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docx
- 文档编号:10963624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58KB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docx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
2012届学士学位论文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
困境与战略选择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国际政治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4月15日
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困境与战略选择
摘要:
南海争端有愈演愈烈之势。
南海各方的激烈争夺突显其重要的战略利益。
通过对南海问题的学术界定,不仅可以探寻到其历史由来,而且还可以从对南海问题的综合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国际格局角度更深层次地定性其内涵。
当前,来自东盟、美日印等大国的战略围堵已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挤压之势,调整中的大国战略及对中国造成的利益损害使中国难以摆脱南海问题上的重重战略困局。
如何转变此等困境,需要从国家大战略出发,结合眼前实际,针对多元利益主体,机动灵活地找出新的战略选择方向。
关键词:
南海问题;周边国家;大国战略;美日印大国
China'sStrategicDilemmaandStrategicChoice
onSouthChinaSeaIssue
AbstractTheSouthChinaSeadisputeisbecomingmorecomplicated.FiercecompetitionsfortheSouthChinaSeahighlightthedifferentstrategicinterestsofstakeholders.ThroughacademicdefinitionoftheSouthChinaSeaissue,wenotonlycanlearnitshistoricalorigin,butalsocanmakeitsmeaningclearthroughacomprehensiveanalysis,structuralanalysis,andtheinternationalpowerpattern.Atpresent,thestrategiccontainmentfromASEAN,U.S.A,andJapanandIndiahasformedpowerfulextrusiontoourcountry.Itisdifficulttogetridofgreatstrategicdilemmaforchinabecauseadjustingpowerstrategyandtheinterests’damagetoourcountry.Astosuchtrouble,itisnecessarytoproceedfromthenationalstrategy,combiningthereality,inordertoidentifyanewstrategicdirectionflexiblyaccordingtomultiplestakeholders.
KeywordsTheSouthChinaSeaissue;Neighboringcountries;GreatPowerstrategy;US-Japan-Indiabigpower
目录
引言1
一、南海问题的学术界定1
(一)南海问题历史由来1
(二)南海问题的深层涵义2
二、中国的国家战略困局5
(一)调整中的周边国家战略5
(二)大国战略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11
三、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战略选择方向12
(一)捷足先登战略12
(二)制衡驱逐战略13
(三)分化互动战略14
(四)两岸协作战略15
结语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引言
2010-2011年,南海问题有关各方采取多种强化南海岛屿主权和扩张海洋权益的行动,改变了过去几年南海地区虽然存在潜在冲突,但大体稳定的格局。
南海周边地区紧张程度一再提升,利益争夺的烈度亦大大增加,外交对抗、军事演习屡见不鲜,南海问题一度演变为亚太地区甚至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
目前关于南海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南海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
二,关于南海问题的法律研究。
三,关于南海争端的现状、外部影响因素及前景展望。
本文则侧重于立足现实,对南海问题进行多视角的深层分析和界定,从国家大战略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的学术界定
(一)南海问题历史由来
一般来说,人们眼中的南海问题,是指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60年代末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南海诸岛提出领土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要求而引发的争端。
此“南海问题肇始于两个主要缘由:
(1)1968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作出的研究报告,认为南海存在亚洲最大的油气区;
(2)1982年4月30日《联合国海洋公约》通过后,相关国家断章取义,认为侵占南海诸岛有法律依据”。
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数量可观的可燃冰已俨然使南海成为周边国家嘴边的肥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又怎能不让各利益主体及周边大国垂涎三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不仅聒噪之声成倍扩大,还纷纷派兵占领各自提出要求的全部或部分岛礁。
中国南海岛屿及附近海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逐渐发展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六国七方围绕南海诸岛主权及权益归属而产生争议的南海问题。
再加上美、日、印等大国的有意为之,如今的南海问题已五味具杂、不断升级,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国际性的趋势。
因此,要想对南海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决不能单单将其看做领土主权问题。
(二)南海问题的深层涵义
1、南海问题的性质分析
南海问题不仅涉及领土主权,其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属性。
(1)南海问题的政治属性-地缘政治
首先,南海各岛屿的归属权问题直接关乎各国的主权所有,领土主权是一国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将南海问题放入政治领域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其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
“南沙群岛北靠中国大陆,东邻太平洋,西望中南半岛,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与印度洋相连接,是联系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在平时它可以作为商船补给及临时避风场所,在战时亦可作为战舰的前进基地”。
周边大国非常看好南海的地缘政治优势。
美国积极构筑岛链,日本极力保护其“海上生命线”,印度企图进入太平洋更是不断向此区域行进……,中国亦不会放弃关乎国家生存发展的地缘优势,各利益主体与大国联合介入的浩大声势,使南海成为了热议的政治问题。
(2)南海问题的经济属性
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的调查报告认为,“亚洲最大的油气产地在南中国海,仅在南部曾母暗沙盆地、文莱沙巴盆地等5个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初步估计石油蕴藏量就有200亿吨左右,天然气蕴藏量20万亿立方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的拥有量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东南亚诸国及周边大国的虎视眈眈可想而知,通过对南海岛礁及附近岛屿的侵占,截止2009年周边邻国就已与英荷壳牌、埃克森—美孚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200口钻井。
可见,南海问题已不仅仅涉及亚洲区域内多国的经济发展,更是与国际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南海问题的军事属性
南沙群岛目前的占领情况是,除中国大陆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42个岛礁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已经形成“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格局。
且似乎每一次的南海风波的兴起都会掺杂着火药味,各参与国的联合军演已属常态,南海附近的挑衅事件如“无暇号事件”亦不再是奇谈。
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周边国家纷纷扩充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实力,军备竞赛升级。
以越南为例,“越南海军近年来已投入了巨资采购了包括4艘俄制‘毒蜘蛛’级导弹艇在内的大批先进装备,并自行研制了6艘BP50型导弹艇以及一艘导弹护航舰。
据了解2015年之前,越南海军还将向俄罗斯购买大型护卫舰,及一套装备‘红宝石’超音速导弹的岸基反舰导弹系统”。
多国的军事存在,不断地军事演习与军备扩充使南海问题无法跳出军事领域。
2、南海问题的结构分析
(1)南海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主体
鉴于南海的丰富资源以及极其显著的地缘战略优势,自是对周边各国有着强大的引力,因此,南海问题存在着多方利益主体,主要是东南亚五国、中国台湾、以及美、日、印等大国。
目前南海问题已经形成“六国七方”的对峙和角逐,“四国五方”的军事占领以及“三方”的积极介入。
各利益主体或各自为营,或交互结盟,都伺机而动,南中国海的形势随时面临着恶化。
(2)南海问题包含多元力量结构
第一,利益一致性的东盟整体力量。
1967年8月8日,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经过多年发展,现今已是东盟十国。
由于各国的整体实力都不太强,不足以单独和中国抗衡,在“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下,东盟提高了对中国的戒备和防范,整体力量形成的同时,在南海问题上更是用一个声音讲话。
1994年东盟公开宣布“今后东盟成员对外将以集体名义而不以双边名义接受谈判”。
2011年1月中旬,南海问题被列入东盟十国外长非正式会议议题。
“会议期间,印尼外长马迪·纳塔莱加瓦发表了‘如果放置南海问题不管将使问题更加复杂,出现不必要的危险’的言论。
”再一次印证了东盟的集体诺言。
东盟整体力量的存在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可见一斑。
第二,出于地缘战略考虑的美日同盟力量及美、日、印伙伴力量。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可谓是无孔不入,在南海周边少不了“结党营私”。
美日同盟的最大用处就是遏制与围堵中国,而南海问题恰是一个最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为了达到南海围堵中国的预想效果,美日印大国之间更是里应外合不断加强单边的或双边的伙伴关系。
由于存在着多方利益主体和多元力量结构,使南海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各方心怀鬼胎,使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甚至多元力量间的博弈交叉进行,导致其结构异常复杂,且日趋国际化的南海态势更加凸显了其结构异常与不良。
3、南海问题与国际格局
之所以如此定性南海问题是因为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变迁是南海问题当今态势的前奏,另一方面,南海问题最终的走向极有可能成为牵动国际格局变迁的至关重要因素。
美苏冷战格局下美国极力在南海诸国中结交盟友来遏制共产主义阵营,与苏联同盟的中国难免遭遇遏制。
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双双失利之后,环绕着亚洲大陆边缘构建了庞大的同盟体系。
两极格局的解体随之而来的是一超多强的局势,中国跃居强国之列,加之中国呈现出重返海洋的势头,正逢与美国利益相违。
南海原有的冰冻迹象不会消去,且随着格局的变化正向霜冻期转化。
美国将中国海权的发展视为挑战其霸权的最大威胁,因而积极加筑“第一岛链”,将中国死死地困在大陆。
可见,南海问题的现状逃不掉国际格局变迁下的派生物之名。
如今,中美两国较量已经成为学术界广为研究的焦点。
甚至中美两国的走向直接影响着世界大局势的变动,大有“中美两极格局”之势,南海不仅已被中美两国纳入国家大战略之中,已俨然成为中美较量的核心场地。
如两国在南海的行动原则就大大相悖。
美国公然藐视《联合国海洋公约》,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就以海洋测量的名义,在广阔的中国专属经济区频繁活动。
2001年‘EP—3’事件和2009年的‘无暇号’事件就是美国不断挑衅玩火所导致的恶劣后果。
而针对美国的无端挑衅,中国从国际法理、国际公约角度出发维护自身权益,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海问题的日益复杂,加之中美两国及多方的较量,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势已成为牵动全球体系变迁的重大事件。
二、中国的国家战略困局
可以说,当下的南海问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的“南海之疾”可谓苦不堪言,与其说中国南海问题上面临重重困境,不如简单的说周边大国对中国形成的战略挤压来得痛快。
正是因为周边大国的南海战略挤压以及对中国造成的损害才使得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战略困境。
(一)调整中的周边国家战略
1、东盟的平衡战略
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虽不能将其称之为大国,但是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有必要让我们把其当做一个“大国”看待,东盟十国中有五国牵涉南海问题,鉴于自身力量不足和出于博弈考量,东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联合行动,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更好地制约中国,不断邀来大国参与地区博弈。
目前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平衡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合东盟,将中国纳入地区多边安全框架或协议,使中国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随着东盟机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东南亚国家寄希望于以东盟整体力量与中国进行外交博弈维护其利益。
在1992年7月第二十五届东盟外长会议上,南海问题第一次成为东盟安全的重要议题,东盟首次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共同立场。
“美济礁事件”发生后,东盟对南海问题的重视度明显提高,东盟外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严重关切”南海形势的发展,要求双方遵守《东盟南海宣言》。
同时,东盟还努力将南海问题纳入“ARF”议程。
随着南海问题的升温,东盟内部出现了所谓的“南沙集团”一致应对中国的趋势,2011年6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1次会议期间,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新加坡达成共识,认为应通过和平方式和利用海洋公约解决南海问题。
在此之前,东盟还合力将中国纳入地区多边安全框架,让中国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
2002年1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便是最好的例证。
力量整合的东盟无形中把中国的行动束缚在一个框架内,还力图以海洋公约解决南海问题,其寻求事先保障从而遏制中国的意图可见一斑。
第二,极力拉拢大国及大国经济实体介入
东盟极力拉拢大国介入南中国海的意图不言自明,无非是让大国间彼此制衡,从中渔利。
既满足了大国的战略意图,又使中国受到了牵制。
东盟诸国中越南和菲律宾是活跃分子,也正是大国得以介入的始作俑者。
且不谈拉拢其他大国,单单是美国的介入就使中国头痛。
东盟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中国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美国协调立场,双方就“和平解决南海争端”和“保证航道畅通”的重要性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东盟有关国家在强化对已经占领海域的主权宣示、资源开发的同时,推动美国从军事和政治上介入南海问题。
2011年10月,美国与菲律宾的联合军演就直指中国,中国尹卓少将认为“菲律宾是美国的一个主要盟国,美国近年来重返亚洲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动完全符合菲律宾,保住他抢占南沙岛礁和油气资源的既得利益,符合他的安全需求和经济上的需求”。
因此,不断拉拢、配合大国在南海上的表演已成为东盟多国的常态。
此外,东盟内的声索国还在积极开发资源的同时大量招引外国经济实体的参与。
以越南为例,越南向来鼓励尽可能多的外国石油公司介入,以支持其在南海的声称与阻止中国的反对。
“自1987年《越南外国投资法》颁布以来,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已同50多个国际油气公司签署了37个生产分成合同,1个商业合作合同和7个共同开发合同”。
2011年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到访印度,越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两国联合开发南海争议海域油气田协议。
更有甚者在资源开采上态度一再强硬,如菲律宾官方近日接连发表对华强硬言论,外长罗萨里奥2011年7月1日宣布“排除和任何声索国联合开采礼乐滩石油资源”的可能,“这片区域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
此种举措和言论,加速了南海的国际化趋势,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
2、美国的遏制战略
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的大战略,美国一改原来的中立政策,进而实施其遏制战略,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出于政界的压力以及自身经济、政治利益的考量更是不断的升级其遏制战略,其剑指南海的意图主要体现在:
第一,政治上,防范和制约中国。
一向为自己行动找掩护的美国绝不会贸然在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然而利用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甚至是台湾耍权谋则是美国惯用的伎俩。
美国不断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政治互动,并积极加入亚洲多边机制。
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参加的多边对话机制主要有“东盟地区论坛”、“10+3”等机制,然而,此种场合也必然有美国的身影。
似乎奥巴马政府高层在这些对话机制中的言谈大大的助长了各声索国的气焰,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和制约中国的作用。
如2010年7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称,美国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端表示关切,争端的解决涉及美国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国家利益,“美国支持所有提出主权要求的各国展开合作和协商,反对任何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
除了在“公开场合”大肆造势之外,美国高层的国事访问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其战略意图。
奥巴马与希拉里2011年11月的密集出访亚太,不仅成功的达成了美军驻澳以挟南海的美愿,还大大的加强了与亚太多个盟国间的合作关系。
第二,经济上,保护南海通道,攫取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
冷战后,随着亚太地区海上贸易量的不断增大,南海国际通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南海航线直接关系到美国的能源与经济安全。
“美国各种原料的进口量中,亚太地区提供的天然橡胶占88%、棕油占99%、椰油占95%、钛占97%、锡占82%,其中大部分原料要通过南海航线”。
如果这条海上国际贸易通道受到破坏,会使美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此外,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第一大国,丰富的南海石油资源,深深的吸引着美国的眼球,2009年的数据显示,参与采油的美国石油公司超过200家,年产油量在5000万到6000万吨左右。
美国对本国公司在南海进行能源开发持默许态度,不仅是出于当前资源短缺的需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而在南海摆的一招重棋,一旦南海冲突危及其公司利益,便可以大方走出来以其经济利益为借口指手划脚。
第三,军事上,打造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美国近年经济危机频发,双边合作非常之融洽,“中美两国围绕着贸易和经济事务有不少积极的互动,两军也有交流,并且双方还于2009年7月成功进行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磋商,然而这似乎给世界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两国已从摩擦走向和解甚至融洽”。
美国在南海上的军事举动诠释了一切,如美国与东南亚诸国每年一度的“卡拉特”大型军事演习,无不将其敌意突显。
“南海处于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第一岛屿锁的最南端,也是中国海军南下的门户,南海无疑是美国遏制中国一潜在战略棋手的关键区域。
”奥巴马政府以“涉及美国利益”为由,直接介入南海争端,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打造对中国坚固的战略包围圈则更是情理之中。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现今美国的战略包围圈已卓有成效。
周边盟国的积极配合亦使美国大大受益。
3、日本的牵制战略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的侵华给中日之间的友谊增添了深深的伤痕,如今两国的多元友好互动虽在进行,但表层的美好却很难掩饰深层的矛盾,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油气之争等一系列的问题已使决心绑在美国战车上的日本更加确信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实施牵制战略。
第一,做美国贴心的小伙伴,加强美日印互动。
可以说,日本把南海争端与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因此,对南海问题积极上心。
日本以日美安保为借口,在南海问题上有恃无恐阔步前行。
“为实现与美国海军作战‘一体化’,日本决定建立卫星通信网络,以联结中央司令部和前方舰艇,飞机的情报共享系统使自卫队在‘有事’和发生‘周边事态’时,能与美军展开联合作战或对美军进行后方支援”。
此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比较看好印度在对华、对中亚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日印关系有不断加强之势,早在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时,就从政治、经济、安全、防务等多角度突出强化两国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出访印度,除了泥补两国“经济短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日本将参与印美联合海军演习。
近年来,日本与印度的战略对话频繁,战略互动更加活跃。
日本的积极主动,使美日印大国在南海问题上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互动。
甚至有观点认为,在美国指引下的日印合作可谓是“锁龙”战略,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中国巨龙将会被“日本叼头、印度啄尾”。
第二,拉拢东盟,加强在南海的经济和军事存在。
战后日本就十分重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通过赔偿、援助等不断为重返东南亚提供机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将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作为对东盟外交的首要课题。
同时与中国在这一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除了给予同盟大量的经济实惠和加强同盟的经济合作以从中制衡中国外,日本还企图在南海问题上注入经济因素。
日本的资源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与东盟在石油开采上的合作是日本愿意且已付诸的实践。
在军事上,日本通过强化军备展示其以武力介入南海争端的趋势。
“2010年10月,日本防卫省决定扩大海上自卫队的规范,将潜艇的数量从目前的16艘增至22艘…”。
日本加强海军装备和力量不仅仅是确保在东海的利益,亦掺杂着对南海的“复杂感情”,并试图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大型军事演练与布防,提升自己对南海周边地区的干预和控制能力。
第三,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
日本大肆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无疑是为其谋取战略空间创造条件,起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从《2000年日本防卫白皮书》称‘中国的导弹瞄准日本’起,日本就不忘在每年一度的防卫白皮书中宣扬‘中国威胁论’。
”2011年的《防卫白皮书》,更是对中国的海洋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表述,白皮书说,“中国在东海、太平洋、南海等海域的活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日趋活跃。
今后,中国海洋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频繁的活动将成为常态化。
”加之媒体的大肆熏染,“中国威胁论”确实起到了威胁周边国家,特别是“威胁东盟各国”的实际效果。
4、印度的东向战略。
中印之间的矛盾已非是一朝一夕,60年代双方的兵戎相见就是最好的例证,时至今日藏南问题仍旧悬而未决,这原本就是中印之间不可逾越的心病,再加之多个“三角关系”的参与,无形中使中印关系渐行渐远,如,中印巴三角关系,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友好,已成为印度视中国为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中美印三角关系,中国十分忧虑美国将围堵中国的岛链延伸至印度,且美日印近年来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强化的种种举动更让中国所不安,加之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印矛盾很难调和。
在南海问题上印度则是肆无忌惮的举起了东向战略的大旗。
第一,增强海上实力,抗衡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国的海上力量为保证能源供应通道畅通必须进入印度洋,使中印在印度洋展开竞争,所以,印度有必要在南海遏制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这是其推行东向战略的重要背景。
”在东向战略的指引下,印度正努力打造一支“蓝水海军”,海军规划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
早在2000年,印度就宣布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设立东方海军司令部,旨在加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扼守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通道。
现如今,印度正在积极的打造远东海军司令部,已俨然将战略触角延伸到了南海海域附近,印度的军备也在不断地强化中,“据《印度时报》1月2日报道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将出海试航,这意味着印度在路基和导弹、战略轰炸机之外,进一步加强了海军核潜艇的力量”。
印度日益强大的海军力量及其磨刀霍霍向中国的态势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威胁。
第二,以亚洲为中心,与强者为伍,拓展生存空间。
印度总理辛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明确提出,“亚洲才是印度的归宿”,可见,印度对于亚洲的期望度非常之高,面对来自美日大国,甚至东盟中小国家的的热情邀请,一心想在印度洋称霸并以藏南牵制中国的印度自是积极主动寻求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多年的苦心经营,印度的东向战略已结出硕果:
不仅被纳入多个地区机制,增加了自己的话语权,拓展了自己的国际合作空间(如2011年11月,美国和俄罗斯正式成为东亚峰会成员,使印度有了在地区机制中与美、俄开展密切合作的平台),且与东盟、美日等国的经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海 问题 中国 战略 困境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