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四上 第六单元.docx
- 文档编号:10955839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37KB
综合实践四上 第六单元.docx
《综合实践四上 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四上 第六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四上第六单元
单元设计
第六单元:
可爱的家乡—家乡风俗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孩子们的年龄还小,考虑问题还不太周全,做事情的持续性也较差,另一方面,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较之高年级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无论是在综合实践的哪个环节,都需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教
材
分
析
《可爱的家乡》是综合实践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系列。
围绕本主题活动,可呈现的小主题活动如下:
1、家乡的民俗文化
2、家乡的地方方言
首先让学生讲讲家乡的民俗故事,了解一下民俗风情。
然后,让学生来说说家乡话,体会我们方言中有趣的地方。
活
动
目
标
1、知识目标:
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了解家乡的方言文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课
时
安
排
两个小主题共用六个课时,每个小主题用三课时
活动主题:
家乡的民俗文化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活动
目标
1、知识目标:
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
学会通过网络收集素材;学会筛选素材资料,对素材进行分类存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成立资料调查小组,进行小组分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
活动
重难点
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学会制定计划。
重点:
收集并分类多媒体素材。
难点:
图片素材的编辑。
活动
准备
课前准备有关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图片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
时数
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主备人:
杨丽丽复备人:
王传勇)
二次备课(使用人:
)
第一课时
一、诵诗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1、师(出示诗词):
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
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师引导学生理解:
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师(出示诗词):
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
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生:
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
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
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要求要具体的说。
师归纳小结:
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看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初步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
师:
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
(板贴看图片)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
贴“福”,挂灯笼、放烟花
(2)端午节:
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
(3)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
(4)元宵节:
吃元宵、猜灯谜
学生边看图边说。
三、做计划——为充分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做准备
1、师:
刚才,我们只是初步的了解了我们家乡的习俗,要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家乡的习俗还需要同学们行动起来,一起去探索我们家乡的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制定探究计划。
2、温馨提示:
(1)根据自己喜欢的节日或其他方面组成小组.
(2)利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
(3)充分发挥好小组的集体力量,搞好合作,达成共识
(4)注意安全
(5)考虑问题应尽量周全
3、根据需要,同学们自行分配好小组,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分配任务,开始共同制定计划。
每一位同学都要出谋划策共同完成计划,并要考虑到实施计划的难度及可行性。
4、汇报计划,看孩子们制定的计划是否可行,并做简要的指导。
5、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实践调查
这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多进行调查。
下节课,我们将家乡的民俗文化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接着上节课的探讨的问题继续研究,首先请小组长来汇报资料。
1、简要汇报自己搜集资料的情况。
老师根据情况作出适当的指导。
比如:
1.搜集资料的完整性
2.是不抓住重点等情况。
2、汇报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如需老师出面协调的,请老师帮忙或者需要老师出谋划策的都可以。
3、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一个调查报告。
对学生的调查报告做进一步的指导,对好的要及时加以鼓励,不好的找出原因,并在课上进行现场的评比。
第三课时
一、话风俗——了解家乡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
1、师: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去对自己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进行了解调查,并写调查报告。
现在开始话特色的风俗(板贴话风俗)。
我们按以下的要求来进行活动。
(出示活动内容)。
(1)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2)自愿上台或者小组推荐上台交流,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2、师:
上来汇报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
同学们在介绍家乡的风俗时要做到表达清楚、声音响亮、语言生动,而听众则要做到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3、开展交流活动并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听众。
4、师小结:
刚才虽然有些同学上讲台解说时比较胆怯,没有发挥好,但是老师相信他们经过锻炼,会越说越好的。
同学们,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它牵系着我们的情思,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但是同学们,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一起来听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奶奶的两个习惯》,听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故事内容:
丹丹的奶奶有两个习惯:
一是每天都要到市场上买一些鲜花回家;二是每天都要在家里烧香拜神。
丹丹很爱奶奶,可有时也会因为奶奶的习惯和她闹别扭。
有一天,奶奶生病了,可她不愿去医院看病,而是每天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
眼看奶奶的病情日渐严重,丹丹和爸爸赶紧送她上医院。
经过住院治疗,奶奶的病慢慢好了。
从此以后,奶奶的生活习惯慢地发生了变化,烧香拜佛的事渐渐地减少了,可鲜花还是照样买。
二、读故事——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1、师讲故事《奶奶的两个习惯》后,讨论: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对此你们有什么评价?
(2)如果你们碰见这种情况,你们准备怎么做?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联系八荣八耻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进行教育,做一个崇尚科学的学生。
)
三、再拓展——掌握更多的风俗文化
1、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一些习俗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风俗也开始出现了。
下面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一些风俗习惯,拓展我们的视野。
(板贴再拓展、播放相关内容)
2、除了这些新的习俗,还有其它新的习俗吗?
3、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四、课堂总结
师:
最好先让学生间讨论交流进行总结,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为好。
通过诵诗词、看图片、话风俗、读故事、再拓展,同学们既对常见的中国风俗习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在调查以及介绍中对家乡的独特风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
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板书设计:
可爱的家乡——家乡的风俗
诵诗词
看图片
热爱家乡话风俗
读故事
再拓展
活动反思:
活动主题:
家乡的地方方言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
活动
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家乡的方言文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活动
重难点
重点:
了解家乡的方言文化。
难点:
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方言文化。
活动
准备
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活动
时数
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主备人:
杨丽丽复备人:
王传勇)
二次备课(使用人: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
这部动画片用我们的家乡话进行了配音。
是啊,“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
那么说到家乡,家乡的语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人们把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
板书课题《可爱的家乡——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特点。
1、谈话交流: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活动,大家肯定对家乡方言各种方言的存在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很多收获想一起分享吧。
下面,哪个组先来说说?
各组汇报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还可以给他们提问或提建议。
今天我们男女生就开展一个比赛!
第一关“说”:
模拟生活中的方言对话
师:
刚才在大家讲话中,听着、说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
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中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第二关“听”:
我说你来猜
1.出示视频《我爱我家》,摘录其中资料填写家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表,对照此段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
2、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简单了解了我们家乡的方言。
但这些只是我们家乡的方言中最基本的部分。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方言文化,我们还需要去探究。
我们家乡的方言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样也有大量方言词汇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不知的。
所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组制定好自己组内探究活动的计划。
分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下节上课时,我们继续就家乡的方言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课时
一、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特点。
1、闯关继续:
第三关“写”:
比一比,谁写的方言土语词汇量最多。
第四关“演“:
各小组了解到的方言的艺术形式,通过自己的编排,编排成自己的节目,演一演。
看哪个小组演的最逼真,最生动。
2、小结:
同学们,通过说方言、听方言、写方言,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但是,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哪个更好呢?
二、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进行过渡: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特别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
老师讲笑话:
一个山东人到北京去出差,他来到一家饭店,打算吃葱拌酱。
于是就对服务员说:
“服务员,麻烦给我扒(剥)根葱!
”服务员听后,很纳闷,但她还是去做了。
过了很久,她才走出来,她把手上的托盘向桌上一放,甜甜地说:
“先生,您要的八根葱来了。
”当时这位山东人气得脸都绿了。
在一旁的人都捧腹大笑。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3、感受讲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分场合,一直讲方言,就会造成很多麻烦。
因此,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
4、体会方言对人们生活的利弊。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2分钟,然后找学生进行小总结。
利:
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家乡人的生活,带给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它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如果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
弊:
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三、总结内容
1.教师小结,归纳明确:
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板书设计:
可爱的家乡——家乡的方言
说听写演
活动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实践四上 第六单元 综合 实践 第六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