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docx
- 文档编号:10951044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62.50KB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word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
叔父其死狱中矣!
其得疾而殒耶?
抑感愤引决耶?
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
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
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
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
侄闻之,痛心疾首。
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
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
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①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②之期,竟不可闻。
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
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
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
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
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
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
何期复贻祸叔父耶!
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
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
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
二叔早亡无嗣。
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
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
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
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
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
其果无知耶?
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
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
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
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
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
【注释】①橐鱣(tuózhān):
指衣食。
②易箦(zé):
指病危将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是门衰祚薄 祚:
愧怍。
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 业:
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 雁行:
兄弟。
D.而侄且重遘家难 遘:
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之不应 不知东方之既白
C.侄与嘉言皆在军次 鸟兽不可与同群
D.其果无知耶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煌言“倡义辞家”坚持抗清斗争,“屡蹶屡奋”,清廷“招之”又“购之”,然而无论怎样都无法动摇他报国的忠义之心。
B.张煌言“义不返顾”的斗争,“连下名城数十”之后,清廷对他“恨”“畏”“忌”,却又无奈,便将其四叔、妻儿等拘捕。
C.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江山易主而自己“未能报国”的“愤”,以及“因侄抗节”使亲人遭受“株连波累”的“亡家”之“痛”。
D.本文情感真挚,“肝肠寸裂”“泣血”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四叔因己而逝的痛心;“呜呼哀哉”的反复使用,令人唏嘘不已。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 古 何 代 无 废 兴 其 间 必 有 忠 臣 义 士 仗 节 抗 旌 思 扶 王 室因以 倾 家 者 往 往 有 之 若 尊 行 受 祸 亦 不 少 概 见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
未几而讣音果闻矣。
②何期复贻祸叔父耶!
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
【答案】
(1)A
(2)D
(3)B
(4)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①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②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
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解析】【分析】
(1)A项,祚:
福分;嗣是门衰祚薄,译为:
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故选A。
(2)A项,介词,在/介词,到。
B项,代词,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和/介词,跟。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
故选D。
(3)B项,“妻儿”被“拘捕”是在“连下名城数十”之前。
故选B。
(4)这段话的大意是:
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
画线句子中,“无”和“有”很明显做句子的谓语,“废兴”“忠臣义士”分别做它们的宾语,意思是“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故从宾语之后断开;“仗节”“抗旌”两个并列的短语构成一个句子,“仗节抗旌”的意思是手执符节举起旗帜;“王室”是名词短语,做“思扶”的宾语;“者”往往表示停顿,“若”“亦”常常放在句首;并且,从结构对称的角度看,“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与“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内容相关,结构相近,故从中间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所给句子断句如下:
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5)第一句得分点:
计,想,考虑;龙钟,形容老态;其,怎么;未几,没多久。
译为:
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第二句得分点:
期,想到,料到;贻,遗留。
译为:
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
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B
⑷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
⑸①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②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
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⑵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⑸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
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哎!
我的叔父死在监狱中了!
他是生病而死的吗,还是由于愤慨而自杀的呢?
我自从遭逢国难,倡导大义辞别家乡,到现在有十七年了。
父亲离开我时(去世),因道路阻隔,奔丧无所,到现在我还感到特别遗憾。
我们家族门庭衰微,福祚浅薄,还幸亏有叔父在支撑。
每年到伏日和腊日时,祖宗都能享受祭品,不绝如线,现在也要终止了。
仲春时我率师北还,才知道叔父在正月下旬,被虏去囚禁,已经送到省狱了。
我听说这个消息后,痛心疾首。
想到叔父年老体衰,老态龙钟,怎么能承受得长久呢!
不久,果然听到了叔父去世的消息。
我的弟弟昌言,清虏的罗网四处张开,然而他却侥幸得以脱身。
隐藏形迹,带领母亲躲到草野之中,我既不能衣食相救,也不能含敛躬亲,因此叔父病危将死之时,竟然没有听说。
而叔父去世的消息我也是从朋友书信中得知的。
等到六月三日弟弟前来,得知叔父在四月十三日死去,才为他设置灵位放声痛哭。
叔父年已过了八十,因我坚守节操,连累在狱中病死。
叔父是因我而死,我怎能不痛心呢!
自古以来人们教育子弟,用忠义的故事感动他们,他们又怎能料想忠义之事有时可做而有时又不可做呀!
自古以来哪个朝代没有亡和兴,兴亡之中必然会有忠臣义士出现,他们手执符节举起旗帜,想扶起将倒的王室,因为这而倾家荡产的,到处都有,因为高尚的品行遭受祸患的大概也不少见。
现在叛逆的清虏放弃天道,违背人伦,株连他人,致使叔父死于狱中,我怎能无心,怎能不肝肠寸裂呢?
我自宣扬大义以来,屡次失败屡次振奋,几乎到在啮雪吞毡、卧薪尝胆的地步,敌虏招我投降我没有答应,悬赏捉拿我也没有成功,开始气急败坏逮捕了我的妻儿。
因此我的妻子和孩子,被困在监狱已经十多年了,然而我还是义不返顾。
我把自己归为刘琨、卞壶一类明大义之人了。
哪里想到又会加祸于叔父了啊!
此前叔父能够幸免于难,是清虏看我还不很重要。
等到已亥年我打到长江,连续攻下数十座名城,清虏于是恨我害怕且顾忌我,于是开始不遗余力地诛杀我。
即使我的姐姐和姐夫以及两三个朋友,也没能幸免,更何况我的叔父呢?
哎,悲痛啊!
叔父兄弟有四人,我的父亲排行老大,他只生下我一个人。
二叔早死没有子嗣。
三叔尽享天年,长寿而亡,生下我的堂兄堂弟三人。
最大的叫嘉言,老二叫昌言,最小的叫德言。
叔父没有自己的孩子,昌言于是过继给他做后嗣。
然而当初没有家产,现在叔父已经过世,我与嘉言又都在军队,回家无期,德言还很小,恐怕不能继承家业,则祖宗一下子不能得到祭祀,这样我还没能报国,却已亡家了。
哎,悲痛啊!
最近朝廷蒙尘,而我又遭遇家难,天道真的果真有知吗?
还是果真无知呢?
难道春秋大义,只是一句虚妄的言语吗?
我不能为复仇楚国的伍子胥,必须做奔向鬲国的夏臣伯靡了。
只是既无秦庭可哭,又没有鬲国可以逃奔,恐怕最终只能做刺客豫让罢了。
哎,何时才能把叔父的棺木送回家中,抚摸着他的棺木恐怕已经没有什么希望,只有泣血罢了。
哎,痛心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吉孰大焉!
”群臣莫敢言。
尚书任城王澄曰:
“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帝厉声曰:
“卜辞云:
‘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
”澄曰:
“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
”帝作色曰: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澄曰:
“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帝久之乃解,曰: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
“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
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想识朕意。
”因屏人谓澄曰:
“今日之举,诚为不易。
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澄曰:
“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帝曰:
“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帝曰:
“任城,吾之子房也!
”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
丙子,诏诸军前发。
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
群臣稽颡③于马前。
帝曰:
“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
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帝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
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群臣皆呼万岁。
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注释】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
②虎变:
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
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资治通鉴》138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
占卜
B.弊卒一万 弊:
疲惫
C.夫亦何伤 伤:
伤害
D.逆谓之曰 逆:
迎接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魏主以平城地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顺乎天而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
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
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
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②澄曰:
“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
③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答案】
(1)C
(2)C
(3)D
(4)B
(5)A
(6)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
【解析】【分析】
(1)C项,伤:
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
故选C。
(2)A项,连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结果;C项,都是介词,趁着;D项,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到。
故选C。
(3)A项,“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B项,“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C项,“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
故选D。
(4)首先,把握这段话的大意: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根据古人说话习惯,“朕”“王公”这些表示特定称谓的,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从其前或其后断开;疑问词“何以”、表示假设的连词“苟”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断开;另外,根据结构对称的原则,“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应从中间断开;依据语意和以上分析,断句如下: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故选B。
(5)A项,“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
故选A。
(6)第一句得分点:
竞言,争着发言;沮,通“阻”,阻挠;怖,使……恐怖,吓唬。
第二句得分点:
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判断句式。
第三句得分点:
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及,做到;断,做决断。
故答案为:
⑴C;⑵C;⑶D;⑷B;⑸A;
⑹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
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
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
”群臣不敢说话。
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
“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
”皇帝厉声说:
“卜辞说:
‘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
’怎么不吉利啦?
”拓跋澄答道:
“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
”孝文帝怒道:
“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
”拓跋澄说:
“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
”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
“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
”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
“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
”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
“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
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
”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孝文帝说:
“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
”拓跋澄回答说: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孝文帝说: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
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
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
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
皇帝说:
“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
”尚书李冲等人说:
“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
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
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
”孝文帝大怒说:
“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
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
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
“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
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
”群臣高呼万岁。
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经典 题目 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