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981066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58.71KB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开学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
2020学年第一学期寒假空中课堂检测性考试八年级科学卷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
1.如图所示,物块A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
此时物块的重力产生两方面的作用效果:
一是使物块压紧斜面,二是使物块有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趋势。
因而可将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的方向进行分解。
实际解决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向上的分力来等效替代物块的重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和物体的重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是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
B.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物块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符合题意为答案。
考点: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如图所示,A、B、C三木块质量分别为M,m和m0,连接如图。
不计滑轮摩擦,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作匀速运动,则可断定( )
A.A与桌面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B.A与桌面间无摩擦力
C.A与B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D.A对B的摩擦方向向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B.对AB整体受力分析知道,受C的拉力、重力、支持力,要使整体做匀速直线运动,A应受到桌面对其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与绳子的拉力相同,即m0g,故B错误,A正确;
CD.对B受力分析,B受重力、支持力;因为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所以,B不会受到A对它的摩擦力,所以AB间没有摩擦力,故CD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物体A置于倾斜的传送带上,它能随传送带一起向上或向下做匀速运动,下列关于物体A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描述,正确的是( )
A.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B.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C.物体A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时,A不受摩擦力作用
D.无论A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还是向下运动,传送带对物体A的作用力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C.物体相对皮带静止,随传送带一起向上或向下做匀速运动,所以物体受力平衡,无论传送带向上或向下运动,A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故ABC错误;
D.由于A一直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A受力平衡,故传送带对A的作用力都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物体A重10N,B重5N,两个大小均为2N的力F同时作用在A、B两个物体上,使它们在平面C上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B间和B、C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A.2N、4N
B.0N、4N
C.4N、2N
D.2N、2N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A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
水平方向受到拉力F和B对A的静摩擦力fA,由于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fA=F=2N;
再对AB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知:
滑动摩擦力为f=2F=4N.
故A正确。
5.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C.人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D.人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于人随扶梯斜向上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合力为零;由共点力平衡条件知道,受到重力mg、支持力N,且N=mg,故A正确。
故选A。
6.如图所示,将瓶内的气球口外翻套住瓶口,从抽气口抽气,观察到气球变大。
当停止抽气并封住抽气口,此时气球仍能保持膨胀状态。
假设抽气前后气球内的气压分别是p1、p2,瓶内的气压分别是p3、p4,大气压强为p0。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1=p2=p0>p4B.p3=p4 C.p1=p3,p2=p4D.p1=p2,p3=p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抽气前气球内气体与外界大气相通,所以气球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抽气后,气球与外界大气仍然相通,气球内气压仍等于大气压,所以 p1=p2=p0 抽气前瓶内气体与外界大气相通,瓶内的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即 p3=p0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时,发现瓶内的气球在膨胀,说明此时气球内气体压强大、玻璃瓶内气体压强小,才会导致气球膨胀,即 p0>p4 所以 p3>p4 故选A。 7.如图所示的容器内盛有空气,活塞可左右移动且不漏气,容器中有一木球,当用力F向右推动活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球对容器的压力将增大B.木球对容器的压力将减小 C.木球对容器的压力将不变D.无法比较木球对容器压力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当用力F向右推动活塞时,里面封闭的空气质量不变、体积减小,由 可知,里面空气的密度增大,木球浸没在里面的空气中,木球的体积不变,在空气中排开的体积与它自身的体积相等,知道空气的密度ρ空气增大,由浮力计算公式F浮=ρ空气gV排可知木球受浮力增大,根据力的平衡的知识得到 F浮+F支=G 浮力F浮增大,G不变,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F支减小,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木球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小。 故选B。 8.在70℃时的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漂浮着一木块(下图所示),冷却至40℃时杯底开始有晶体析出,继续冷却到室温并保持温度不变。 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木块露出液面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70℃时的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冷却至40℃时杯底开始有晶体析出,继续冷却到室温并保持温度不变,这一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不断变小,浓度不断变小,密度不断变小,但木块的重力不变,浮力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变大,达到室温时溶解度不变,密度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观察图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9.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慢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忽略水面高度变化)。 下图是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0 A.刚好浸没时圆柱体底部受到的压强是700Pa B.圆柱体的高度是9cm C.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8N D.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kg/m3 【答案】D 【解析】 【详解】AB.根据图像可知,圆柱体从开始没入水中到完全浸没的深度 h=7cm=−3cm=4cm 因此圆柱体的高度是4cm,则刚好浸没时圆柱体底部受到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0.04m=400Pa 故A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当h=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2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G=F拉=12N 故C错误; D.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F浮=G−F=12N−4N=8N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圆柱体的体积 圆柱体密度 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1可知,当光照强度为c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B.由图2可知,具有抗药性害虫所占的百分比b点比a点大 C.由图3可知,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值时活性最强 D.由图4可知,果蔬储藏室内的氧气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 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 害虫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 由于在农田中经常使用杀虫剂,蝗虫等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解释,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需要一定的pH和温度)等。 【详解】A.由图l可知,当光照强度为c时,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A正确。 B.由图2可知,随着施用同一农药的次数增加,把没有抗药性的害虫杀死,有抗药性的害虫活下来,因此有抗药性的害虫比例会增加,所以b点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所占百分比比a点大,B正确。 C.由图3可知,该酶在a点所对应的pH时活性最强,催化能力最强,C正确。 D.由图4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b点时最低,表明b点时果蔬的呼吸作用最弱。 因此果蔬储藏室内的氧气调整到b点时的效果比c点好,而不是调整到c点时的效果比b点好,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识图、分析图的能力。 11.如图表示玉米的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植密度为b时,即为玉米的合理密植 B.种植密度为d时,玉米的产量最高 C.种植密度越大,玉米有机物的积累越多 D.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种植密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差最大,玉米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此时为玉米的合理密植,A正确。 B.种植密度为d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有机物的积累量和消耗量相等,玉米的产量不是最高,B错误。 C.种植密度越大,叶片面积指数越高,影响玉米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在农业种植时,只有合理密植才能提高产量,C错误。 D.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如图表示叶在夏季一天中氧气的净吸收速率。 请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中A点表示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C.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 D.曲线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与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转变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 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 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详解】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A.曲线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A错误。 B.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B正确。 C.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过强,叶片表皮上的部分气孔会关闭,C错误。 D.在光照过强的情况下,分布在叶片表皮上的部分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氧气的释放与吸收,导致光合作用减弱,D错误。 故选B。 【点睛】主要考查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1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不包括( ) A.降低叶片的温度 B.有利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 C.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D.促进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指 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蒸腾作用蒸发水分的同时带走了植物体内的热量,能降低植物叶片的温度,故A正确。 B、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不是蒸腾作用的意义,故B错误。 C、蒸腾作用把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促进降水,故C正确。 D、蒸腾作用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了动力,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4.如图是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B.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 C.B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体全部排出体外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详解】A.AB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A 错误。 B.BC段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胸腔容积由小变大,B错误。 C.B点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是本次呼吸中,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体并没有全部排出体外,C错误。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D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认识呼吸运动的过程,并且读懂图示中曲线的含义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15.《黄帝内经》谈到“心主身之血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这是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关系的早期描述。 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循环的路径是: 左心室→4→毛细血管网乙→3→右心房 B.当血液流经甲时,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D.当血液流经乙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 1是肺静脉、2是肺动脉、3是上下腔静脉、4是主动脉。 血液循环如图所示: 。 【详解】A.体循环的路径是: 左心室→4主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网乙→3上下腔静脉→右心房,A正确。 B.当血液流经甲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正确。 C.血管2是动脉、血管1是静脉,动脉比静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C正确。 D.当血液流经乙全身毛细血管网后,血液由鲜红色变成暗红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血液循环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16.经试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这种物质( )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D.可能是碳单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种类很多,比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种类很多,不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故B不符合题意; C.有可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几种单质的混合物,不一定是碳元素的单质。 故C不符合题意; D.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则可能是碳的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单质的混合物。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取某健康成年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表数据。 下列错误的是( ) 成分 血浆 原尿 尿液 蛋白质(克/100毫升) 8 0.03 0 葡萄糖(克/100毫升) 0 1 0 1 0 尿素(克/100毫升) 0.03 0.03 1.8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原尿中蛋白质含量为0.03,这是通过滤过作用实现的 B.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因为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 C.尿液中尿素含量为1.8,比原尿含量明显升高,这是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引起的 D.血浆和原尿中尿素的含量相同,说明尿素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原尿中蛋白质含量为0.03,这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实现的,A正确。 B.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而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因为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B正确。 C.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而不重吸收尿素所导致的,而不是肾小管发生病变引起的,C错误。 D.血浆和原尿中尿素的含量相同,说明尿素是小分子物质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尿的形成过程。 18.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因为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因为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原子核和电子都是带电的微粒,故推理错误; B、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故推理错误; C、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推理正确; D、在同一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 H2SO4中硫元素呈+6价,故推理错误。 故选C。 19.科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下列概念不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 A.化合物与盐B.化合物与单质 C.化合物与氧化物D.纯净物与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因此化合物与盐属于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符合题意;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D、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因此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最近,意大利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 C.O4和O2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D.O4和O2性质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式O4可知,它只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而不是化合物,故A错误; B.一个O4分子中含有4个O原子,故B错误; C.O4和O2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故C正确; D.O4和O2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性质可能相近,但不可能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和分析题(每空2分) 21.如图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三个物体均静止,则A与B的静摩擦力为___________;B与C间的静摩擦力为___________;C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为___________。 【答案】 (1).0N (2).5N(3).5N 【解析】 【分析】 【详解】[1]以A为研究对象,物体A静止,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B对A的静摩擦力大小是0,否则A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力不为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2]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物体AB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f2=Fb=5N 静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3]以ABC三个物体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物体ABC静止,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f3=Fc-Fb=10N-5N=5N 静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22.在一辆水平向右行驶的汽车车厢里其顶壁上挂着一个小球(忽略空气阻力不计),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________(填“加速”、“匀速”、“减速”)运动,此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汽车受到的阻力,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________(填“是”、“不是”、“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 (1).加速 (2).大于(3).不是 【解析】 【分析】 【详解】[1]任何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如图小球向后摆,说明汽车在做加速运动。 [2]由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此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应该大于汽车受到的阻力。 [3]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大小也不相等,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 23.柯南帮爷爷浇菜园,他从井中提水时发现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越大。 由此他猜想: 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于是他找来一个金属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和烧杯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试验结束后,柯南绘制了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圆柱体的拉力和金属圆柱体所受浮力随浸入液体深度变化的曲线(h为金属圆柱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如图所分析图象可知: (1)曲线________(填“a”或“b”)描述的是金属圆柱体所受拉力的变化情况。 (2)该金属圆柱体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金属圆柱体全部浸入液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宁波市 中学 学年 年级 开学 考试 科学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