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
- 文档编号:10963261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62KB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
心理辅导的意义(2007-01-0513:
37:
56)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现代中学生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充分体现:
1、发展性功能促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今后全面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预防性功能并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才需心理辅导。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生活的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一特点,而提供的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它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身心剧变的青春期,可以坚强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和挫折,以免出现由于无知和缺少准备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失误和精神疾患。
3、补救性功能它是针对学生中已经产生现实问题即轻度的心理障碍而提供心理咨询,它重在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重建自信性。
而医院的精神治疗,主要是对精神疾病,如分裂症、强迫症的专门治疗。
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
“有了心理障碍才开展心理辅导”;
“需要心理咨询的是有了精神病。
”
学困生的辅导
2008-09-1515:
21:
40
教育的过程
1、“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甲某是一个懂道理的学生,每次和他交流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
一次交流,发现他很有上进心,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他内心并不自信。
抓住这一点,我让他从尽量少让老师批评入手。
他一有进步,我就及时抓住了他的的“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
几周后,他的状态有所好转,再也不迟到了,上课也能听点课,除了有时打瞌睡,课堂上再也没有其他违纪现象,能够及时上缴各课作业。
这样的状态对他本人来讲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实践中,我首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视后进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一旦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在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自觉接受帮助,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时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
”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
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
3、教师协作,同学帮助
为了不断督促甲某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
不歧视跟班留级后的他,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
在分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半个学期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以前较浓,由于自己的进步,他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4、与家长沟通
在教育甲某同学的同时,我还常与他的家长联系,委婉地向他们建议,希望他们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譬如在我与黄某关于如何与同学相处的话题深谈了以后,我又和他的母亲联系,希望她在家里对孩子也如此教育,她表示愿意配合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现在她有空也会来学校问问孩子的情况,并和教师联系。
学生常常担心老师和自己的家长联系,特别是学困生更惧怕班主任给自己的家长打电话,甚至把这个行为成为打小报告。
但是通过注意掌握家校联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在在真正关心他,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4、多给他一些“机会”
首先因为“学困生”的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譬如他每次犯错后,我除了必要的批评外都给他提供改正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他、他也要相信自己。
其次,对这类学生,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
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学困生”的机会几乎很少,管同学、表扬等各种机会很少、甚至没有。
我就让甲某同学担任课代表。
因为这任务是一剂唤起他责任感的良药,他也很看重这机会,做得也较认真。
自杀心理辅导
一、前言
回顾国内有关自杀研究的文献,大都将焦点集中于危险因子的探讨,目的在
于希望能找出自杀者自杀的原因,以鉴别具自杀高危险群的个案,予以及时的介入与处置。
在一般人的成长经验中,在生命的某些时段,可能亦曾浮现过轻生的念头,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真正采取自杀,也不是每一个具危险因子得高危险群个案,最后都采取自杀结束自己生命,可见在生命中还存在一些能够阻止或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行为的保护因子,使得当事人即使在面临困境、遭遇挫折时,亦能坚强勇敢的活下去。
而这些保护因子或生存理由的探讨,对从事谘商辅导的谘商员尤其重要。
当面临一个充满悲伤绝望的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个案时,除了同理当事人内心的失落痛苦,谘商员如何藉由生存理由的提醒,减缓当事人自杀的行动,进而增强当事人求生的勇气。
本文即从保护因子中生存理由的观点,探讨对自杀个案的辅导。
二、保护因子与自杀行为
所谓保护因子是只能够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行为,进而促成当事人积极面对挑战,适应生活的有利因素。
例如:
和谐的家庭生活、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和正向的认知信念等。
保护因子会对危险因子形成补偿与抗衡的效果,调节或减低危险因子对当事人的影响。
故对自杀或企图自杀个案的鲁导,不仅要确认出危险因子,更应积极地找出与自杀行为有负相关的保护因子,才能有效的做好自杀防治的工作。
在这些与自杀行为有关的因子中,有些变项是当事人无法控制改变的,如原生家庭经验、父母的婚姻与教养方式、及生活意外造成的挫折压力等。
而心理学家感到兴趣的是,为什么在面临同样或类似的挫折压力下,有些人会选择自杀,而有些人则坚强地度过困境?
其中支持当事人坚强活下去的理由究竟为何?
有关生存理由的研究,Linehan于1983年发展出生存理由问卷(ReasonsforLivingInventory),Linehan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当事人各种阻止他们采取自杀行动的生存理由,并经由因素分析归纳为六个向度,分别为「生存即因应的信念」(SurvivalandCopingBeliefs)、「对家庭的负责」(ResponsibilityofFamily)、「对小孩的牵挂」(Child-RelatedConcerns)、「对自杀的恐惧」(FearofSuicide)、「对社会眼光的在意」(FearorSocial-Disapproval)、「道德的禁忌J(MoralObjection)等,Linehan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不同自杀意念程度或自杀经验的当事人,其在个别的生存理由上,会有不同重要性的评估。
国内如陈珍德(民83)利用质的研究,访谈十六位癌症病人,询问支持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主要包括:
为了家庭的责任、宗教的使命、为了维系亲人的关系、为未完成的事、因死亡恐惧等。
三、对自杀个案的辅导
从上述的探讨可知,在自杀的防治与辅导上,除了在环境上加强保护因子的作用及减低危险因子的刺激外,当事人的「生存理由」实扮演一个决定性的关键,此点对于自杀或企图自杀当事人的临床谘商辅导尤其意义。
以下笔者即针对「对家庭的责任与小孩的牵挂」、「对未来的正向预期」、r对自杀与死亡的恐惧」、「对社会评价的在意」等主要生存理由,提出谘商辅导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对家庭的责任与小孩的牵挂
在笔者从事谘商助人工作的经验中,发现有些个案虽然处于极度困境中,但并未采取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对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对小孩的牵挂。
高之梅(民87)的研究亦显示,即使是「严重自杀意念组」,其最重视的生存意念仍是「对亲友的情感」,而阻止他们采取自杀,支持其活下来的最重要理由是「怕对不起关心我的人」及「我在乎的人选活着,放心不下他们」。
可见对家庭与亲人的情感,对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的行为,有相当大的保护作用。
从另一方面而言,一般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个案,都把焦点集中于自己的痛苦与不幸。
然而如果在谘商过程中,谘商员除了同理当事人的痛苦,亦能适时提醒其对家庭的责任,唤起当事人对家人的情感与依恋,则可把当事人关注的焦点,从自己的痛苦身上转移到对其他人的责任与情感。
引导当事人思考自杀并不只是个人的事,并非「一走了之」、「一了百了」的解决方式,其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带给亲爱的家人无限的痛苦与悲伤,反而让家人陷入一个更大的不幸中。
经由如此的提醒,或可减缓当事人采取自杀的行动,改以较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生活。
(二)对未来的正向预期
Beck(1979)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而不再抱持希望时,是造成当事人采取自杀行动的重要因素。
Frankl(1959)针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曾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但最后生存下来的存活者的特性作研究,发现在经历极端的痛苦压力下,「对生活的信念」与「对未来的希望」是支持他们活下来的关键因素(引自Linehan,1983)。
高之梅(民87)针对不同自杀进程者所做的研究发现,「从无自杀意念组」最重是的生存理由是「对未来的正向预期」。
可见对未来怀抱希望与正向预期等积极乐观的生存信念,可作为区分是否有自杀企图的重要指标。
虽然每一个自杀或企图自杀的当事人,可能皆遭受到非常的不幸与悲伤,以致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最后不得不选择结束生命以摆脱痛苦。
但对于一位谘商员,仍应设法帮助当事人,引导其看到未来希望的可能,此点,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防治与辅导尤其重要。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及高职学生的研究显示,高达六分之一的学生曾有自杀的念头,国内学生自杀的事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央日报,民88)。
为什么这些年纪轻轻的生命,竟这么早、如此轻易就宣告放弃?
在国内一项针对青少年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的研讨会中(中央日报,民88),学者们认为现代青少年最严重的问题是对生活普遍感到茫然、缺乏目标。
为什么本应是充满生命力的青少年,竟对生活失去目标?
故不论是对自杀青少年的临床辅导或一般的自杀防治倡导,如何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增进生活目标及对未来的正向预期,是自杀防治与辅导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三)对自杀与死亡的恐惧
死亡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黑暗恐布的,可是为什么却有人宁愿选择自杀来面对死亡?
根据研究指出,青少年的死亡概念受到媒体报导及社会新闻的影响很大,青少年的死亡概念亦进一步影响其死亡态度,自杀事件有时在青少年同侪间,似乎存在着某种传染性,甚至被美化。
教育部(民84)即指出,青少年正值自我追寻的阶段,比其它年龄层的人更容易受到同侪与媒体的影响。
我们尤其担忧的是媒体中有关青少年自我伤害的情节,造成青少年误以为那是一种流行趋势而群起效法。
故谘商员在辅导企图自杀的当事人时,在关系建立稳固后,可尝试询问当事人准备自杀的方法,或要求当事人想象死亡的过程及死后的世界。
例如要求当事人想象刀子划下手腕瞬间的疼痛、血流满地的可怕景象及死后寂寞未知的恐怖等。
以唤起当事人正视死亡的痛苦与恐惧,打消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为的勇气。
四)对社会评价的在意
忧郁程度与自杀意念或行为间的相关性已经普遍被研究诸实,一般而言,忧郁程度愈高的人,其自杀的意念或行为愈高。
但另一方面,由于忧郁程度愈高的人,其自我肯定的程度愈低,故也愈在意别人的眼光与社会的评价。
故对于有严重忧郁倾向的当事人,谘商员可利用社会眼光的角度,提醒当事人外界对于他采取自杀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评价,来减缓当事人的自杀行为。
有严重忧郁倾向的当事人,由于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同时因为一些负面、僵化的认知信念而对未来充满悲观,可能在谘商过程中不断透露不想活的讯息。
但事实上他们对于社会的评价却很在意,期待获得别人的肯定。
故在谘商过程中,除了对当事人的诉苦予以适当的同理接纳,谘商员在关系建立及当事人情绪较平稳后,亦可适时提醒当事人自杀行为可能引起的社会批评与异样眼光。
例如谘商员可引导当事人思索:
「你能忍受别人在你死后的一些闲言闲语吗?
」、「你觉得父母会原谅你吗?
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自杀行为?
」。
经由此种提醒,可把当事人从强调自己不幸的自艾自怜心理,转而为从第三者、社会眼光的角度评价当事人的行为,引起当事人的担心挂虑,而减轻自杀的企图。
升学与择业心理辅导
一:
升学与择业心理辅导。
答:
(一)指导孩子填报志愿。
首先,家长对各类别学校及其各自的培养目标要清楚。
其次,志愿类别选择一定要坚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再次,要认真填写志愿表,尤其是对第一志愿的选择一定要多方面考虑。
(二)能力与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各种职业能力的要求之间的适应性。
只有选择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提高工作效率,不会因能力无法施展而苦闷消沉,也不会因无法胜任而自卑焦虑。
作为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职业时,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不是很擅长,就要向老师、专家咨询,不可盲目武断地为孩子选择。
(三)兴趣与职业。
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其有关职业的选择。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工作便成了精神的享受,不仅能调动整个身心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人的兴趣、追求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只有与他内在的需求大体上得到统一,才能使他的职业生活具有充实感、享受感,否则会增添许多苦闷和烦恼。
(四)气质与职业。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类气质都有其长处,每一类气质有其最适合的工作类型。
如果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最适合的职业正好重合,便能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之,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而且还会带来心理上的痛苦。
(五)性格与职业。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稳定的和习惯化的心理特征。
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对人生所有领域无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六)职业生涯设计。
家长在择业方面对孩子的指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帮助孩子了解社会需求。
二是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对人的不同要求。
从知识到技能,从生理到心理,要全面细致了解清楚,避免择业时出现盲目性。
家长还应对孩子进行就业适应性的培养。
二、思考题:
你的周围有没有因为父母对孩子升学指导不当引发的悲剧,谈谈你对升学指导的看法。
答:
我身边有很多家长,当孩子选择专业时,只考虑到以后的择业,只选热门专业,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些人学下来了,但是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学得不精,以后工作上还是没有能力应付,只能重新选择,再修一门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
如果这样,为何当初不能一次性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呢?
有兴趣学的会学得很轻松的,而无兴趣的要多费好多精力。
还有些人干脆放弃,这是更可悲的结局呀。
孩子填报志愿不仅关系到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也关系到孩子个人未来的选择;二是要注重对孩子进行个人能力特长与所选专业和就业岗位的有机结合;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他的能力可以发挥80%,而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能力只能发挥20%。
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定要尊重孩子个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从班主任角度出发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心理自我调节的辅导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
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
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来。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卫生讲座式的辅导方法
运用班会进行集体教育。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开展适当的讲座。
3.联合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
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4.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教师、班主任采用以上诸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①避开、转移:
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
②合理解释:
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
这种心理又称为“酸葡萄”心理。
③克制情绪,理智处理:
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
如在进入初中以后,对异性初恋的处理。
④宣泄、松弛:
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的释放,以松弛紧张的肌肉,缓和焦虑情绪。
过度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亲人或挚友倾诉。
⑤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列之中:
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并加入集体活动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如不合群和孤僻性格的学生,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积极发展自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是整个生命的流露”,是人格的力量的体现,而不仅是用技巧、语言、耳朵、眼睛在辅导。
因此,班主任的人格力量与自身素质占居着首要地位。
班主任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都是影响辅导的重要因素。
一、逆反心理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却发觉A同学还没到,正想查问,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吵闹声,一看,A的父亲拉着他的衣服,边骂边拖着他进教室,我忙问是为什么。
A爸气愤的说,:
“这孩子越来越不象话了,他妈妈给他准备的衣服,他偏不穿,叫他做的事,他偏不做
二、好猜疑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总有这样一些情况,当他们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悄悄说话时,就会怀疑他们正在讲坏话;当他告诉同学一个秘密后,就会不停地想象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师在课堂上说了班上发生的不好的现象,就会怀疑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一位同学近来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他可能对自己有了什么看法,这样就说明他的猜疑心较重。
导致猜疑心较重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首先是自信心不足。
有些同学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
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法自拔。
其次,是以前交往挫折失败的打击。
有些同学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秘密。
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都要怀疑。
曾经有一位学生A写给笔者一封信,信中告诉我:
她有一位好朋友,可谓无话不谈,但最近却与另一位同学过从甚密,她老怀疑她把自己的事告诉她,整天惶惶不安,只要看见她俩在一起,就提心吊胆,而且不敢与别的同学交朋友,生怕重蹈覆辙。
她问我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没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竟有如此复杂的心理。
我找到A,问她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我,难道不怕我说出去?
她说:
王老师,我相信你,你一定会帮我的。
我就说,那你能不能相信你的朋友?
她说:
以前相信的,现在就不行了。
我又说,那你能不能最后再相信她一次,去问问她到底是为什么。
她答应了。
第二天,A兴匆匆地跑来找我,对我说,原来他们在一起是在交流英语,因为五年级刚开设英语课,她们彼此都有兴趣,就常常进行交流。
A解除了心理问题,显得异常开心。
像这样,通过交流,就解除了自己的疑惑,是排解猜疑心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进行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
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这样想?
理由何在?
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其次,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的。
这样就会有信心的学习和生活。
再者,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
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
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经常想想但丁的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三、见人易脸红。
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人前易脸红。
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心里想得很好,但突然心里“咯噔”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别人也莫名其妙,常常被人笑话,致使与人交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就会懦弱、缺乏自信,再加上同学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他们紧张不安,惧怕见人。
我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B,记得他是四年级的时候从外地转过来的,长得威武英俊的,成绩也不错。
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上课提问,他从不举手。
偶尔路上碰到,他总是低着头,匆匆而过。
我觉得很奇怪,就在一次上课时,故意让他来回答问题。
按理,这问题他应不费吹灰之力,没想到,他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双手不停地扭动着衣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对我说,王老师,你别叫他了,他不会说的。
我问这是为什么,大家告诉我,B有病不会回答问题。
这时,我意识到B可能是刚来,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就马上请他坐下,同时,对大家说,B同学可是个了不起的学生,他思维敏捷,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出现今天的情况,可能是一时没有准备,也许他刚从外地来,语言上还不一定过关,给他一点时间,他一定能够克服。
我知道,像B这样,见人易脸红,肯定是缺乏自信所致,而且,他还非常自卑,觉得自己是从乡下来的,会被人看不起。
于是,我就找他谈话,其实是我说,问了一些问题,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慢慢地,他不扭衣角了,脸色也恢复了。
第二次谈话时,他已能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
后来,我发现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就跟他聊了一些有关数学的话题,然后让他去参加数学竞赛,那天,我记得很清楚,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数学竞赛中,他得了二等奖,我发现,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辅导 意义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