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文章阅读.doc
- 文档编号:1097884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1.34MB
状物文章阅读.doc
《状物文章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物文章阅读.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
高新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
年级:
小六课时数:
3课时
学科教师:
周婷婷辅导科目:
语文授课时间段:
2015-1
课题
状物类文章阅读知识梳理
教学目的
明针对状物文章进行知识梳理和典例精讲,结合历年小升初真题进行思路的引导和写作目的的强调。
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
新的开始
状物类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
在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介绍、描述类文章。
在状物类文章中,有些是描述动物的,有些是描述静物的,有些是描述植物的。
对这类描述性文章首先要有个初步概念,从类别上分清什么是状物类文章,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
那么,怎样初步阅读简单的状物类文章呢?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初读全文,把握整体印象
首先通读一遍,想一想文章大体上讲什么,是描写动物的,还是描写植物或者静物的。
有了初步的印象,阅读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这一过程中,还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为后面的阅读扫清障碍。
2、细读文章,了解描写顺序,抓住事物特点
(1)、阅读写景类文章,我们要学会分析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一般来说,作者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
①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
②按空间位置变化来写,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等;
③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来写。
(2)、“状物”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状物文的写作顺序,或者是按从概括到具体顺序写,或按从整体到部分顺序写,或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弄清了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加深理解。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喻理或托物言志。
我们阅读时,就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喻什么理,寄什么情。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在文章结构方面,这类文章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
阅读小技巧:
状物文章要看清:
写什么物?
言什么情?
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看感情。
若问状物干什么,托物抒情表声心。
小试牛刀
梨花开了,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思念。
梨园是我童年的摇篮,我在故乡滹沱河边的梨园里度过了纯真的童年。
记得,故乡的滹沱河在春天里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它似一条绿色的飘带束在梨园的腰际。
水是透明的,映着蓝天;花是洁白的,散发着清香。
春到梨园,花绽枝头,是故乡最美丽最动人的季节,也是我童年的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日子。
一夜春风花千树。
梨花繁花似雪,滹沱河的清流中也浮动着白色的花瓣,碧水香溪载着梨园的天使向远方流去,也流在我和小伙伴们的心里!
梨花最洁白,最纯真,她从不用娇艳的色彩修饰自己。
她蔑视一切虚伪和矫揉造作的货色。
也许正因为梨花洁白无暇,才孕育了一颗芳心,才能结出最甜最美的果子吧!
1、这篇文章统领全句的一段话是那一句?
2、文中划线的一句话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在描绘梨花时,抓住了梨花的那些特征?
趁热打铁
蚕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rèn)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同时用死来对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
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的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zhěng)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
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
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táozuì)。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chìbang)。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你们织的茧,得你们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
6、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注音的汉字。
7、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那”指的是什么?
8、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出蚕新生的过程:
9、请用横线画出最能体现本文中心的句子。
10、文中描写的是蚕,为什么在结尾处才点破?
珍珠鸟
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的笼子里。
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可怕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
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子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
我猜到,是它们有雏儿了。
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哟,雏儿!
正是这小家伙!
它很小,就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
瞧!
多么像它的父母: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可乖了!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那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很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填在括号中(2分)
(1)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2)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交代“有人说,这是一种可怕的鸟”。
(2分)
3、作者抓住了小珍珠鸟的哪些特点?
(2分)
4、为了营造人鸟和谐共处的氛围,“我”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2分)
5、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
小鸟对人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分)
6、本文结尾采用了归结的方式,试说说其在文中的好处,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与自然的关系。
(4分)
作业布置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
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
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她又问。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
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
“就不说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
”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上学也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我不敢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
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
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
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
”我说:
“可谁能看见?
”奶奶说:
“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
“得跟上时代。
”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章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