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929775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66.51KB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
XX县国土资源局
初步设计单位:
山西XX土地整治有限公司
报告编制日期:
二〇一二年四月
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初步设计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
XX县国土资源局
负责人:
初步设计单位:
山西XX土地整治有限公司
负责人:
复核人:
编制人:
报告编制日期:
二〇一二年四月
图斑明细表43
1综合说明
1.1项目基本情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因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开发项目重点解决的问题。
XX县地处山西省南部,吕梁山东南方向的火焰山。
县境轮廓大致呈桑叶形:
东西长70km,南北宽约60km,总面积2024.85km2。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8″~111°16′57″,北纬35°41′30″~36°09′07″之间。
东依姑射山与临汾、襄汾接壤;西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与河津、稷山、新绛三县相连;北与吉县相邻。
近年来,作为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的XX县,项目工程日益增多,非农业建设用地建设随之增加,随着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经济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锐减。
根据国家制定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为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和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XX县委、县政府以《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为依据,积极响应国家、省、县的号召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查落实的基础上,确定了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项目。
该项目区交通便利,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但由于地势较高,区内沟谷发育,微地形变化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和水土流失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此,只要采取适当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与生态条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对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保证农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综合说明
本项目为土地开发项目,山西XX土地整治有限公司XX乡XX村土地开发初步设计项目组根据现场实地条件,确定项目区总规模为53.08hm2。
项目区位于XX县XX乡中部,涉及XX1个行政村,包括老庄村和石门村两个自然村;项目区总面积为53.08hm2。
项目区土地开发完成后,新增耕地30.78hm2,占项目区规模的57.99%,全部为旱地。
本次初步设计项目区预算总投资为1051.73万元,平均投资额度为28.75万元/hm2,全部采用耕地开垦费。
该项目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等。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量共计68.10万m3,石方工程量共5.14万m3,共规划为107个非标准地块,田埂修筑6.69万m3。
田间道路工程:
修复4m宽(路面)田间路1条463.78m,田间路为煤矸石路面,路基宽5m;新建2m宽(路面)生产路11条3669.95m,生产路为素土夯实路面,路基宽度2.6m。
其他工程:
做土壤培肥,按新增耕地的80%即24.62hm2计入本项目投资。
项目施工总工期共计6个月。
2项目概况
2.1XX县简况
XX县地处山西省南部,吕梁山东南方向的火焰山。
县境轮廓大致呈桑叶形:
东西长70km,南北宽约60km,总面积2024.85km2。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8″~111°16′57″,北纬35°41′30″~36°09′07″之间。
东依姑射山与临汾、襄汾接壤;西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与河津、稷山、新绛三县相连;北与吉县相邻。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m之间。
吕梁山脉在境内分为两支:
北部一支从东北向西南,有高天山、云太山等,构成该县与吉县的分界线;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县境中部,直到稷山县,构成该县黄河水系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
境内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约7000余条,北部鄂河及黄河沿岸诸河均直接注入黄河,其余注入汾河。
大多数为季节性河流。
全县地质构造单元的主体是山西台地。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一般高度为900m左右,最高处海拔1850.5m,最低处海拔385.1m,绝对高差435.4m,地貌形态大致为台地、丘陵、山地、河川四种类型。
全县辖10个乡镇,186个行政村,1215个自然村。
总人口23.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
全县共有耕地3658.3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60%,人均耕地0.16hm2,其中旱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9.88%。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黍子、豆类等农作物。
经济作物有油料、甜菜、麻类等。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项目类型
本项目类型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2.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是对项目区土地进行田、水、路的综合整治,该项目性质为县级重点项目。
2.2.3项目范围
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项目区位于距XX县城南端的XX乡,涉及XX1个行政村,分石门村和老庄村两个片区。
项目区四至坐标为:
片区1,①X=3975476.787,Y=491475.636;②X=3975091.617,Y=491976.802;③X=3974225.278,Y=490710.262;④X=3974240.609,Y=490699.661;片区2,①X=3977031.702,Y=492877.895;②X=3976908.741,Y=492990.493;③X=3976462.691,Y=492768.786;④X=3976718.400,Y=492475.232。
2.2.4项目规模
项目区规模为53.08hm2,工程预算总投资1051.73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28.75万元/hm2。
2.3自然条件
2.3.1气候
XX县XX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无霜期150天。
地域气候差异较大,自然形成凉温、中温和暖温等小气候。
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爽凉,冬季寒冷;年平均日照介于2400-2700小时之间、降水量570毫米、气温摄氏9.9度、无霜期212天。
2.3.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支离破碎,局部受雨水冲刷,下切较为严重。
必须采取适当工程措施,对项目区内沟道进行合理治理,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平整后便于机械耕作及田间管理。
2.3.4作物及植被
当地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类型繁多。
当地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区,主要粮食作物有:
小麦、玉米、高粱、豆类、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葵、油菜、麻类、各种蔬菜等;植物有70余种;经济树木以枣、核桃为主;零散的有花椒、柿子等。
2.4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地处XX县城南端的XX乡,主要涉及的XX村总人口1323人,现有耕地5180亩,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主要作物种类为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等。
2.5土地利用现状
2.5.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项目区规模为53.08hm2。
根据XX县国土资源局2010年10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项目区内现有其他草地35.09hm2,原有旱地15.07hm2,灌木林地(不参与整理)0.74hm2。
2.5.2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项目区规模53.08hm2,涉及XX1个行政村,权属明晰,不存在权属纠纷。
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其他草地,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单一。
2.5.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其他草地土地。
项目区内有大面积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巨大,因缺少投入,一直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经过实施土地开发项目,通过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对项目区进行科学治理,把其他草地改造成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对原有耕地进行整理,提高原有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表2-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hm2
一级类
二级类
村名
合计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XX
04
草地
043
其他草地
35.09
35.09
03
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74
0.74
01
耕地
013
旱地
15.07
15.07
10
交通运输用地
104
农村道路
0.70
0.70
12
其他用地
123
田坎
1.98
1.98
总 计
53.08
53.08
2.6基础设施状况
2.6.1水利工程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没有水利工程设施,也没有水土保持措施,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2.6.2交通状况
紧挨项目区有一条现有硬化道路通过,通往项目区的道路比较健全。
因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为未利用地开发,新增耕地需重新规划道路体系方能满足日常生产需求。
2.6.3林网建设状况
项目区内现有林木稀少,且布置杂乱无章,无法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区内由于没有进行开发整理,土地利用无序,布局也不尽合理,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建设。
2.6.4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周边已架设了低压民用输电线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电力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供电情况良好,完全能满足项目区施工要求。
3设计原则、依据、任务
3.1设计原则
(1)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尽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国家和地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服务;
(2)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并综合考虑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因地制宜,工程技术切实可行;
(5)工程初步设计符合当地水利、交通、电力、林业对项目的要求,并做好与相关规划衔接;
(6)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并优化布局,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标准;
(7)各工程设计和建设内容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政策要求;
(8)结合项目的实施,照顾土地权属进行调整,避免权属纠纷。
3.2设计依据
3.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2.2行政规章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31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加强土地开发监督管理的通知》;
⑦《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搞好土地开发工作的通知》(晋国土资发〔2009〕55号)。
3.2.3地方规章及相关规划
《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山西省土地开发实施细则》;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
《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3.2.4工程技术标准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
3.2.5相关基础资料
《XX县土地利用详查报告》;
《XX县土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项目地形图(1:
2000)》;
此外,还有XX县XX乡XX村相关的自然、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基础资料。
3.3设计任务
(1)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具体落实《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并落实土地整理指标;
(2)根据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要求,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利用布局;
(3)细化初步设计方案,确定项目建设内容。
对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提出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根据规划设计标准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包括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用地分区、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等;
(4)充分论证,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确定规划方案;
(5)项目投资预算,分年度实施计划,制定施工组织方案等;
(6)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7)提出项目实施措施、工程维护管理等措施。
4项目布局
4.1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实施后,通过综合治理,可新增耕地30.78hm2,占项目区规模的57.99%。
新增耕地潜力因素有:
(1)增加耕地面积。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对项目区内的未利用地等进行整理,对原有的其他草地进行平整,建设田间道路,建成高标准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项目区完工后可新增耕地面积30.78hm2。
(2)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实行田、路综合整治,改良土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内其他草地变成水平梯田,保水保肥能力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得到明显增加,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耕地质量明显改善。
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土壤条件。
项目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性土,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经济收益。
(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土壤侵蚀较重,以沟蚀为主。
项目区涉及的其他草地,田面坡度较大,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及农业机械的使用。
(3)气候条件
XX乡地处温带纬度,四季变化的分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年平均气温11.8℃,年日照时数2287.5小时,全年无霜日数218天,2006年全年二级以上天数23天,2008年二级以上天数120天,可以满足旱地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求。
项目区周边无水利设施,地下水埋藏较深,不宜开采,基本上是靠天收。
因此,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修筑水平梯田,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首要措施。
(4)土地利用率不高。
项目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基础实施不够完善,当地农户也曾经尝试进行改善,但因为缺少资金且不能够合理的组织,形不成规模,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该项目将以土地开发项目建设为契机,合理利用专项资金,通过科学规划,使项目区闲置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总之,由于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
4.3工程布局
4.3.1土地利用布局
项目区内土地集中连片,高差在450m左右(具体见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平面布置图)。
项目区总体布局要求道路通畅,尽量利用现有基础设施。
对田块、田间道路等工程进行总平面布置,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便于日后进行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也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本项目建设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目的。
根据目前项目区田、路、村的具体布局情况,结合土地整理设计的具体要求,坡度较大或边角地带不宜开发的其他草地不进行开发整理,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
通过科学设计和多方案的综合比较,共划分107个耕作田块单元(具体见XX县XX乡XX村土地开发项目平面布置图)。
整理后项目区规模53.08hm2,原有耕地15.07hm2,新增耕地30.78hm2,新增耕地占项目区规模的57.99%。
见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分类面积对比表。
表4-1项目开发整理前后分类面积对比表
单位:
hm2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减变化
耕地
旱地
15.07
48.03
32.96
草地
其他草地
35.09
0.52
-34.57
林地
灌木林地
0.74
0.74
0.00
交通运输用地
农村道路
0.70
1.19
0.49
其他土地
田坎
1.98
2.60
0.62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53.08
53.08
0.00
4.3.2田块布局
结合项目区道路现状,因地制宜布设田间道路,尽量利用现有田块格局,依据项目区的自然地势,将项目区内部分为不等面积的田块,田块内部要求土地平整,不苛求等面积的标准田块,田块的长、宽因地形而异,进行内部平整。
项目区规模为53.08hm2,本次规划田块107个,田块长50~200m,宽25~90m。
4.3.3田间道路布局
按照本规划的目标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道路建设要满足项目区对内和对外交通的需要,既要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又要能保证与外界便捷的联系,以便于农产品的运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入。
规划尽量利用周边现有道路,本次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硬化路的基础上,修复一条田间路,长463.78m,新建11条生产路,总长3669.95m。
项目完成后,区内道路用地面积1.19hm2,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2.24%。
5工程设计
5.1土地平整工程
5.1.1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土地平整是通过平整,使土地更适宜种植。
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时,应合理调配土方,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同时要与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相结合。
5.1.2田面设计
土方工程根据项目区实测1:
2000地形图,针对每个不同的田块进行田面高程设计,以地形起伏较小、挖填土方量最合理为原则,进行土地平整。
5.1.3田块设计
田块设计应考虑项目区整理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满足田间机械化作业要求;考虑项目区地面坡度、田坎的稳定性、土地利用率等方面的因素,同时减少土方量投资,尽量维持原来田块的格局。
据此,本次规划项目区均为非标准田块,长度、宽度不等。
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梯田治理规范(山西省企业标准)》等有关规范及当地实际地形情况,田块的长度受地形条件和田面的纵向比降的影响,设计田面相对高差为1~5m,田块的长边沿等高线布设,呈带状的长条形,其长度为50~200m,田块宽度设计为25~90m,田坎的外侧坡考虑实际地面坡度、田坎高度及其稳定性要求,选用65°~75°,田坎修筑要夯实处理。
在沟头、边坡及落差较大田坎处,考虑人工种植灌木、草类植被等进行植物护坡(该工程内容不计入投资预算)。
5.1.4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
a.网格法土方计算流程如下:
①原始地形地形数据采集
建立原始地形数据,如果是等高线要离散形成离散点。
本设计采用项目区1:
2000实测地形图建立原始地形数据,等高线已经离散形成离散点。
②绘制土方边界
根据设计需要,绘制一个封闭的区域,确定需要计算土方量的范围。
项目区内根据各村的地形条件,现状田间道路、作物种植种类、权属界限和耕作方式等确定地块范围,并进行优选,防止出现过大和过小地块,坚决杜绝地块内部地形高差过大的情况。
③生成土方网格
对土方计算的区域按一定的网格大小进行分割。
本项目地形图为1:
2000,为了减小误差,将土方计算区域按照20m的间距分割,形成20m×20m的区域。
④网格编号
对分割形成的网格进行编号。
⑤网格处理
土方网格生成后一定要进行网格处理,网格处理后会形成一系列的资料点,这些点记录了相关信息。
⑥定义角点标高
对网格节点即角点进行自然标高和设计标高的定义。
定义角点标高的方法有六种:
①由等高线计算;②由离散点计算;③由参考点推算;④由两点内外插值计算;⑤成组定义;⑥逐点定义。
在本项目设计中,根据地形实际情况采用由等高线计算的方法。
⑦土方计算和优化
根据网格的各个角点的自然和设计标高值计算本网格内的填挖方数据,土方优化也可以在土方计算之前进行,先不进行设计标高的定义,直接做土方优化,根据土方优化结果定义各点设计标高,然后再进行土方计算。
⑧边坡计算
如果需要考虑边坡土方量,请进行边坡计算。
⑨土方统计
对各网格计算的结果进行汇总。
项目区部分地块由于分布较为独立,均为零散地块等,采用横断面法计算土方工程量误差较大,而采用网格法计算工程量较为合适,但须将地块网格进行更详细的划分。
项目区内的独立地块,均采用网格法计算土方工程量。
b.横断面法土方计算
项目区部分分布较为独立区域,采用横断面法计算土方工程量较为合适,土方量横断面计算简图如下:
图中:
L-原地形斜坡距离(m);
B-整理后田面宽度(m);
H-田面高度(m),按实际高度计算;
a-原地面坡度;
b-整理后外坡坡度;
L1-田面挖方宽度(m);
L2-田面填方宽度(m);
H1-田面挖方高度(m);
H2-田面填方高度(m)。
(2)计算公式
一个田块内土方量进行平衡,采用断面法计算土方量,在地形变化比较大的田块内要切取多个断面,断面上全部为挖方、全部为填方或有挖有填。
经过计算挖填土方量,在挖填平衡的基础上,最后确定每个田块的设计高程。
每个断面的挖方面积是
每个断面的填方面积是
设该断面控制的长度为M
则每个断面的挖土方量
每个断面的填土方量
根据
确定田块的设计高程。
根据各田块面积,按照上述计算方法,算出该项目区水平梯田平整方量。
通过计算,项目区梯田土方平整的工程量计算成果见下表:
表5-1土地平整工程量汇总表
片区
田块编号
田块面积
平整高程
底土平整
坎长
田坎坡度
坎高
田坎面积
田坎修筑
㎡
m
m
°
m
㎡
m³
一片区
TK-01
3557.00
1441.68
5040.00
120.81
65
4.95
315.10
923.84
TK-02
5322.10
1432.37
6667.00
123.70
65
4.97
323.79
953.89
TK-03
5055.30
1421.32
8705.00
117.94
65
3.96
253.17
630.50
TK-04
4896.80
1408.38
8281.00
72.93
65
4.60
178.31
510.94
TK-05
4418.30
1396.56
6102.00
132.40
70
2.83
176.10
353.26
TK-06
3141.70
1399.88
5527.00
88.86
70
2.32
101.69
194.82
TK-07
4193.50
1386.90
4734.00
108.22
65
4.86
277.72
805.11
TK-08
3784.00
1375.51
4331.00
48.55
65
4.09
107.16
293.54
TK-09
2077.30
1456.87
316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开发 整理 项目 初步设计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