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小说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0986307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130.72KB
第二讲 小说阅读.docx
《第二讲 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小说阅读.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小说阅读
第二讲 小说阅读
小说是文学类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三要素和小说主题是四个重要角度。
考查角度一:
人物形象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
”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人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跤,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
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
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
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
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
有记者问我。
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考点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解题思路: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概括作品主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
概括作品主题,要建立在对小说创作背景的掌握和对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及情感的理解上。
B项,第一点形容“身体长得快”这一分析较为生硬牵强,第二点的理解是合理的。
C项,“语言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
D项,“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
爷爷看染布,表现了爷爷对染布技艺有兴趣,学习染布技艺的认真与执着。
答案:
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D不得分。
(本题5分)
2.(考点题)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主要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这是一句动作描写。
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阅读时要注意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
心态:
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
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3.(考点题)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形象,领会情节的特点及作用。
答题思路要联系小说三要素进行思考,即一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对情节构成的影响,三是联系人物生存的背景和环境,思考对主题的作用。
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是人物精神面貌的写照,反映了爷爷的性格特征。
题干问的是“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因此回答本题要考虑到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同时,这一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是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
①生动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着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题思路:
此题是一道探究题。
探究试题的设置可以从小说的标题、情节、人物等任何一个因素入手。
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探究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
答案开放程度较高,可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方面加以考虑,探究时应选择“最深的一点”。
从爷爷与父亲亲缘情感角度可挖掘教育与传承的内涵,从黄豆的象征意蕴及“我”的感悟出发,可探讨对财富的认知及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寓意:
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要有清醒的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
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
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
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的传承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方法归纳
1.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读者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做到:
(1)要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分析。
①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即外貌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即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因为人物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
③要注意分析人物语言描写,特别是要分析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进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④要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思想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2)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4)要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
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社会中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需特别注意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所能体现出来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2.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
“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思路引导:
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的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或思想品质)。
例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第3题: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原文见“感知真题”)
解题思路: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从小说的情节和细节出发,要从人物的言行出发,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每一个特点都要有根据,切忌无根据的凭空想象。
参考答案: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3.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社会当中某种人群的缩影,因此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能代表一个人群的喜怒哀乐,读懂一个人物,就能理解一群人。
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能给读者某种人生启示,这也就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1)对于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例如,2012年福建高考卷《双琴祭》第2题: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
请概述。
(原文见P19“感知真题”)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从全文来看,从少年买琴到成功合奏,从合奏到独奏,再到互相心生嫉恨,这些始终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冲突中展开,即“乐迷”妄评、嫉恨,“传媒”推波助澜,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参考答案:
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
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
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
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
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
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
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
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
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
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
“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
我坐着没动。
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
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
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
“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
“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
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
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
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
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
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
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
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
“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
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
“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
“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
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
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
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还好,伤势不算太重。
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
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
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
“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
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
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
“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
“那就,谢谢啦。
”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
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
什么人呀?
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
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
“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考点题)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考点题)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3.(考点题)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
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考查角度二:
情节
1.小说情节的特征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基本模式: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欧·亨利”式:
是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又习称为“欧·亨利”式。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
(1)突转:
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
(2)悬念:
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3)巧合:
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
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
“我是彭恩,你好!
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
太不像话了!
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
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
你记下来吧:
‘奥林匹亚剧院:
《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
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
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
这样就行?
那好,再见!
”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
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
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
彭恩心里发虚:
“你,你……你是谁?
”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
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
“把手举起来!
”那人命令道。
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
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
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
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
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
啊,你高兴吗,文亚明?
”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
“别动!
”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
……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
……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
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
“杀人凶手?
你弄错了。
我不是杀人凶手!
”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
谁呢,彭恩先生?
”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
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
“我的儿子名叫……文亚明·穆勒!
现在你明白了吧?
”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
“曾经是!
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
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
你在文章里写过他:
‘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
’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
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
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
“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
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
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
你是杀人犯!
因此你得死!
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
他对我说:
‘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
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
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
“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
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
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
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
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
“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
“行,我成全你!
”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
”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
看你那个熊样!
哈哈……!
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
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
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
彭恩。
”
1.(考点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解题思路:
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考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讲 小说阅读 第二 小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