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docx
- 文档编号:10939132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6.08KB
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docx
《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
1 中国计算机业的发展状况
1.1 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的高速成长及其结构特点
1)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额从1990年的39.9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约1300亿元,8年市场销售额规模增长30多倍,年增长率90年代以后一般高于40%。
中国计算机市场以硬件为主,到1997年硬件销售额仍占计算机市场的80%,软件、服务业的规模份额分别只有8.7%和11.3%。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硬件为主的结构基本未变,这说明中国计算机的应用水平较低,此外还与中国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较差有关。
表1 中国微型计算机销量及销售额
年份 1986七五 199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销量(万台) 6.9 37 1 10 25 45 72 115
增长率(%) 9.4 18 150 80 60 60
国产机占有率(%) 6.57.0 70 42 39 33 44 50.4
销售额(%) 37.5 68.4 111 169
增长率(%) 69 74.8 52.3
占硬件市场比例(%) 23.6732.58 37 35.96
占计算机市场比例(%) 18.8422.3227.27 27.48
年份 1996 1997
销量(万台) 210 350
增长率(%) 83 66.7
国产机占有率(%) 56 67
销售额(%) 248 415
增长率(%) 47 57.3
占硬件市场比例(%) 34.69 39.9
占计算机市场比例(%) 26.96 31.92
2)中国的硬件市场以计算机主机,特别是微机为主,外部设备比例较高。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中国1997年硬件市场各类产品的份额为:
计算机整机43%,外部设备26%,耗材和零配件17%,应用产品10%,网络产品4%;计算机整机的主体是微机。
1997年微机的销售额达415亿元,占硬件的比例高达39.9%,估计微机约占中国计算机整机市场的份额接近90%。
微机市场的高份额源于90年代以来中国微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如表3所示,整个“七五”期间中国仅销了37万台微机,1991年销1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而到1997年销量达350万台,销售额达415亿元,1992年以来销售额年增长率一般大于60%。
表2 1997年若干外设和零部件业的数据
产品 销售额(亿元) 产量(万台) 出口比例(%)
打印机 54 908 86%
显示器 49 1313 76%
驱动器(软、硬、光) 102 4015 83%
主板 42 800 50%以上[C]
UPS 32 180
终端 11 3184
键盘/鼠标 5 12875 96%
ATM/POS 30 51
MODEM 80
产品 前4名企业及有关情况
打印机 HP、EPSON、佳能、Stnr
显示器 冠捷、长城b、主体为外商
驱动器(软、硬、光) 三星、新进、华强三洋、信华、三菱电机
主板 联想a、伟易达、长城、东莞联讯
UPS 主体为合资企业
终端 实达、湘计算、常国光、
键盘/鼠标 罗技、外资占74%
ATM/POS 外资占70%以上
MODEM 外资企业为主
说明:
a 为中国人控股的或民族品牌企业,余为外商或港澳台资企业。
b 仅按硬驱、光驱计算,光驱计算,软驱出口比例也很高。
C 为估计数。
表3 中国计算机产业销售额集中度 单位:
%
类别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集中度CR[,4] 50.27 38.29 10.64 22.54 22.57
集中度CR[,2] 65.25 52.00 24.06 30.22 30.02
类别 1995 1996 1997
集中度CR[,4] 26.70 22.89 23.54
集中度CR[,2] 35.26 31.85 33.14
说明:
计算方法:
电子百强中最大的4家或8家计算机企业的销售额+全国销售额*100%
中国计算机硬件市场以微机为中心高速增长的特点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一致。
只是中国微机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大概比美国晚5—10年。
此外计算机市场中微机所占比例中国高于美、日约70%。
3)中国计算机市场已和国际市场连通,贸易额急速增加,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目前进出口的主体都是零部件和外部设备。
中国计算机类产品进出口总额1991年仅6.4亿美元,1997年已急增至131.6亿美元,从1993年以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1993年顺差0.8亿美元,1997年顺差已增至43亿美元;目前进出口的主体是外部设备和零部件产品,导致贸易迅速增加及形成目前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国内计算机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由于国内计算机零部件业技术落后许多零部件必须进口。
4)中国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结构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6年中国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各为18%,服务业9%,交通和通信各为8%,教育科研为7%,能源和政府机构为6%,家庭为4%。
但PC机市场中家庭份额更高并呈上升趋势,根据电子部的数据和预测,PC机中家用PC机份额1997年为16.4%,到2000年将上升到30%以上。
1.2 中国计算机业基本形成,民族品牌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中国计算机产业初步形成
产业形成的基本标志是企业成长、开始形成体系,并且达到一定规模。
到1990年中国计算机业原电子系统的企业仅有197家,从业人员不到10万人,系统外企业也不多。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到1995年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咨询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达15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其中制造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人,软件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人,营销、服务业13000家,从业人员12万人。
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规模发展很快。
如表2所示,原电子部系统企业的规模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反映中国计算机业的规模,其销售额1980年为3.7亿元,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约占当时全国工业销售额的万分之七,1990年上升到39.9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二,而到1997年,由于各类计算机企业的迅速成长,计算机业仅硬件销售额就已突破1000亿元,约占全国工业销售额的1.6%。
此外,除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基础产品外,计算机业各子行业都有较发展。
2)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成长
中国计算机产业由所有在中国注册的计算机企业组成的。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密切相关。
由于计算机产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两个主要标志,一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业各领域各具特色,形成相应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计算机产品都是大进大出的大宗贸易产品);外国企业看好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成长潜力;在中国生产可降低成本;中国鼓励外商投资等原因,90年代以来境外计算机业制造商纷纷来华投资。
据JEEC估计,仅1991~1995年外商对中国计算机行业的投资总额已达12~13亿美元。
9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境外金融投资者也开始向中国计算机投资。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一是计算机业的产出以外资企业的产出为主。
根据原电子部的数据,1997年计算机硬件企业中,合资、独资、中外合作企业的产值比例已分别高达34.7%、42.2%、和4.3%,其中包括一些境内投资到境外再返投到境内的企业。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二是国际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1997年中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已相当于国内企业销售额的60~70%(按硬件1000亿元计算为72%)。
出口占销售额的比例,美国1995年为32.6%,日本1997年为55.3%(美、日差别主要源于日本高比例的零部件出口份额);台湾1996年为61.2%。
日益国际化表现之三是民族企业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经营。
这是因为国内计算机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延伸。
同时,整机厂的零部件主要靠进口和国内外资企业供货,也推动了各企业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采购。
3)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开始壮大
该文所说的中国民族企业是指企业终极股权(或出资产权)50%以上为中国机构(如政府或中科院等的事业机构)和中国个人所持有的企业。
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壮大的突出表现是微机市场上民族品牌已占主要份额。
在“七五”(1986—1990年)时期,靠保护政策,以长城机为代表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70%,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计算机市场的扩大、放松进口管制,国产民族品牌机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1998年已降到33%,以后国产民族品牌机份额再度上升,1995年份额超过50%,1997年达到67%。
在软件、计算机外设、零部件行业,民族企业份额还较小,唱主角的是外资企业。
如表2示大数外设和零部件位居前位的企业都为外商及台商企业,尽管财务软件和排版系统软件中国产品牌占有80%以上的份额,但软件市场份额份居前3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Oracle、微软、IBM在中国的子公司。
2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
以市场结构为重点的初步考察
产业组织即企业的市场关系的总和。
本节以市场结构为重点,对中国计算机业的产业组织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2.1 市场结构
1)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产业的产值、销售额或资产中最大的数家企业所占的份额表示,它反映业内主要大企业对产业或市场的综合影响能力。
由于缺乏系统资料,正确计算我国计算机市场或产业的一般集中度相当困难。
我们仅根据销售额对我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作些初步估算。
我们的初步结论是:
1.如表3所示,到1997年,最大4大企业的份额大约为1/4,最大8企业立份额大约为1/3。
2.90年代以来计算机业的销售额集中度经过了一个先降后略升的过程,4企业和8企业集中度1990年分别高达50.2%和65.3%,1992年降到谷底为16.6%和24.1%,以后再度有所上升(1990、1991年的数计算口径较小可能高估集中度值,但根据这两年的数,可以认为集中度下降趋势是存在的)。
这种变化似乎表明业内主要大企业由于技术,经营能力、资金筹措能力较强已加快发展。
3.与美国CR440%强和CR860%(1996年分别为44.7%和57.7%)、日本1997年CR470—80%(估计数)相比,中国计算机业的一般集中度明显较低,即中国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实力仍然有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中国计算机业一般集中度还不高,但位居前面的企业的销售额都增加很快。
1997年最大的4家集团公司及其销售额分别为联想(125亿元,集团销售额,后同)、四通(65.9亿元)、方正(57.8亿元)长城(57.1亿元),而在1992年这4个集团的销售额仅分别为10.4、4.3、4.1和11.3亿元,仅5年4家公司销售客分别增长约12倍、15倍、19倍和5倍。
表4 几种产品的销售集中度(1997年) 单位:
%
PC机 万台 软件 (亿元) 打印机
联想 43.5 Oracle 3.32 Epson 31
BM 24.5 微软 3 Canon 24.9
康柏 22.8 IBM 2.48 HP 21.5
同创 20.1 Sybasc 2.15 Star 18.4
惠普 18.8 方正 2 OK1 9.4
方正 13.5 Infarmix 1.91 实达 9.2
AST 9.5 东大阿尔派 1.5 富士通 7.5
EDC 8 Novell 1.23 NEC 3.9
CR[,4] 1.71 9.78 65.30
CR[,8] 5.94 15.75 85.80
2)不同产品市场的集中度
表4为三种产品的市场销售集中度和位居前8位的企业名单。
数据表明不同市场集中度差距较大,大致地看:
软件市场相当分散,这主要为软件品种多所致,实际上在PC机操作系统、汉字排版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微软、方正、Oracle公司的市场份额很高;PC机市场集中程度中等,1997年CR4仅30%左右,CR8也仅40%强;打印机的集中程度相当高,市场结构是寡占竞争型的,这种情况与打印市场主要被几家跨国供应商控制有关。
表5 中国PC(按品牌)销售集中度 单位:
%
类别 1995 1996 1997
集中度CR4 25.9 26.8 29.3
集中度CRS 34.7 35.6 36.4
集中度CR8 39.2 39.8
在急速发展且产品批量较大的PC市场,90年代中国后期出现集中度上升的趋势,但仍明显低于美日等国。
如表5所示,根据IDC数据计算的PC(按品牌)集中度,CR41995年为25.9%,1997年上升到29.3%,CR6从95年的34.7%升到97年的36.4%,但是,与美国CR444.2%以上(为1997年数)相比,中国PC机市场集中度仍然明显较低,这可能与中国主要PC机企业规模小,中国PC机市场尚处于初步发阶段等有关。
国外IT业大公司都在中国建厂,民族品牌企业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各细分市场上也正在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总的看中国各细分市场的集中度不算太高,在充分开放而中国企业基础又弱的情况下,集中度高可能意味外国厂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3)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
产品差别又称产品差别程度,是指买者因产品不具有完全的代替性而对产品产生的偏好差别。
从总体上看,计算机业是产品差别较大的产业,计算机器件及外设的产品差别主要是技术性的。
微机使用标准元器件进生装配,其产品差别主要表现在总体设计和设计组装的性能质量差别上。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品差别更大。
其次是营销和服务方面差别较明显。
许多人认为,Dell与其它计算机厂商差别在快速服务上。
目前中国国内优秀企业在销售网络、售后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及营销等方面,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已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买方对产品知识程度的差别。
进入障碍是指行业内现有企业相对于企图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潜在竞争者)的优势。
进入障碍对市场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有较大影响,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规模障碍;必要投资规模障碍;产品差别进入障碍;政策法规进入障碍(见表6)
表6 计算机业进入障碍
经济规模 必要投资 产品差别
PC机 小到中等 小到中等 大(主要基于品牌和服务)
外设和主要零部件 大 中等到大 大(主要基于技术、质量)
系统软件 大 中等到大 大
应用软件 小 小到中等 大
政策法规
PC机 小
外设和主要零部件 小
系统软件 小
应用软件 小
2.2 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1)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
计算机产品的产品差别较明显,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很难搞价格卡特尔,中国计算机业和国外一样,厂商非常注意通过价格竞争扩大市场份额。
价格竞争激烈的原因,一与计算机芯片等零部件降价或价格变动较快有关,二是随着市场扩大,需求不断增长,而新的潜在需求者对价格变化更敏感。
非价格的竞争行为首先表现在产品开发领域。
主要PC机厂商都重视及时推出装有新芯片、操作系统的PC机或其它有关产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开发新产品,如PC机场上适应不同的细分市场的要求开发出商用和家用电脑。
此地外各厂商都重视通过广告宣传、各种促销活动进行市场竞争,估计一些主要PC机场上的年广告宣传费已占年销售额的3~5%。
2)投资购并
实力逐渐雄厚的主要计算机厂商都重视通过兼并收购扩张。
仅1998年就发生多起重要的收购兼并事件。
这些事件可分为四大类,①垂直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投资和收购,如联想注资金山软件成为第一大股东,实达控股收购北京朗新进入软件业,同创参股从事跨省互联网联网服务业务的深圳讯业集团,以及浪潮与华光的强强联合。
②旨在水平扩张的收购,如联想投资生产服务器的公司,实达收购广东海达进入广东广场。
③非IT业企业旨在进入IT业投资收购,如海尔与北航合作成立软件公司、宝钢入股东大阿派。
④与股票市场活动有关的收购,如方正收购延中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资本市场的“壳”资源,以利企业扩张。
3)市场绩效:
规模结构水平与技术进步能力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到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绩效反映市场运行的效率。
限于资料,本文仅从规模结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能力三方面对计算机业的市场绩效略评论。
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可用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表示。
按信息产业部的中国计算机产业中微机合理经济规模为50万台的标准,中国计算机业规模结构效率尚低。
因为1997年中国微机市场中排名第一的联想公司销售量也只有43.6万台,1998年才达到近80万台,其它中国厂商产量更小。
美国学者贝恩认为规模结构效率较高的市场中,产品由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提供的比例在70—80%左右或更高。
中国计算机规模结构效率低可能与中国计算机产业尚处于成长期有关。
表7 计算机业的企业类型比例和产值、企业数
1980 1985
计算机 整机 外设 计算机 整机 外设
国有% 89.0 92.2 76.7 80.7 85.5 69.3
集体% 7.3 6.2 11.1 10.1 9.5 11.2
外资% 8.0 4.4 17.0
其它% 3.7 1.6 12.2 1.2 0.9 2.5
大中企业 3.20 52.0 59.0 32.1
产值比例%
产值(亿元) 4.09 0.89 9.80 7.08 2.77
企业数(个) 132 72 60
1995
计算机 整机 外设
国有% 13.4 21.3 7.2
集体% 9.9 16.1 5.1
外资% 72.0 55.3 84.9
其它% 4.7 7.3 2.8
大中企业
产值比例%
产值(亿元) 323.3 142.2 181.2
企业数(个) 604 225 379
说明:
(1)本表计算机史包括整机和外设两个行业,均为独立核算企业数。
(2)1980、1985年的国有指全民所有制企业。
(3)其它,1980、1985数含国有和集体联营,1998年含乡镇企业,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减国有、集体、外资的比例计算。
资源配置效率是同时从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生产效率角度考察资源利用状态,可以用利润率分布的情况反映产业的资源配效率。
我们没有利润指标的详细数据,很难作相应分析,总的感觉是中国计算机业利润率较低且利润丰厚的供应链上游主要被外商控制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计算机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大,目前主要企业计算机技术进步的重点是形成能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快速开发能力。
具备从笔记本PC机到服务器、工作站全系列产品的开发能力、具有同期安装最新的系统软件和MPU的能力,技术进步较快。
3.中国计算机业企业的一些情况
3.1 企业数量、规模及所有制结构
中国计算机企业数,按原电子部系统口经统计,在计算机业刚刚起步的1960年时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
按工业普查的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机制造业企业数1985年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种计算机器件及零配件生产厂,制造业企业有约1000家。
计算机业企业规模扩大。
按独立核算企业口径计算,1985年企业平均的当年价产值为742万元,1995年上升到5353万元。
一些优秀企业如联想、方正、长城、实达更是急剧成长。
9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业的急剧扩张是与非国有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外商的进入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一引起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资也转成为非国有企业。
表7反映计算机业(整机和外设)1980年以来各类企产值份额的变化。
直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业的国有企业的份额已还在70~80%以上,而到1990年其份额降至已10~20%左右,在外设业比例仅有7.2%,而外资企业份额高达84.9%分析。
分析表明外资企业的资本中中方占30.6%,洪澳台占27.3%,外国资本占37.5%;此外整机业中外国资本比例高达56.2%,而在台商投资较多的外设业中港澳台占36.2%,外国资本占23.2%。
表8为信息产业部的资料,可以看到外商企业中独资企业的份额高达40%以上。
90年代以来已有一批计算机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生产计算机软磁盘的深华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计算机业最早的上市公司。
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产或部份生产计算机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的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总的看计算机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业绩较好,较受投资者青睐。
此外联想、方正两家中国最重要的计算机公司已在香港上市。
计算机企业上市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善和完善。
表8 硬件各所制企业的产值份额(%)
企业类型 国有 合资 独资 合作 其它
1996 18 36 40 5 1
1997 17.6 34.7 42.2 4.5 1.3
资料来源:
信息产业部提供
3.2 若干计算机企业及其特点
计算机企业(企业集团)的特点: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业;
*发展快,10多年来一般都有几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长;
*起步是主要靠少数产品及有关服务起家,目前主要业务围绕各类计算机产品展开,一般都同时生产硬软件;
*受传统的所有制束缚较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计算机 发展 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