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10953728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8.28KB
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靖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实现经济总量跨越、产业布局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攻坚时期。
明确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高我县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持续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依据县委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的审定意见,编制本《纲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动、产业富民、文化引领”五大战略,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大重点,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交通枢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提前2-3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靖边大地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一)取得的成就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0.39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递增19%以上,是全省第一个GDP过200亿元的县。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4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递增2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40亿元,是“十五”期间2倍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财政总收入达到56.2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1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分别递增40%和31%。
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递增2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32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递增27%。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9元,是2005年的4.1倍,年均递增33%。
县域经济实力位居陕西前列、西部十强、全国百强,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示意图
2、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强油、壮气、攻煤、兴园”的思路,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油气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生产原油338.4万吨,其中地方生产原油达88.7万吨;加工原油261万吨;天然气产量达26.6亿立方米。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与延长集团启动靖边能化园区建设,2008年园区正式开工,一期五套装置项目进展顺利,其规模全国最大、水平最高,并荣获联合国“清洁煤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该园区的建设,完善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六园”的区域布局,创造了园区建设的“靖边速度”、“靖边模式”,实现了资源开发由粗放向集约、项目建设由分散向集聚、开发主体由小型向集团、推进方式由单向向集群的转变,改变了我县单一且简单依靠资源开采和资源外输发展经济的局面。
煤炭勘探开发工作开始启动,详查、精查有序推进。
新能源开发利用起步良好,山东鲁能、中国国电、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中国大唐等电力公司与我县达成投资建设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意向和合同,其中陕西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山东鲁能4.8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建成发电,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已开工建设,陕西光伏一期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即将建成。
地方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实现“零”的突破,西蓝公司50万立方米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产。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了“统万牌”马铃薯、“万丰泉牌”辣椒等品牌;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顺利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初具雏形,已有22家企业入驻。
2010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41亿元,是2005年的5倍,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提高到17%。
3、农业产业化发展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强劲转变。
“十一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五基”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和玉米、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形成了15.3万亩蔬菜、168万只羊子、50.6万亩马铃薯、45万亩玉米、16.6万亩小杂粮的特色产业生产规模。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6.37万吨,创历史新高。
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种植连创12项全国高产纪录,我县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共解决了12.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80多个无电自然村通电问题。
新修通村油路617公里,行政村通油路个数达18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5%,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建成全省交通发展示范县。
积极实施板块扶贫开发战略,开发涧地12.84万亩,彻底改变了12.5万人靠天吃饭的局面。
全县人民对农业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现代农业成为靖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4、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城镇化“龙腾”战略,努力建设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
先后投资近16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迎宾大道、长庆路、南环路等19条城市道路,城区面积由22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10万人左右增加到2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县城承载能力、辐射能力、聚集能力显著增强。
全力推进“双创”工作,完成了芦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双创”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城市绿化率达到31.5%,县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明显受益,对外影响明显提升。
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一座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正在塞北崛起。
5、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造林35.2万亩,完成“三个一百”工程暨全民义务植树450万株,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45.2%。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4平方公里。
加快实施“气化靖边”工程,天然气用户达2万余户,城区气化率达40%。
全面实行禁烧烟煤,县城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年左右。
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56吨标煤/万元,顺利完成“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20%和主要污染物消减10%的目标。
6、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和谐度显著提高。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完成了“双高普九”任务,顺利实现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
不断加大旅游文化投入,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新农合参合农民达25万人,参合率达93%。
人口和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5‰以内,顺利实现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目标。
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重点解决群众的吃水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行路难等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深入推进“平安靖边”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两率一度”在全省全市的位次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民主法治、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信访、统战、安全等工作成效明显,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较好的阶段,全县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二五”持续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油气产业,增长不稳定。
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油气产业,而这些产业容易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增长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特点,波动幅度大。
2006年-2008年,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达到254.03亿元,但因金融危机巨大冲击,2009年下降为203.29亿元,2010年仅回升到240.39亿元。
2、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
第一,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地方工业比例过小,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中省企业超强、超大,一枝独秀,属地中小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反差过大,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强。
目前,全县尚未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经济实体,民营企业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低、产值少,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经济的贡献不足20%。
而且,民营经济发展受资金、技术限制很大,发展空间有限,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直接影响着县域产业的整体升级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已形成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格局,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
主导产业集中于采掘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与地方经济关联度不大,呈现点状结构,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聚。
第三,经济总量与地方收入不合理。
经济总量很大,但地方收入很小。
“十一五”期间,我县地方收入占GDP的比重在5%左右,距全国平均水平15%相差较大。
3、城镇化水平低,缺少农转非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率虽有很大提升,但整体进程不快。
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国有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小、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低层次发展,难以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
此外,劳动力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4、资源环境压力大,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不足、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现状,决定了承载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能力有限。
就水资源而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00立方米,低于国际社会1700立方米的缺水标准,土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部风沙滩涧地区,南部地区匮乏且埋藏深,不易开采。
从长远来看,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的增加,用水矛盾将日益突出和加剧。
另外,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基础管理薄弱,土地一级市场混乱,土地净收益流失严重,随着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保障经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5、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大。
我县地方可支配财力较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随着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项目建设、发展环境面临着各种新挑战,执政方式、执政手段、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受到严峻考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日益增大。
6、人才资源总量匮乏,创新能力弱。
劳动者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
专业性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企业家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创新意识差,开拓能力弱。
干部观念滞后,思想保守,对形势判断敏感度不够,捕捉信息意识不强,抢抓机遇能力不足,思想作风与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十二五”环境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出现新的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特征明显加快,靖边的发展也将充满新的机遇与挑战。
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国家的整体发展、陕西省和榆林市的区域发展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为我县经济继续保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全球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将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这为我县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度转化、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呼、包、鄂、榆区域的协调发展规划正在拟议之中,《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战略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已获国家正式批复,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在西部12个省区正式推行,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同时靖边煤电基地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些都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从自身发展看,资源富集,具有资源组合的综合优势;交通便利,具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区位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人心思进,社会稳定,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看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
我县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有限,难以承载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对于我县以资源开发、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来带动经济发展,面临着突破环境容量瓶颈约束的挑战;国际能源市场波诡云谲、不确定因素增多,产业发展来自于外部的影响增大,面临着应对市场变化多端的挑战;中省企业占据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地位,地方经济利益受到挤压,企地和谐发展面临着化解各类矛盾的挑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依然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我县油气资源开发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难以支撑未来持续跨越发展,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期,在周边县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面临着区域竞争的挑战。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奋发有为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管理和构建和谐靖边的任务十分艰巨。
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优势,就一定能谱写新篇章,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三、“十二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阶段判断
——税收来源的“调整期”。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传统税源的增量将会逐渐减少,而新的税源产业尚未发展成型,存在着税源产业发展断层,迫切需要培植财源。
——资源型产业向综合配套产业发展的“转型期”。
资源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配套产业发展非常滞后,迫切需要由点状离散的资源型产业向以油气资源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配套制造及服务业集聚转型。
——新型县域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期”。
转变中省企业与属地中小企业畸重畸轻的格局,改变资源型产业与地方工业相互脱节的现状,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运行。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攻坚期”。
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虽有一定基础,要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就必须从整体推进城乡统筹,尤其是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南北不同地域间的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强烈,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体制管理等方面,城乡统筹进入到深层次的攻坚阶段。
——环境建设的“突破期”。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愈益突出。
同时,作为京津地区防风治沙重点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需要下大力气改善资源环境状况,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突破环境建设的瓶颈制约。
(二)发展定位:
“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
——国家级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一极,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继续加大油气煤盐等资源就地转化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能源、煤化工技术创新和资源型城市体制创新方面有新突破。
——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建成“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
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靖边对区域发展的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打造成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
——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建设商贸物流园区,带动区域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形成辐射陕、甘、宁、蒙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区域交通枢纽。
利用青银和包茂两条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等在靖边交汇这一优势,加上正在规划建设的鄂尔多斯至靖边铁路和高速公路,力争将靖边打造成区域交通枢纽。
(三)发展主题
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跨越•调整•转型”是“十二五”乃至其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要把转型和调整融入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本身的转型和调整。
从速度型跨越式发展向结构型、制度型、质量型跨越式发展转变;从资源投入驱动型跨越式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跨越式发展转变;加快发展转型,主动提前调整,实现跨越发展。
(四)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靖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调整•转型”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战略”,加快“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建设,实现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大转变”。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素质、扩大开放,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文明、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靖边。
(五)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工程和财政收入倍增计划,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左右,经济总量翻一番半以上,超过60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20%,五年累计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可支配财力均实现3倍以上增长,年均分别递增25%和27%,分别达到175亿元和40亿元;继续推进城镇带动战略,搭建城市未来发展框架,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发展方式实现大转型。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新型工业渐成体系、现代服务业显著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发展方式实现成功转型;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0%,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0%,新型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0%;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提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分别达34000元和13000元以上,达到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逐步缩小贫困人口数量,力争将全县3万多贫困人口减少至万人以下;社会充分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全县总人口达37万人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
“十二五”末,提高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和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力争实现“普十二”和全民免费医疗目标,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达到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
民主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水利、电力、交通、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5年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0平方公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降低15%左右,COD和SO2排放量继续减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区域协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5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200亿元。
到2020年,全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再上一个大台阶,冲刺全国百强县前20强,全面实现建设高标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目标分解 指标选择 单位 “十一五”末 “十二五”规划目标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0.39 600 18
财政收入 财政总收入 亿元 56.2 175 25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01 40 27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 % 60 65
投资水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40] [1000] 20
消费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8.38 60 16
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2.5 20
区域结构 城乡居民收入比 2.78:
1 2.6:
1
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17 30
自主创新能力 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 % 2.2 2.5
社会民生 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1132 34000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7599 13000 11
劳动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 4
增加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1.31] [1.8]
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27.58] [28]
社会保障 城乡基本养老参保率★ % 95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人口 总人口★ 万人 32.5 3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85 6
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1.6 96
职业教育培训人数 万人 [0.8] [1]
卫生 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张 43 46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 4.3 4.9
人民生活 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 34 35
资源环境 节能减排 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 3326
COD排放量★ 吨 80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20] [15]
万元生产总值碳排放量降低★ %
资源综合利用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0 80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9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1.3 83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9 0.75
生态环境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m2 7.4 10
城镇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 100 100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
公里 [994] [960]
林草覆盖率★ % 45.2 50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9.7734 9.7734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五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亿元 [99.65] [200]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5 10%
注:
1、带[ ]为五年累计数;2、标★为约束性指标。
(六)发展原则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继续推进跨越式发展,拓展跨越式发展内涵,提升跨越式发展质量,追赶先进,提升位次。
——调整结构转型发展。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间联系,形成合理县域产业体系。
变资源输出异地加工为本地加工制造,将低碳制造技术与高碳生态建设相结合,强化园区建设,着力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靖边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