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美版.docx
- 文档编号:10969250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2.53KB
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美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精卫填海》教案完美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13精卫填海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神话,讲述的是炎帝的女儿溺亡东海后变为精卫鸟,立志填平东海的故事。
从精卫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对大海的恨以及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文中塑造的这只精卫鸟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后人。
相对上一篇课文来说,本文或许稍有难度,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得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精卫的形象,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注释,用现代语言翻译句子,了解故事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帝、少、曰”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读出停顿和节奏,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借助注释翻译句子,把握故事内容。
4.理解课文,感受精卫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品质,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进一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2.了解精卫的事迹,感受精卫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翻译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结合实际,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些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很爱听故事?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一个个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
这些精彩的故事带给我们欢乐,丰富了我们的童年时光。
今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听听另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题把握课文内容。
(板书:
精卫填海)
明确:
“精卫填海”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精卫”是故事的主角,“填海”是其行为。
思考: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2)精卫填海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作者不详,大概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山海经》中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1)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
炎dì帝yuē曰nì溺水fǎn返回xián衔接
会认的字:
shào少女yīn堙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辶:
返(往返)遇(遇见)避(逃避)
彳:
衔(头衔)微(微笑)御(抵御)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字的结构、笔画、笔顺,教师重点示范。
◆书写指导:
[帝]上下结构。
上部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冖”稍宽,托上盖下;下部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左部“氵”呈弧形;右部两个“”分列在竖中线两侧,右边的“”比左边的“”稍大。
[返]半包围结构。
“辶”平捺长伸托上;“反”第二笔竖撇沿竖中线下行,末笔捺改长点。
[衔]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大致等宽。
“彳”的第二笔撇和第三笔竖相交于横中线上;“钅”的竖提有力,竖在竖中线上;“”的两横上短下长,下横在横中线上。
◆易错提示:
[曰]字形较扁,在书写时注意与“日”的区别。
[返]被包围部分是“反”,不要写成“又”。
[衔]中间部分是“钅”,不要写成“圭”,注意与“街”的区别。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书写错误、坐姿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翻译句子,教师指导。
重点词语补充:
[曰]叫作。
[返]返回。
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身亡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就化为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
明确:
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少女”“故”“堙”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汇报交流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要内容。
(1)感受精卫鸟的形象:
结合精卫鸟的行为,分析它的形象。
预设: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分析精卫鸟誓填东海的前因后果,从而感受其品质,体会其精神。
明确:
起因——女娃东海游玩溺亡;经过——化作精卫鸟,衔木石填东海。
从精卫鸟誓填东海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不畏困难、敢于和困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2)联系实际体会精神:
生活中,我们常称哪类人有精卫填海的精神?
预设:
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的实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人们会用这种精神来赞扬什么样的人、团体,用流畅的语句表述出来。
明确:
对那些不畏困难、不屈不挠地同困难做斗争的人,我们都可以赞扬他们具有精卫填海的精神。
(3)丰富文章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预设:
引导学生通过添加修饰成分、补充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所讲故事要生动,吸引人。
示例: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
有一天,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称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树枝、石块,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悲鸣着,把树枝、石块投下去,想把东海填平。
(4)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呢?
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从体裁特点出发,学到的是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翻译句子的方法等。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神话故事,从神话故事的特点出发,学生学到的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如何体会人物精神等。
5.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小结:
同学们,精卫填海的故事我们大致学完了。
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文言神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在掌握了译文和主要内容后,对课文的学习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女娃被大海夺去了生命化为精卫鸟,它不畏艰难,誓填东海,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果敢、迎难而上的坚决。
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感受精卫的精神,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奋勇前进。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学生齐声诵读,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个勇敢、坚毅的朋友——精卫鸟,它身上那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生活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想想那个同大海抗争的精卫鸟吧,我们一定能从它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
小结: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感受了神话故事的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翻译了课文,分析了课文内容,体会了精卫鸟的形象。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相互讲讲文中的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师:
同学们,你们平常见过的鸟儿都是什么样的?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1:
机灵的。
生2:
活泼的。
生3:
自由自在的。
生4:
欢蹦乱跳的。
……
师: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鸟儿都是机灵、活泼、自由自在、欢蹦乱跳的。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不一样的鸟儿。
(出示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只鸟儿和你平日里见到的鸟儿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认真观察)
生1:
我觉得这只鸟儿的眼神有些愤怒。
生2:
它的表情像是要复仇。
师:
同学们,这只不一样的鸟名叫精卫,它是从神话故事中飞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它的故事,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第13课。
看到课题“精卫填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思考)
生1:
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
生2:
精卫鸟在哪里填海?
生3:
精卫鸟把海填平了吗?
师: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现在我们就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赏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新的课文,学生只有对它产生兴趣,才能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从生活中常见的鸟儿的特点出发,同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两种鸟的不同,这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他们必定很想知道精卫鸟为什么眼含愤怒。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针对课题提问,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激发兴趣,学习热情才能高涨;问得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才能显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教学课题
精卫填海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故事内容。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思、说、读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勇敢”的行为,学习这种精神,培养正义感。
2、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点
精卫的勇敢行为
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绿色教育结合点
勇敢
教学过程:
一、阅读原文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三、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1、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 山海经 )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用原文回答)
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3、“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会变成鸟?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帝断其首 断
(2)乃以乳为目 为
(3)文首,白喙 文
(4)以堙于东海 堙
答案
断:
斩断
为:
作为
文:
通“纹”,有花纹的
堙:
填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死后化为精卫。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的一项是(A)其他三项都是“的”
A葬之常样之山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常衔西山之木石D于厅事之东北角
7、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怎样的精神?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四、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
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
《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600字的故事。
【传说故事】
据说中原北边,有一座发鸠山,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长子县,漳河就是从发鸠山流出来的。
发鸠山上有一种柘树,样子像桑。
柘树林里生活着一种小鸟,叫“精卫”。
精卫鸟的身子黑黑的,有点像小乌鸦。
可是它的嘴白白的,爪子红红的,脑袋上还有花纹。
它常常叫着自己的名字:
“精卫!
”声音很凄厉,所以人们叫它“精卫鸟”。
发鸠山在长子县的西面,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的石子、树枝往东飞,飞到东海,就把石子、树枝扔到海里,然后再回来叼。
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精卫本来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是个没成年的小姑娘。
中原人把孩子叫做“娃”,这个小姑娘,大伙儿都叫她“女娃”。
炎帝不但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因此,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神农”。
有时候,人们把他的两个名字连起来,叫他“神农炎帝”。
神农炎帝的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到东海去指挥太阳升起,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女娃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不在家,她就自己玩。
她常常穿着一双小红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自己头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她在田野里看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高高兴兴地沐浴着阳光,欣赏着周围的一片生机。
万物在阳光下生长,鸟兽在阳光下欢腾,她感到很自豪,因为大地的光明和温暖是她爸爸带来的。
有时候,她跑到东海边上去看日出,当她看到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一轮红日从海面上跳出来的时候,她喜欢极了。
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女娃太小,炎帝不能带她去。
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海以外几亿万里的“归墟”,那地方很热很热,小孩子受不了。
女娃老是因为这件事生气。
神秘的归墟太吸引人了。
有一次,她不听话,等爸爸走了以后,自己跳到东海里向归墟游去。
游啊,游啊,起先她很快活,游得很起劲。
后来越游越远,不料,一阵风浪袭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沉入了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可是,女娃的精魂没有死,她恨海中的恶浪,她的精灵化作小鸟,头上的野花化作脑门的花纹,脚上的小红鞋变成了红爪,她发誓要填没东海!
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精卫就和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精神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继续填海的事业,直到把大海填平为止。
精卫和海燕生下的孩子,雌的就像精卫,雄的就像海燕。
精卫鸟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往东海扔。
早也扔,晚上扔,今天也扔,明天也扔,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在风雨中穿行。
有时候,它离水面太近了,海上的恶浪又一次把它吞没,可是,它仍然不罢休,还有新的精卫鸟继续来填海。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
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
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做“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
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
课后小结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精卫填海》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清楚。
2.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清楚。
教学难点:
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联系已知,质疑导入
1.了解学习主题。
这节课继续走进神话的世界,一起学习第13课《精卫填海》。
2.联系旧知,回忆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文意。
3.了解《山海经》。
4.引导质疑。
如果让你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你会怎样形容大海?
大海是无边无际的,面对这只小鸟,你想问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自己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
(2)重点指导:
①炎帝: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②“少”是本课的多音字,在课文中读四声“少(shào)女”。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少(shǎo),新华字典中少(shǎo)的意思有跟“多”相对,如稀少,少数;还有短暂、遗失的意思,如少等,少了东西。
③“曰”和“日”是形近字,“曰”的字形稍微扁一些,宽一些。
3.朗读课文。
三三、疏通文意,练习朗读
1.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书中的注释。
2.交流反馈。
(1)出示: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①交流第一句话的意思。
②看注释、组词、联系句子猜一猜这些都是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好方法。
③“少女”在本课中是小女儿的意思,和我们现在说的“少女”的意思不同。
④总结方法:
读句子,了解字义,明确句意。
(2)出示: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了解“溺”“故”“堙”的意思。
②“女娃游于东海”用现在的说法是“女娃于东海游”,“于”的意思是“在”。
③交流第二句话的意思。
④精卫鸟什么样子呢?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学习联系课文插图理解课文意思。
3.练习朗读,读出节奏。
4.背诵课文。
指导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结合插图想象着画面帮助背诵。
四、发挥想象,感悟精卫形象
1.出示: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炎帝有个怎样的小女儿?
2.出示: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读第二句话,你们想到什么?
(2)出示《山海经》中对精卫外形的描写。
(3)精卫是怎样衔树枝、石子填塞东海的呢?
(4)想一想精卫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精卫又是怎样做的呢?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精卫。
面对别人的劝阻,精卫。
面对,精卫。
(5)精卫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6)一个“常”字读出了精卫的坚持不懈。
抓住了树枝、石子这些填海的工具这样的小与无边无际的大海的巨大反差,以及一西一东这一组词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尽管困难重重,但精卫奋力填海,方向从未改变。
清晨时分,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时分,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7)朗读课文。
总五、总结方法,讲述故事
1.我们学习12课《盘古开天地》,练习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讲清楚,你们学到了哪些讲故事的方法?
梳理方法:
借助书中的插图,借助书中的语言和关键词,适当加入想象。
2.练习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可以在故事开始时加入时间,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
3.学生练习讲故事。
4.要想把《精卫填海》这个简短的文言文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讲生动,把故事丰富起来,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做呢?
梳理方法:
语言要流畅,生动,丰富的想象,适当的描写,注意讲述的语气、表情,适当添加动作。
5.学生练习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6.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四六、感悟精卫精神
1.读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夸父,想到了愚公,想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孙敬、苏秦,想到了时隔12年之后,再次夺得奥运会金牌的中国女排,想到了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2.精卫填海的故事其实写的就是百折不挠的意志。
自古以来,精卫填海的精神一直在影响、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3.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探索和美好愿望。
正因如此,神话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两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走入古希腊神话的世界。
4.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无尽时空,追溯千年幻想,去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3《精卫填海》人教(部编版)
13 精卫填海
导学案设计
课题
精卫填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4.学习精卫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知道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精卫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2.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搜集神话及《山海经》的资料。
(师生)
3.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3分钟)
1.出示图片:
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提问: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猜测一下它为什么这么做?
3.揭题并相机板书课题:
精卫填海。
4.指导学生看题目质疑。
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2.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3.齐读课题。
4.学生质疑。
预设:
(1)精卫是谁?
“填”是什么意思?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3)精卫是怎样填海的?
结果怎样?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图片。
2.指导学生读准“填”的字音。
3.学生看题目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
20分钟)
1.出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学习。
(1)学习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带着刚才的疑问读文,并想一想: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想好后先和同桌说一说。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再次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1.按照要求学习。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字词,自学字词,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小组内自学生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如:
采用换偏旁法记忆“返”;运用比较法记忆“曰”和“衔”等。
3.指生认读,纠正字音。
1.“少”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范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画出停顿。
三、朗读课文,读准读顺(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试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生尝试朗读。
3.组内朗读。
4.引导学生赛读。
5.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1.试着朗读课文。
同桌互读。
2.朗读评议。
3.小组内轮流朗读,读好停顿。
4.竞赛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5.齐读、分组读、自由读。
学习文言文时,教学中要把“读”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大量的朗读时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用时:
7分钟)
1.出示“帝、曰、溺、返、衔”的生字卡片。
2.出示生字“溺”。
指导学生观察:
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3.范写生字“溺”。
4.指导学生书写剩余的字并评价。
1.开火车朗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字的结构,说出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左窄右宽,了解这类字的写法。
3.认真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和老师一起书空。
4.认真书写,力争规范、正确书写,写好后集体评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卫填海 部编版 教案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