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护理手册.docx
- 文档编号:10954233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5.14KB
中医科护理手册.docx
《中医科护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科护理手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科护理手册
中医科护理
第一节中医科一般护理常规及服药常规
一、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主动热情接待病人入院,入院后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
将病人送至指定床位。
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科主任、护士长和有关制
度,通知有关医生。
(2)嘱病人卧床休息。
病室内经常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
根
据病证性质调节相宜的温湿度。
一般寒证病人的室温可略高,热证病人
病室稍凉爽、湿润。
(3)新人院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d正常后,
改为每日1次。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量4次;体温达39℃以
上者,每4h测量1次,待体温正常3d后每日1次。
每日询问二便情况
1次,如3d无大便或泻泄,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血压按医嘱执行。
(4)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护。
(5)按医嘱留取化验标本,并及时送检。
(6)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
原则,防止医院感染。
(7)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病人的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情
况,做好相应护理。
(8)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舌象、皮
肤、出汗、二便等变化。
若发现病情变化,可先行应急处理并立即通知
医生。
(9)按医嘱给予饮食。
(10)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根据病情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用药时间、
温度、方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11)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每周更换床单、被套、枕套1
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每周洗头、洗澡、剪指(趾)甲1次。
重病
人每周擦澡1次,夏季每周擦澡2~3次。
(12)长期卧床病人,每2~4h翻身1次,用50%红花酒按摩受压
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13)急危重症病人,制定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做好记录。
(14)病人转科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15)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对出院病人给予康复指导。
二、中药服药常规
1.发药前准备
(1)发药前洗手、戴口罩。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准确给药,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2.服药方法
(1)分服:
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宜缓缓调治者。
一剂汤药每日
分2~3次服。
(2)顿服:
适用于急性病、病情重、宜急速治疗者。
一剂汤药可一
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作用。
(3)频服:
适用于呕吐或脾胃虚弱纳差病人,咽喉病病人可代茶
饮。
(4)连服:
病情危重,病人每日可服2~3剂,昼夜连服使药力持
久,体内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5)冲服:
一些贵重药,如羚羊角粉、熊胆、牛黄等应研成细粉,
随汤剂冲服。
(6)散剂:
用水调成糊状内服或随饮食拌服。
(7)丸、片剂:
用温开水送服。
(8)煎膏剂:
按所需量用温开水送服。
3.服药时间一般汤药可在早晚各服1次或在两餐之间服,民间
习惯在临睡前和次晨各服1次。
对不同病情,不同方药又有不同的服
1占。
(1)一般慢性病,必须定时服药,使体内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
(2)解表药,宜煎后趁热服下,覆盖衣被,令其微汗,促使汗解,
表解即可停药。
(3)驱虫药、泻下药和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
(4)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剂,应在食后1h服下,以减轻对胃肠的刺
激。
(5)抗疟疾药,在发作前2hB艮;抗癫痫药,在发作前3hBRo
(6)安神药,在睡前30min~1h服。
(7)止咳化痰药,宜饭后服。
(8)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4.服药温度
(1)温服:
一般汤剂宜温服,特别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
(2)热服:
寒证用药宜热服,发汗解表药宜热服,真热假寒则宜寒
药热服。
(3)冷服: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热证用寒药也可冷
服,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
5.服药注意事项
(1)解表发汗药服后,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必要时给热开水或热粥
服之,以助药力,以全身微汗出为宜,不可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同时注
意保暖。
(2)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如服泻下药及驱虫药应观察大便的次数、
性质、量、颜色、气味、有无虫体排出等,发现异常及时送检。
服排石
汤者,应注意排泄物中有无结石。
,
(3)如药剂中有毒性药品或药性烈者,要密切观察脉象、血压,有
无呕吐等。
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脉沉涩、呼吸急促、剧烈腹痛、大汗
等,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6.服药禁忌
(1)服药期间应禁食生冷、油腻、腥类、不易消化及辛辣性食物。
(2)服用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等。
(3)服人参时,不宜吃萝卜。
(4)服解表透疹药时,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
(5)服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时,不宜吃辣物。
第二节中医常见病证护理
一、感冒
感冒,是由感受风邪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又称“伤风”。
四时皆有,尤以冬春多见。
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属此证范畴。
1.辨证
(1)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证:
身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口干而渴,咽喉乳娥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证:
身热不畅,微恶风,肢体酸重疼痛,头重且痛,咳嗽痰黏,心烦口渴,鼻流浊涕,胸闷,泛噁,尿短赤,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嘱病人卧床休息,恢复正气,以利感冒的痊愈。
(3)煎药时注意用武火煎,一沸即可,根据病证热服或冷服。
(4)供给清淡、易消化、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忌各种油腻、辛辣、海腥之品。
(5)加强情志护理,指导病人及时自我调节,保持乐观情绪。
(6)口腔护理。
对口唇干燥或有疱疹者,局部可涂少量硼酸甘油,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刷牙2次,饭前饭后漱口。
3.健康教育内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经常户外活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防寒保暖,避免淋雨或受凉。
(3)劳逸适当,避免过度倦劳,保证充足睡眠,保存正气。
(4)在感冒流行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少去公共场所。
(5)可用下列药物预防:
1)板蓝根冲剂口服。
2)冬春风寒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do
3)夏月暑湿,可用藿香、佩兰各5g,薄荷2g,煎服。
4)常食白萝I、、大蒜、葱白。
二、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均属本病范畴。
1.辨证
(1)心血淤阻:
胸闷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伴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沉涩。
(2)痰浊阻塞:
胸闷如窒而痛,痛或引肩,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3)阴寒凝滞: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
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4)心肾阴虚:
胸闷则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或有淤斑,脉细数或细涩。
(5)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6)阳气虚衰: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环境应安静,空气新鲜,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注意保暖。
(3)给予清淡、细软的饮食,少食多餐,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忌食肥甘、油腻、过咸及辛辣刺激之品。
(4)注意情志护理,经常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况,指导病人调理情志,使气血阴阳重趋平衡,促使心身康复。
(5)每4h测呼吸、脉率、血压1次,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6)胸痛突发痛甚者,立即就地休息,服用冠心苏合香或硝酸甘油。
胸痹疼痛不已并见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冷汗时出、脉微欲绝者,立即吸氧。
避免搬动,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3.健康教育内容
(1)生活起居与四时相应,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寒保暖,防寒邪侵袭。
(2)调理情志,心气和平,乐观豁达,正确对待人和事,避免七情偏激如大喜、暴怒。
(3)合理搭配饮食,少食多餐,限制膏梁厚味之品,禁止吸烟,少量饮酒,同时,根据病人的不同证型,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食养,如阴寒凝滞的病人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常服核桃仁以温阳补肾。
气阴两虚的病人饮食宜温,不过咸,忌生冷油腻,常食黄芪粥、莲子粥,以益气健脾等。
(4)劳逸结合,适量运动,避免劳累,胸痛发作时,要卧床休息。
三、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肺部疾病,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甚者,张口抬肩、喉间哮鸣、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致虚脱。
喉间有声者谓之哮,气促而无声者称之喘,临床常兼见。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可属本病范畴。
1.辨证
(1)风寒袭肺:
呼吸迫促,胸部满闷,痰少而白,口不渴或兼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
(2)痰热壅肺:
喘促气涌,胸胁胀满,咯痰色黄、黏浊稠厚,或兼有发热、汗出、口渴喜冷、便干、尿黄赤等热象,苔黄或腻,脉数或滑。
(3)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窒闷,咳嗽痰多,痰白黏稠,咯吐不爽,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腻,脉滑。
(4)肺脾气虚:
喘促气短,声低懒言,自汗畏风,极易感冒;痰吐稀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或腻,脉细弱。
(5)肺肾气虚:
久病肺虚及肾,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苔白、舌胖,脉沉细。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禁止吸烟,以及室内放有刺激气味的花卉、药物等。
(3)根据不同病证指导病人进食药膳。
饮食以温性为宜,避免过饱,营养合理,忌生冷、油腻、海腥、辛辣、烟酒等,易诱发哮喘的食物。
(4)哮喘发作时置病人于半坐卧位或端坐位;呼吸困难、发绀时,给予吸氧。
(5)病程长或反复发作者,做好情志护理。
(6)注意观察病情,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
(7)注意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内衣裤。
3.健康教育内容
(1)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勤打扫,室内勿放有刺激性气味的花卉等,勿使用有化学气味的装饰材料,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2)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可以初秋开始用冷水洗脸,逐渐进行耐寒锻炼。
(3)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寒风侵袭。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5)节制房事,不要过度疲劳。
(6)指导病人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同病证的病人可选用药膳辅助治疗。
1)痰热壅肺:
咯痰不爽者,常服梨、橘、蜂蜜、荸荠,咳嗽痰中带血者可食鲜藕汁。
2)痰浊阻肺:
宜清淡饮食,忌肥甘厚味,可常食橘汁或用薏苡仁、扁豆、山药煮粥食用。
3)肺脾气虚:
沙参、银耳、百合、山药、薏苡仁做粥食用。
4)肺肾气虚:
核桃仁、白果、莲子、黑木耳、山药、扁豆等煮粥食用,并适当食用动物类食品及滋补品。
四、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均属此病范畴。
1.辨证
(1)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受寒则痛增,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停滞: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
胃脘胀闷,改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因情志因素而疼痛,苔多薄白,脉沉弦。
(4)胃肝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促,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弱或数。
(5)淤血停滞: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或见呕血、便血、舌质紫黯、脉涩。
(6)胃脾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食少,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7)胃阴亏虚: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温度适宜,气候寒冷时或虚寒证病人,尤须注意保暖。
(3)胃痛剧烈,或伴发热、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病人可适当活动。
(4)生活应有规律,调理情志,力戒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及充足的睡眠。
(5)胃脘剧痛或呕吐者,应禁食。
疼痛减轻后,食物以软、烂、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
饮食应定时定量,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宜忌酒禁烟。
(6)密切观察病情,胃脘痛如突然加剧、呕血、黑便、全腹胀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7)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3.健康教育内容
(1)向病人讲解胃脘痛的中医证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居室要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外邪入侵。
(3)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
(4)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参加一些健身活动。
(5)养成定时进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勿过冷过热,注意饮食卫生。
指导不同证型病人调理饮食并施以药膳。
1)饮食停滞者,可进山楂、酵母片等助消化之品。
2)肝气犯胃者,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3)肝胃郁热者,可服绿豆汤、荷叶粥,不宜饮过甜饮料,忌烟酒及辛辣烤熏之品。
4)胃阴不足者,可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莲藕、忌韭菜、蒜、辣椒刺激之品,还可食用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五、泄泻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便如水样,称泄泻。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一般临床上统称“泄泻”。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等均属本证范畴。
1.辨证
(1)寒湿泄泻:
粪便清稀,甚者如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苔薄白,脉缓。
(2)湿热泄泻:
腹痛即泻,泻下急促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3)伤食泄泻: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粪便臭秽如败卵或伴有未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4)气滞泄泻:
腹痛泄泻,常发于情志不畅之时,平素气急易怒,胸胁胀满,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5)脾虚泄泻:
大便溏泻,进食油腻则便次增加,水谷不化,食少腹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6)肾虚泄泻:
五更泄泻,腹痛肠鸣,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或胖、有齿印,脉沉细。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环境应安静、清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嘱病人注意休息;病情危重者,应卧床休息。
(4)给予清淡、易消化、无渣、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泄泻的次数。
有发热者,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
如突然腹痛加剧、拒按、汗多肢冷、脉微欲绝,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6)情志调护,如耐心向病人讲解情志变化与病证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或避免病证的剧变。
(7)皮肤的护理,如床褥要清洁、平整、保持臀部干燥,每日用清水清洗擦干;长期卧床病人,2—4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8)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
(9)根据临床需要,及时送检大便标本。
3.健康教育内容
(1)向病人讲解感受外邪、饮食过量、脾胃虚弱、情志不遂,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2)平时居室温暖向阳,通风良好,随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腹部勿受凉寒。
(3)日常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烟酒、辛辣或其他有刺激性的食物是本病复发的重要诱因之,应尽可能戒除。
(4)根据不同病证选用适宜的药膳:
1)寒湿泄泻者可饮用生姜红糖水散寒。
2)湿热泄泻者可多饮糖盐水、橘子水。
3)伤食泄泻者给予山楂、鸡内金各5g,水调服。
4)气滞泄泻者可食用佛手柑粥、莱菔子粥。
5)脾虚泄泻者平时常吃黄芪粥,或以山药、扁豆、大枣、薏苡仁煮粥。
6)肾虚泄泻者可选用莲子粥、芡实粥。
(5)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维护正气。
六、淋症
淋症,是指小便频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均属本病范畴。
1.辨证
(1)热淋:
小便短数艰涩,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腰痛、便秘等症,苔腻黄,脉滑数或濡数。
(2)石淋:
腰腹绞痛,少腹拘急,小便艰涩疼痛,尿中时挟沙石,或排尿时突然中断,或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数或弦。
(3)气淋:
小便涩滞淋漓,少腹坠胀或胀痛,尿有余沥或体倦乏力,面白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沉弦。
(4)血淋:
小便热涩刺痛或涩痛不著,尿色深红或淡红或挟血块,少腹拘急或腰膝酸软,消瘦乏力,舌红、苔黄,脉细数或滑数。
(5)膏淋:
小便浑浊,放置后沉淀如絮状,甚者如脂膏或有凝块,尿道灼痛,消瘦乏力,舌质淡或红、苔黄,脉濡数或沉细。
(6)劳淋:
小便淋漓,时作时止,遇劳则发,食少乏力,腰酸膝软,舌质淡,脉沉细。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应限制病人活动,避免劳累过度,必要时卧床休息,淋证未愈,告之病人应禁行房事。
(3)观察并记录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或排尿时伴发症状。
病情突变,及时报告医生。
(4)饮食调节,如多饮水,给予清淡饮食,禁忌辛辣、厚味、烟酒、咖啡、浓茶等生热、助湿及刺激性食品。
(5)保持外阴及会阴部清洁卫生。
(6)根据临床需要,及时留取尿标本送检。
(7)调理情志,如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及需要,进行疾病相关知识与健康教育,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健康教育内容
(1)饮食结构要合理,适当多饮水。
1)热淋: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多饮水。
可用竹叶10g、茶叶5g,沸水冲泡代茶饮。
2)石淋:
大量饮水,用金钱草30g煎水代茶饮。
3)气淋:
菊花、桑叶,沸水冲泡代茶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实证宜多吃柑橘、佛手、萝卜、荔枝,虚证常吃核桃、大枣、冬瓜、桂圆以及薏苡仁粥、山药粥。
4)血淋:
实证,可用蚕豆花10g煎汤内服凉血止血;虚证,宜服莲子百合汤;血多者,宜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
5)膏淋:
实证,可用通草、滑石、灯心煎水饮以清热利尿;虚证,食用莲子粥、山药粥、薏苡仁粥。
6)劳淋:
可进食山药、核桃、莲子、百合、鲫鱼、鸡肉等。
(2)调和喜怒,避免七情过极。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个人卫生。
(4)节制房事,防止因伤肾气而发淋证。
七、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表现之一。
头痛依性质分为胀痛、跳痛、灼痛、掣痛、重痛、隐痛、空痛等。
依部位分为头后部、前额及眉棱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巅顶部位。
1.辨证
(1)外感头痛:
1)风寒外感头痛发作时,痛连项背,畏风畏寒,肢节酸痛,风吹加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风热上扰时,头胀且痛,甚则头痛如裂,恶热怕风,面红目赤,口渴饮冷,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风湿上犯时,头痛如裹,肢困体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垢,苔白腻,脉濡。
(2)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时,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面红、目赤、口苦、肋痛等症。
苔薄黄,脉弦。
2)肾虚时,头痛且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头晕耳鸣,遗精带下,舌质红,脉沉细无力。
3)气血亏虚时,头痛头晕,遇劳加剧,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失眠心悸,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4)痰浊上逆时,头痛如裹,昏沉重胀,胸脘满胀,呕恶痰涎或伴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5)淤血阻络时,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天阴或入夜尤甚;或有颅脑外伤病史。
舌质紫黯,脉象细涩。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及周围环境要安静,光线宜柔和,空气清新并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如风寒头痛者,恶风畏寒,可戴头巾或帽子。
(3)供给饮食要合理,以清淡可口、富于营养为原则,忌烟酒。
因剧痛不能进食者,在缓解时应鼓励病人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头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可配合针刺治疗或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5)情志的调护。
忧虑、抑郁、失望不但是顽固性头痛的原因,并且是加重或不愈的因素,所以必须体贴病人,经常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解释病人不能理解的问题,指导病人调理情志。
心烦不宁时,可同病人一起到户外散步或闲谈等,以散心中烦闷。
(6)注意头痛的部位、特点、程度、发作及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健康教育内容·
(1)生活起居与四季时候相适应;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要适宜,避寒保暖,防寒邪侵袭。
(2)饮食调护。
外感头痛及痰浊头痛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气血亏虚和肾虚头痛者,饮食宜富营养,多进血肉有情之品,少食咸;肝阳上亢者,忌辛辣、动火之晶,禁烟酒。
(3)根据不同病证,指导病人采用不同的休息和活动方式。
头痛发作兼眩晕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跌倒引起外伤;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者,可帮助病人按摩或针刺印堂、合谷、太阳等穴。
避免过度紧张、劳累,适度用脑,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避免或减少头痛的发生。
(4)注意心理调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如气愤、紧张、过度兴奋、激动等,尤其是肝阳上亢者,更应保持情绪舒畅。
可常用贯众10~15g,泡水代茶饮;或野菊花10~15g、桑叶10g混合,泡茶饮。
(5)防止外伤时脑络被阻,不通则痛,因此,防止外伤以及外伤后采取恰当方法及时治疗,减少血阻脑络的机会,是预防头痛的积极措施。
八、黄疸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其中,以眼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1.辨证
(1)阳黄: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食少腹胀,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闭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湿重于热时,身热不著,头重体困,胸脘痞满,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2)阴黄:
身目黄染,其色晦暗,甚如烟熏,脘闷腹胀,饮食减少,大便不实,神疲乏力,畏冷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象濡缓或沉迟。
(3)急黄:
发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高热烦渴,腹胀胁痛,小便深黄,甚者烦躁不宁,神昏谵语,鼻、肌出血,吐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象弦数或细数。
2.护理常规
(1)执行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流畅,干净整洁,注意免受寒凉。
病人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3)若确诊为具有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如分室收住,接触病人要穿隔离衣,戴帽及口罩,接触后要洗手及消毒;病人的用具、排泄物及污染的地面,须消毒处理;出院时,其用品亦须消毒后再带回家中。
(4)忌食油腻、饮酒,给予清淡、可口、富于营养、高维生素饮食。
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高蛋白食物。
神昏征兆者,须限制蛋白的摄人。
出血倾向可给予维生素K。
(5)密切观察病情,首先要分辨是阳黄还是阴黄,并记录全身黄疸及小便的颜色变化,以判断病情演变;其次是观察精神、神志变化,能及早识别昏迷征兆。
同时,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发热、腹胀腹水及皮肤瘙痒等。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6)情志护理,如使病人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科 护理 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