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933420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31.59KB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据《左传》记载:
“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
‘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
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4.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5.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
A.皇帝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瓦解
6.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
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C.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9.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
材料主要表明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
10.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
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B.宗法制仍有影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11唐代名臣范祖禹说:
“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
”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
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
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改变三冗局面C.精简司法机构D.根除官吏贪腐
13.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14.史料记载:
“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5.据记载,明代初期以前并没有发布政令的权力,而明初以后六部则可以直接向下属发布命令。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六部拥有了决策权B.丞相制度的废除
C.皇权专制收到约束D.六部分割了相权
16.“(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17.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
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
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
”据此可以得出( )
A.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B.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C.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D.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18.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19.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20.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江苏人口数量变动表(部分)
1851年
1865年
苏州府
657.1万
228.9万
江宁府
452.9万
108.7万
镇江府
247.5万
51.9万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
21.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嗣查表。
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1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22.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
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
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
这说明慈禧太后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2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力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说明
A.孙中山对民主的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24.“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25.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6.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7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对抗战策略的再认识 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
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 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
28.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29.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公布建立外交关系。
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A.导致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B.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30.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
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
内页印着“最高指示”:
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第
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6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9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2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3.材料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
“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
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明通鉴》卷六十七)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
“(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
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
”(《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
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
(《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摘编自毛佩琦:
《所谓“张居正改革”根本谈不上是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的实质及影响。
(9分)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高二历史答题卷
学校:
_________ 班级:
高一( )班 座号:
( )号 姓名:
__________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二、非选择题:
(40分)
31.
(1)
(9分)
(2)
(3分)
(3)
(2分)
(4)
(2分)
32
9分
33
(1)
(6分)
(2)
(9分)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B
D
B
C
A
B
C
C
B
A
B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C
A
A
C
B
A
B
C
B
A
C
B
C
二、非选择题:
(40分)
31.16分
(1)内容:
被举荐者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6分)
原因:
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出身门第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3分)。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2分)
(3)作用:
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分)
(4)原则:
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分)
32.9分
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
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示例2:
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激化.所以推动民族复兴是冲击和改革改良反应的结果.
示例3:
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期十几年,对中国社会是个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长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离过半,经济人口数十年不能够恢复;义和团焚烧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坏文物,造成中国的巨大损失.农民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带来的破坏性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33.15分
(1)原因:
讲学兴盛,参与人员混乱,影响了统治秩序;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张居正为加强专制钳制舆论;明末时期心学泛滥,空谈之风日盛。
(三点即可,6分)
(2)实质:
加强专制统治。
(2分)
影响:
禁毁书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2分)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禁毁书院有悖于时代潮流;(2分)书院讲学体现了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此举过于激烈因而得罪天下读书人,也是张居正日后罪状之一。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龙海市 第二 中学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