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0947028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78KB
寓言教学反思.docx
《寓言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言教学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教学反思1
1、课前,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如果有条件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2、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3、在熟读课文之后,可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梳理提出的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寓言教学反思2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
我问学生:
“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
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
于是我又问:
“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
”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
他们还归纳为:
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
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
寓言教学反思3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他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
我挺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美,一语双关,既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其蕴涵的人生哲理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多元解读文本、辩证分析问题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于是,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真正寓意,学会正确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确定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我将学习目标分解为两个学习任务: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我们即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为此,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惊醒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
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它总是能将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是值得骄傲的!
主人家不都需要这样的好水罐吗?
但是这只好水罐如果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可取了。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破水罐,让学生在辩证的思想中揭示了课文的寓意,“收获了一路花香”。
这种说话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读得形式不够多: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紧张,导致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较多,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展示较少。
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把握好读书的时间,缺乏一定的读的训练,特别是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孩子们朗读的不够到位,学生的情感没有在读中深化。
二、牵着学生走:
课上完了,课上呈现孩子氛围较好,但总感觉牵着孩子走的痕迹严重。
也是这节课的最大缺陷,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课堂上没有生成,所以也没有火花。
我感到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运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放手让孩子学感兴趣的人物,让学生多思考、多读书是我下次磨课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寓言教学反思4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能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执教实是荣幸之至,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钟玲玲名师工作室,非常感谢此次磨课的刘海燕老师、夏叶芬老师和陈珊静老师,她们总是无私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我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纠正……
本次执教过程总体较顺利,基本完成预期教学任务。
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还欠火候
整堂课中的朗读指导平平,尤其在读那个人喘气地说时的句子,课上先由学生读出筋疲力尽的感觉,接着老师示范,加上喘气的动作,再请学生读时,这位学生仍未读到位,应继续引导:
一起做做喘气的动作,带着这个动作往下读,学生练到位,最后指名读,这样效果会更好,而不是为了赶时间而不顾学情。
二.学法引导欠落实到位
本课中有三处需要落实的学法引导。
第一处,在学生找到“揠苗”意思的语句后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指出借助文中的语句理解课题这一学法。
第二处,通过比较有无“好像”,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奇妙,加一个词语,句子意思发生了改变。
第三处,引导学生借助黑板上重要的词语大概地讲讲故事的内容后,未指出回家可讲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可能导致寓言这种故事类的题材把握不到位。
因为中高段都有复述故事的要求,可在此做铺垫。
三.课堂把控能力不够
课前,由于向学生强调过上公开课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放不开,稍微胆小一些的都怕说错,担心会给客人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再者,执教时,由于自己也非常紧张,没能照顾学生的情绪,过于注重自己的`预设。
什么时候学会了享受课堂,什么时候就离优秀教师不远了。
虽然本次执教已告一段落,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把握学段目标,践行品质课堂之路永远不会停歇。
寓言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中,同学们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
又在同桌的互读中认识了生字,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积累了词语,“赞不绝口、奇怪、惊呼、张牙舞爪、腾空而去,”并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词语,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整堂课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亮点,那是孩子们在理解“赞不绝口”这个词语时采用了表演的方式,不用多说一句话,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很快理解了赞不绝口的意思。
我领悟到表演活动是孩子们的天赋,即能增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理解词语的效果。
再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在进行对比时这样问道:
假如你是有眼睛的龙,你想什么?
说什么?
有个孩子这样说:
“啊!
我看到了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看到了房屋,我还看到了高山,我看到了大海,我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孩子们即掌握了字词,又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寓言教学反思6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教学反思7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
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
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
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__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__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__的重要脉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
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
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
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
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
在讲这节课时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
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
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
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
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
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
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
”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
”“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
”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
“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
”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
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8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
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
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
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
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
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
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
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
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
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
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
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__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
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__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
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
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
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__,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
值得我们思考.
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
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
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
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寓言教学反思9
寓言本来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
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一看就能懂。
所以教学中让学生粉橘色朗读表演,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
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寓意是本课的难点,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在遇到学生单独解决问题比较困难时,小组合作比较有效、上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寓意、
在教学寓言《南辕北辙》时,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对这则寓言有了整体的了解。
寓言教学反思10
寓言故事学生虽然有所接触,但还理解不深。
从读懂寓言内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阅读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
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同时剖析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的本质,最后将它的寓意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对实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比如:
学习了《亡羊补牢》后,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补牢还不晚?
有的说“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亡羊补牢还不晚。
”还有的说“当我们现在学习成绩不太好时,我们亡羊补牢,努力学习现在还来得及。
”也有的说“当我们得了一些小病时,我们要赶紧引起重视,免得小病引起大病。
”看来学生对寓意已经理解透彻并能运用了。
寓言是用一个浅显的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这个深刻的道理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寓言教学反思11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一、导入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
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
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以读感知,以演促演
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
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
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例如: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在这一小节中我主要想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农夫那时候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想象农夫会怎么看,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为最后的表演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话说。
每一小节都能这样读演结合,以读促演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与小表演的结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所以识字,写字也十分重要。
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
让学生自己来为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处
课堂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少,总感觉到只有那么几句可可以表扬的话,还有在读的层次设计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寓言教学反思12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言教学反思13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学前,我努力思考应该怎么样教授,才能让孩子在短暂的课堂上明白这两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于是,边看书,边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课本想:
这两个人的表现有趣极了,第一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没有长高,好着急,于是自己认为想了一个“好”办法,“好”辛苦地将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认为的“好”结果却让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
这个人好愚蠢。
哈哈,自己就用这几个好字,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作为板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学习好轻松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划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的自然段,一共有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填空的形式:
“宋国有的农夫,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
”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然后自己提示学生,“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说明他心里好——学生立刻会说焦急;我们接着分析课文,让孩子边读书边思考,当我写出“好”办法时,学生有不同意见了,于是我请同学们分析原因,有的同学说这个好办法实际上不好,因为禾苗都死了,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让禾苗长高了,于是我提醒学生注意好的双引号,很快同学就明白了是反语,是这个人自己认为这个办法好,而实际上办法并不好。
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整节课在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度过,我们“好轻松”!
第二篇寓言是《守株待兔》。
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
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
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
“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
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寓言教学反思14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
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
怎么“威胁”的?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
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
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
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
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
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
然后进行总结:
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
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
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
得出结论:
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
继续追问:
怎样他们才不会争?
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
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寓言教学反思15
因为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演课堂剧。
这样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就提起来了。
让学生自身读书、考虑、,自己要扮演的那个人该怎样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比较好。
克服了老师讲同学听、老师归纳同学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同学,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身的经验、知识、考虑、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身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
同学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从而,课堂教学便出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比如,课文里的狼和小羊可以用一个人叙述一下就可以的,天真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硬是把他们演活了,既丰富了课堂,又增添了孩子们的兴趣。
还有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在现了课文内容,寓意自然就懂得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寓言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