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docx
- 文档编号:10987237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59.92KB
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docx
《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
九上化学简答题汇总
1.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工具.
(1)如图,在酒精灯芯中插入铜丝,可以使酒精灯燃烧更旺.解释其中的原因.
(2)用完酒精灯后,正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及原理.
【分析】
(1)根据铜丝能使酒精汽化更快分析;
(2)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解:
(1)在酒精灯芯中插入铜丝,由于铜丝的导热性能非常好,所以能使酒精更容易汽化,所以酒精灯燃烧更旺;故答:
铜丝的导热性能非常好,能使酒精更容易汽化,所以酒精灯燃烧更旺;
(2)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原理是隔绝了支持燃烧的氧气,从而破坏了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故答:
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原理是隔绝了支持燃烧的氧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熄灭酒精灯的目的;
2.一家玉器店的店主给顾客介绍鉴别玉器真假的方法:
用头发丝缠绕在玉器表面,用火烧,如果头发丝未烧断,那么玉器就是真品,反之玉器是假的.接着他拿一玉镯缠上头发丝,用打火机火焰烧1~2秒后,头发丝果然未烧断.
(1)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头发丝未烧断的可能原因.
(2)你认为用这个方法检验玉器真假可靠吗?
说明理由.
【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
(2)根据对比实验考虑是否是假的.
【解答】解:
(1)燃烧的条件是: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有可燃物,玉的吸热能力很强,热量被玉石吸收,温度短时间内达不到头发丝的着火点,不燃烧;
(2)他的实验只能证明头发系在该玉镯上未烧断,不能说明在其它玉镯或玉器上甚至假的玉器上能否燃烧,所以要通过对照实验进行实验验证.
故答案为:
(1)热量被玉石吸收,温度短时间内达不到头发丝的着火点,不燃烧;
(2)不可靠;他的实验只能证明头发系在该玉镯上未烧断,不能说明在其它玉镯或玉器上甚至假的玉器上能否燃烧,即还应做对比实验.如把头发绑在平滑面类似石头、陶瓷、小块磁砖、玻璃瓶、假的玉镯上,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烧一烧试一试.
3.用来制取氧气的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晶体,不能含有纸屑、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否则加热时可能发生什么危险?
解释其中的原因.
【分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用来制取氧气的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晶体,不能含有纸屑、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因为加热时,炭粉、硫粉、纸屑与生成的氧气可能直接燃烧,生成CO2或CO、SO2等气体,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并且炭粉、硫粉、纸屑在纯氧中燃烧,反应比较剧烈,还可能引起爆炸.
【解答】解:
用来制取氧气的氯酸钾必须是纯净的晶体,不能含有纸屑、木屑或碳粉等杂质,因为加热时,炭粉、硫粉、纸屑与生成的氧气可能直接燃烧,生成CO2或CO、SO2等气体,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并且炭粉、硫粉、纸屑在纯氧中燃烧,反应比较剧烈,还可能引起爆炸;故答案为:
不能;加热时,炭粉、硫粉、纸屑与生成的氧气可能直接燃烧,生成CO2或CO、SO2等气体,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并且炭粉、硫粉、纸屑在纯氧中燃烧,反应比较剧烈,还可能引起爆炸.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他们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根据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回答
【解答】解:
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60由C60分子构成,1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因此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在参加化学反应时C60分子会分解成碳原子,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答为:
金刚石、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60由C60分子构成,1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因此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在参加化学反应时C60分子会分解成碳原子,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5.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相同质量的液态水和气态水所占体积不同.
(2)水中加入少量蔗糖,静置一段时间,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析】
(1)根据状态不同微粒的间隔不同进行解答;
(2)根据水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结果,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解答.
【解答】解:
(1)状态不同微粒的间隔不同,相同质量的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间隔不同,气态水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它们所占体积不同;
(2)水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结果,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答案为:
(1)气态水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它们所占体积不同;
(2)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将柠檬(一种水果)切片.放入冰箱冷冻后,取出一部分放入真空冷冻环境中.留在冰箱中的柠搽片,时间久了会失去部分水分,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问内会变成干燥的柠檬片.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冷冻后的柠檬片还会失去水分?
(2)为什么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就会变干燥?
【分析】
(1)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分析回答;
(2)根据在真空冷冻下水的变化分析回答.
【解答】解:
(1)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冷冻后的柠檬片中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所以,冷冻后的柠檬片还会失去水分;
(2)真空冷冻环境中,因压强减小,水分子间的间隔骤然变大,水分子运动加速并扩散,所以短时间柠檬片会变干.
故答为: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冷冻后的柠檬片中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2)真空冷冻环境中,因压强减小,水分子间的间隔骤然变大,水分子运动加速并扩散,所以短时间柠檬片会变干.
7.室内装置产生甲醛(HCHO)可用活性炭吸附.将吸收了甲醛的活性炭拿到室外,甲醛会扩散到空气中,阳光下扩散得更快,用微粒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甲醛能被活性炭吸附.
(2)阳光下甲醛会扩散得更快.
【分析】根据活性炭的结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性分析回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解答】解:
(1)甲醛能被活性炭吸附,原因是:
活性炭疏松多孔,碳原子间有较大的间隔),甲醛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碳原子间的间隔中).
(2)阳光下甲醛会扩散得更快,原因是:
阳光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甲醛分子能更快从碳原子间的间隔中逸出.
故答为:
(1)活性炭疏松多孔,碳原子间有较大的间隔),甲醛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碳原子间的间隔中).
(2)阳光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甲醛分子能更快从碳原子间的间隔中逸出.
8.阅读以下内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有关事实.
“空气史话”:
45亿年前,当地球逐渐冷却,一些气体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来,氢气、氨气等向星际逃遁,水蒸气、氨气和甲烷等滞留在近地球空间,形成原始空气,在太阳照射下,水蒸气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氧气跟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氧气跟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原始空气中又出现了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
(1)当地球逐渐冷却,一些气体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发;
(2)原始空气中出现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当地球逐渐冷却,周围的气压减小,气体分子就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发来;
(2)氧气分子跟甲烷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分裂,分裂成氧原子、碳原子和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因此原始空气中出现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当地球逐渐冷却,周围的气压减小,气体分子就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发来;
(2)氧气分子跟甲烷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分裂,分裂成氧原子、碳原子和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因此原始空气中出现二氧化碳.
9.据报道,吴女士过生日收到了一份冰激凌蛋糕,当她打开包装后看到里面有几根冰柱,她不知道这几根冰柱是干冰,便随手将其装进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与蛋糕一起放进冰箱.没过多久,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伴随一阵烟雾,她家冰箱门被炸飞了一米多远.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产生爆炸的原因.
【分析】根据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将干冰装进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干冰迅速升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矿泉水瓶内的压强增大,因此发生爆炸.
答:
将干冰装进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干冰迅速升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矿泉水瓶内的压强增大,因此发生爆炸.
10.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气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是因为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氧气(O2)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它们的混合气体中含有不同的分子,故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
氧气和臭氧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氧气和臭氧分子均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混合气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11.小明向暖水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立即盖好瓶塞,瓶塞迅速被弹出,他捡回瓶塞后再次塞紧,几天后当他想打开瓶塞时,发现瓶塞难以拔出.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上述事实.
【分析】根据分子间有间隔的特性分析回答.
【解答】解: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密封的气体压强变大,所以,向暖水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立即盖好瓶塞,瓶塞迅速被弹出;温度降低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压强变小,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大气压压紧塞子,所以,几天后当他想打开瓶塞时,发现瓶塞难以拔出.
故答为:
分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密封的气体压强变大,所以,向暖水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立即盖好瓶塞,瓶塞迅速被弹出;温度降低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压强变小,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大气压压紧塞子,所以,几天后当他想打开瓶塞时,发现瓶塞难以拔出.
1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分析】
(1)从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去分析解答;
(2)从物质的体积取决于分子之间的间隔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碘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碘分子.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
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由于碘固体和碘蒸气的质量相等,说明二者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故答案为:
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1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蔗糖溶于水“不见了”.
(2)冬天在室外,呼气时常出现“白汽”.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解答即可.
【解答】解:
(1)蔗糖溶于水“不见了”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2)冬天在室外,呼气时常出现“白汽”,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低,呼出气体中的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很多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白雾.
故答案为:
(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2)冬天室外温度低,呼出气体中的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很多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白雾.
1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中医“拔火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伸入玻璃罐内又迅速拿出,立即将罐口扣到皮肤上,玻璃罐被紧紧吸住,罐内的皮肤凸起.
【分析】根据分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解答.
【解答】解:
由于分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酒精燃烧放热,罐内气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体积膨胀,部分气体逸出;罐内气体被密封,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体积收缩.所以,中医“拔火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伸入玻璃罐内又迅速拿出,立即将罐口扣到皮肤上,玻璃罐被紧紧吸住,罐内的皮肤凸起.
故答为:
酒精燃烧放热,罐内气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体积膨胀,部分气体逸出;罐内气体被密封,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15.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2)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
【分析】
(1)根据空气的微观构成分析;
(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运动的分析溶液体积的变化.
【解答】解: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是一种混合物;
(2)分子间有间隔,在水分子作用下糖的分子不断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液体体积减小.
故答为: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隔,在水分子作用下糖的分子不断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液体体积减小.
16.用微粒的观点分别解释以下变化中白烟和白雾形成的原因.
(1)少量白磷(由P4分子构成)露置在空气中自燃并很快冒出白烟(由P2O5分子构成)
(2)在空气中打开装有干冰的容器,容器口会有白雾产生.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1)少量白磷(由P4分子构成)露置在空气中自燃并很快冒出白烟(由P2O5分子构成),是因为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加快磷分子分解成磷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大量的五氧化二磷分子聚集成白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聚集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故答案为:
(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加快磷分子分解成磷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大量的五氧化二磷分子聚集成白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2)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聚集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17.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里,放一小块白磷(P4),在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短玻璃管,上端系一个小气球,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加热锥形瓶底部点燃白磷,冷却后,重新放回托盘天平上,质量不变.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下事实.
(1)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2)白磷燃烧过程中,小气球慢慢胀大.
(3)锥形瓶冷却后,开启瓶塞时感觉比平时费力.
【分析】
(1)在点燃的条件下,白磷分子分解为磷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2)白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内的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因此小气球慢慢胀大;(3)由于氧分子被消耗,锥形瓶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瓶内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压力差使瓶塞不易被打开,因此锥形瓶冷却后,开启瓶塞时感觉比平时费力.
【解答】解:
(1)在点燃的条件下,白磷分子分解为磷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填:
在点燃的条件下,白磷分子分解为磷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磷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五氧化二磷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2)白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内的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因此小气球慢慢胀大,故填:
白磷燃烧放热,锥形瓶内的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
(3)由于氧分子被消耗,锥形瓶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瓶内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压力差使瓶塞不易被打开,因此锥形瓶冷却后,开启瓶塞时感觉比平时费力,答:
由于氧分子被消耗,锥形瓶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瓶内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压力差使瓶塞不易被打开.
1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分析】从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来解答.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有些反应表面上不符合质量守恒,那是忽略了某些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解答】解:
铜粉在空气中受热后,铜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因此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要大;
故答案为:
生成物是氧化铜,没有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19.12.4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已知相对分子质量为62.推断该物质的化学式,写出推断过程.
【分析】根据生成物CO2和H2O中C、H元素质量,可以确定物质中C、H元素的质量和氧元素的质量,然后计算各元素的质量比,最后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解答.
【解答】解: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
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17.6g×
=4.8g,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10.8g×
=1.2g.4.8g+1.2g=6.0g,与该物质的质量不相等,故一定含氧元素,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4g﹣6.0g=6.4g,所以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4.8g:
1.2g:
6.4g=12:
3:
16.
则该物质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
:
:
=1:
3:
1,又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2;
答:
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17.6g×
=4.8g,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10.8g×
=1.2g.4.8g+1.2g=6.0g,与该物质的质量不相等,故一定含氧元素,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2.4g﹣6.0g=6.4g,所以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4.8g:
1.2g:
6.4g=12:
3:
16.
则该物质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
:
:
=1:
3:
1,又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2.
20.美国科学家通过“勇气”号太空车探测出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tāng)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通过测定一定质量的硫化羰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质量可确定硫化羰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解释原理.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本题.
【解答】解:
根据化合物“硫化羰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推出反应物中知道的只含有氧元素,而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知生成物中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所以化合物硫化羰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但如果“通过测定一定质量的硫化羰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质量”,可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元素”.
故答案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出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留下的灰烬比木炭轻.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由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留下的灰烬要比木炭轻;
答:
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木炭燃烧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由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留下的灰烬要比木炭轻;
22.现有一瓶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是甲醇(CH3OH)或乙醇(C2H5OH).通过测定该液体充分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确定是哪种物质,解释原理.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来解释即可.
【解答】解:
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则反应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
已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则根据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利用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出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
再根据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即可求得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后与反应前甲醇和乙醇中的碳氢个数比对照,即可知道是哪种物质.
2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导致人死亡,请简述其原理有何不同?
【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大的环境中容易窒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约为氧气的200倍,因此人体处在氧气和一氧化碳并存的环境中时,血红蛋白优先和一氧化碳结合.
【解答】解: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量大时氧气的含量就小,从而使人得不到呼吸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和氧气结合,使人体缺氧而死亡.
故答为: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量大时氧气的含量就小,从而使人得不到呼吸的氧气而窒息死亡;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和氧气结合,使人体缺氧而死亡.
24.户外烧烤常用木炭作燃料,但要点燃木炭却不轻松,可用“引火炭”(细小炭棒)来引燃木炭.使用时,先在烧烤中放入一些“引火炭”,用打火机点燃,然后在其上方将大块木炭疏松地摆成金字塔型,很快木炭全部燃烧起来.
(1)为什么木炭不易点燃,但“引火炭”却容易被点燃?
(2)将木炭摆成疏松的金字塔形,木炭很快就全部燃烧起来.分析原理.
【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及木炭、引火炭的着火点分析;
(2)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原理.
【解答】解:
(1)因为木炭的着火点较高,而引火炭的着火点较低,温度容易达到着火点,因此引火炭容易被点燃,燃烧产生的热量引燃木炭;故填:
木炭的着火点较高,而引火炭的着火点较低,温度容易达到着火点;
(2)将木炭摆成疏松的金字塔形,木炭很快就全部燃烧起来,是因为疏松摆放能使木炭与氧气充分接触,且“金字塔”能使热量集中;“引火炭”燃烧放出热量由下至上传递,很快使木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全部燃烧起来;故填:
疏松摆放能使木炭与氧气充分接触,且“金字塔”能使热量集中;“引火炭”燃烧放出热量由下至上传递,很快使木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全部燃烧起来.
25.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气体加压储存在钢瓶中.
(1)储存和运输氧气钢瓶时,严禁与易燃气体钢瓶混合存放,以防气体泄漏发生猛烈爆炸事故.分析混合存放可能发生爆炸的原因.
(2)使用氧气钢瓶时,若氧气钢瓶的瓶嘴上沾有油污,打开减压阀,高压氧气喷出后油污会自燃.解释油污自燃的原因.
【分析】
(1)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以及爆炸发生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燃烧发生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
(1)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泄漏后与可燃性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故填:
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充分混合,达到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2)油污属于可燃物,温度达到了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答题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