现
生物大分子必须组成体系,形成界膜才能与周围环境明确分开,才可能进一步演变。
因此人们认为多分子体系的形成可能是生命出现之前、化学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目前研究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主要有团聚体和微球体两种。
微球体中的类蛋白是以20种天然氨基酸为原料、模拟原始地球的干热条件产生出来的,较之团聚体来自生物体产生的现成物质(如白明胶,阿拉伯胶等)有更大的说服力,所以受到广泛的重视。
④由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
Eigen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过渡形式,即所谓的超循环组织(hyPercyclicorganization),它已逐渐成为解释由非生命的分子向生命结构过渡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在化学进化与生物学进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分子自我组织阶段,通过生物大分子的自我组织建立起超循环组织并过渡到原始的有细胞结构的生命。
超循环组织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级循环系统。
这个超级循环系统由于自我复制(以一定的准确性)而能保持和积累遗传信息,又由于复制中可能出现错误而产生变异,因此这个超循环系统能够纳入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中,即依靠遗传、变异和选择而实现最优化。
过去对于自组装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自组装和介观自组装,包括纳米自组装2004年1月2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的论文《SupramolecularSelf-AssemblyofMacroscopicTubes》。
该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超分子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这是首次发现人的肉眼可见的宏观自组装现象和机制,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二).地球外的化学进化与“新泛种论”
化学进化显然不限于原始地球,在宇宙和其他天体上也会发生。
星际分子和陨石中有机物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
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一块巨大分子云里发现了大量乙烯醇分子,乙烯醇是参与地球上许多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复杂的有机分子。
它是已知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大不相同的3种稳定分子之一,另外两种为乙醛和环氧乙烷。
一些科学家认为,星际云里的尘土微粒可能起到反应容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尘土微粒能吸引迅速移动的分子,使它们在微粒表面发生反应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学习 重点 总结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