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
- 文档编号:10976092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3.49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P55: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追问:
能不能用联系的观点论述呢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
回答:
人与自然界联系书本就有,至于和谐社会哲学这个是新的东西,我们那时候没学过!
不过给点资料你参考:
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如身与心,认知、情感与意志,存在与本质(个体存在与类本质)等的和谐。
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因此,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赖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
第二,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第三,社会系统内部诸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
具体地说,也就是经济、政治、观念文化以及社会(狭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另外,还有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关系的和谐,也属于社会系统内部诸种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第四,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就人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而言,归根到底,人是社会的主体。
各种社会关系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
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的存在。
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
就世界范围而言,就是“和谐世界”的构建。
构建和谐世界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
构建“和谐世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其现实根据在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单纯性存在已消失。
第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
人所处的周围的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将愈益趋向融合和统一。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第二章.P98
1.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三者紧密相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实践是如此重要,青年学生成才和实践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去投身社会实践。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P75-78.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一、区别:
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二、联系: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①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三章.P147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
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
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
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
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
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
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
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在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分主观和客观,主观是评价他在历史中对社会的影响,客观是主要是对政治和历史进程和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比如影响世界历史是文艺复兴三杰,对人类历史和人权和价值观得到充分肯定。
和中国历史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明太祖,康乾盛世,蒋介石,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政治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肯定。
还有中国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朱程理学主观只对社会会起到主观的的作用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P199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
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
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
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
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
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
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
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课后 思考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