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长医优先.docx
- 文档编号:10926839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27
- 大小:121.51KB
医学微生物长医优先.docx
《医学微生物长医优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长医优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长医优先
1.medical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
2.plasmid质粒
3.exotoxin外毒素
4.reagin反应素
5.persistentviralinfection病毒持续感染
6.cytopathiceffective细胞病变效应
7.abortiveinfection顿挫感染
8.HBsAg表面抗原
9.BCG卡介苗
10.bacterialLform细菌L型
11.viralhemagglutinatinationtest病毒血凝试验
12.replicationcycle复制周期
1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4.inclusionbody包含体
15.interferon干扰素
16.disinfection消毒
17.prokaryotemicroorganism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antigenicdrift抗原漂移
19.nosocomialinfection医院内感染
20.pyrogen热源质或致热原
21.abortiveinfection顿挫感染
22.verticaltransmission垂直传播
23.selfreplication自我复制
24.lipopo1ysaccharide(LPS)脂多糖
25.lysogenicBacterium溶原性细菌
26.transposon(Tn)转座子
27.latentInfection潜在性感染
28.transduction转导
29.血凝实验
30.Prion朊病毒(朊粒)
31.病毒干扰现象
1.医学微生物学: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质粒: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环状闭合的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自我复制,传给子代菌;并能通过接合或转化方式转移给受体菌;非细菌生活所必需;具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可丢失。
3.外毒素:
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毒性强,不耐热,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能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4.反应素:
是人体感染苍白亚种螺旋体后所产生的抗体,此抗体可能由苍白亚种螺旋体表面存在的脂质或其破坏的宿主细胞释放的脂质刺激机体所产生。
检查此抗体可用于筛选梅毒患者。
5.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可在其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
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6.细胞病变效应:
某些病毒在大量复制的过程中,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在体外实验中,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为细胞病变效应。
7.顿挫感染:
因细胞条件不合适,导致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子代病毒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
8.表面抗原:
是HBV的外衣壳的主要蛋白抗原。
HBsAg与PreS2、PreS1分别组合成三种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质分子。
HBsAg可存在于Dane颗粒的外衣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
HBsAg是HBV感染诊断指标之一,其相应抗体具有中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9.卡-介二氏将有毒力的牛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10.细菌L型又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造成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此种细菌首先由Lister研究院发现,故称细菌L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为原细菌型。
11.病毒血凝试验:
某些病毒表面有些糖蛋白,可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红细胞凝集,例如流感病毒。
利用此实验可检测病毒表面是否有此类糖蛋白,协助一些疾病的诊断,还可为血凝抑制试验作准备。
12.复制周期:
病毒侵入敏感的宿主细胞,以其基因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使宿主细胞停止合成细胞的蛋白质与核酸,而复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翻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装配释放出子代病毒,这一个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
13.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英文缩写,音译为艾滋病。
是HIV感染导致的因免疫功能缺陷而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14.包含体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15.干扰素:
在病毒或其它诱生剂的作用下,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是机体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学作用。
16.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1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的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同时存在。
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18.抗原漂移:
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由于HA、NA氨基酸发生小量变异而致抗原性发生小幅度变异。
属量变,是基因点突变所致,但尚未形成新的亚型。
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
19.医院内感染:
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20.热源质或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如脂多糖(LPS)。
热原质耐高温、大多数G-都能产生热原质。
21.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自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22.垂直传播:
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其主要见于引起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的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均可发生垂直传播。
23.自我复制:
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以其基因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使宿主细胞停止合成细胞的蛋白质与核酸,而复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翻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装配释放出子代病毒。
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成为自我复制。
24.脂多糖:
脂质和多糖的复合物,脂多糖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
25.溶原性细菌:
具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26.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27.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
28.转导:
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如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
29.血凝实验:
又称为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的方法。
它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30朊病毒(朊粒):
可以引起同种或异种蛋白质构象改变而致病或功能改变的蛋白质。
31病毒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扰。
Defectiveinterferingparticle缺损性干扰颗粒:
基因有缺陷的病毒突变株,如细胞培养中接种大剂量病毒并连续传代,易感细胞被感染后只产生少量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而大量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不完全,通常无感染性,但能干扰亲代病毒的复制。
Temperatephage温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
其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但是,溶原性噬菌体有时也可以脱离宿主DNA进入溶菌周期,从而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Normalflora正常菌群:
生活在健康的人或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这些细菌,有些只作暂时停留;而有些由于与人类长期相互适应以后,形成伴随终生的共生关系。
SPA葡萄球菌蛋白A是存在于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可与人类等多种哺乳动物IgGD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Chlamydia沙眼衣原体一类在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Growthfactor生长因子: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
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
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由前噬菌体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的状态称为溶原性转换.
toxoid类毒素:
由于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毒性的毒素,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肥达试验:
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硫磺样颗粒:
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中流出的脓汁中,肉眼可见的由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黄色小颗粒状菌落。
孢子:
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AntigenicShift抗原性转变:
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并出现与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如H1N1转变为H2N2等)。
antibiotics抗生素:
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Chlamydia衣原体:
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Phage噬菌体:
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Dane颗粒:
即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有传染性,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
Negribodies内基氏小体:
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
名词解释
内基小体:
从可疑为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或涂片中发现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即为内基小体。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IgG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不同实验室所鉴定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
潜伏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后可潜伏于细胞内,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无临床症状。
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出现临床症状并排除毒素。
抗原提呈细胞(APC):
是指体内的一类能捕获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表达MHGⅡ类分子的细胞。
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征性的中毒症状。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AD):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复等位共显性基因群。
汹涌发酵现象:
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把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抗原转变:
指编码抗原的基因组重排引起的变异幅度大时,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为质的改变,往往引起流感的世界大流行。
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噬菌体核酸与细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为溶原性细菌,建立溶原性周期,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卫星现象:
乙型脑炎病变严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浓缩、溶解、消失,为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如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神经元,则称为卫星现象。
超抗原(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感知和调节其自身应答的能力。
免疫耐受:
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方法。
条件致病菌:
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体细胞高频突变:
抗原应答时B细胞抗原受体可变区基因DNA序列发生高频率变异,增加该受体和相应抗体的多样性,为选择高亲和力B细胞克隆和抗体亲和力成熟创造了条件。
此类突变只在体细胞中发生,不能通过胚系基因遗传。
菌血症:
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单独培养时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缺陷病毒。
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及哺乳,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感染方式。
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抗体(Ab):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收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
转化:
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包括外毒素或内毒素等毒力因子所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
机会性感染:
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毒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增殖,结果细菌被裂解建立溶菌性周期,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菌毛:
许多G ̄菌和少数G﹢菌的菌株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称菌毛。
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称为接合。
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是否能引起皮肤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表面抗原:
是指包围在细菌菌体抗原外表的抗原,它的存在可干扰菌体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凝集团块的现象。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侵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DNA疫苗:
一类新型疫苗。
即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质粒构建重组体,通过直接免疫机体使之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外斐反应(Well-Felixreaction):
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有共同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这些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与病人或动物血清进行凝集反应,以检查病人或动物血清中相应的抗体,这种交叉凝集反应称为外斐反应
双信号:
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第二信号来自APC或靶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
热原质:
是由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
病毒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干扰素(IFN):
是由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刺激相应细胞产生,由细胞编码,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顿挫感染:
因病毒进入的细胞条件不适合或条件改变,使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完成复制的感染过程为顿挫感染。
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的感染类型。
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角膜,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包涵体: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病毒:
是一类体积最小、结构简单、仅有一种核酸(RNA或DNA),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才能看到,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抗“O”试验:
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MAC:
攻膜复合物,在补体活化的终末阶段,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C5b--8复合物,可与12—15个C9分子连接成C5b—9,可在细胞膜上打孔,引起靶细胞渗透性裂解和致死性钙离子内流。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TD-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依赖于T细胞辅助,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等均属于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
异嗜性抗原:
是一种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免疫球蛋白(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mAb):
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补体(C):
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免疫应答(Ir):
是指免疫活性细胞(T/B)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自生活化(或失能)、克隆扩增、分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
1.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类型。
2.革兰阴性菌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3.裸露病毒由核酸和衣壳组成,又称为核衣壳。
4.不同的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不一样,有包膜病毒一般通过膜融合方式进入细胞,而无包膜病毒则一般通过胞饮方式进入细胞。
5.一般只在局部繁殖而不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的细菌有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霍乱弧菌等。
6.引起性传播疾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有:
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溶脲脲原体等。
7.按照生物学活性,O1群霍乱弧菌可以分为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两型。
8.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
1.细菌的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及性菌毛。
前者具有黏附作用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2.消毒灭菌的方法分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
3.与恶性肿瘤有关的病原体有HBV、HCV、EBV、HPV。
4.细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5.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
6.病原微生物检查包括病原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两大内容。
7.病毒持续性感染大致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三种感染类型。
8.能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中,细菌有鼠疫耶氏菌、炭疽杆菌。
病毒有狂犬病病毒、乙脑病毒。
9.病毒异常增殖包括顿挫感染和缺陷性病毒。
1.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
2.G+菌形成的Lformedbacteria称为原生质体,G-菌形成的Lformedbacteria称为原生质球。
3.经革兰染色后可见的细菌结构有芽胞、荚膜和细胞质等。
4.virion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和衣壳。
5.replicationcycle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6.persistentviralinfection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四种类型。
1.Griffith细菌转化实验最早用肺炎链球菌细菌进行。
2.能够从质粒转移到质粒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的那些基因称为转位因子。
3.微生物的基因可发生突变和重组两种类型的改变。
4.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5.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由A和B亚单位组成,其功能前者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后者是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二者缺一即无致病作用。
6.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潜伏在骶神经节。
7.病毒合成的早期蛋白一般为功能蛋白,晚期蛋白则一般为结构蛋白。
8.腺病毒可引起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
9.SARS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病毒的变种,目前认为主要以近距离飞沫方式而引起呼吸道传播。
4.细菌性痢疾免疫以sIgA为主,伤寒免疫以特异性细胞免疫为主。
6.VZV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带状疱疹,在成年人常引起病毒性肺炎。
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磷壁酸,G—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是外膜,后者从内向外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一般只在局部繁殖,不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白喉破伤风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引起性传播疾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等。
在我国能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有汉城病毒、汉坦病毒和登革病毒。
持续感染分为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及慢发病毒感染三大类。
衣原体发育周期中具有感染性的形态是原体,具有繁殖能力的网状体是始体。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类型。
G—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裸露病毒由核心和衣壳组成,又称无包膜病毒
按照生物学活性,群霍乱弧菌可分为01和0139两型。
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和菌丝两大基本结构组成。
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包括噬菌体基因组、质粒、细菌染色体
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有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细胞培养
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3大类。
列举4种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乙型脑炎、炭疽、狂犬病、鼠疫、森林脑炎
流感病毒分型依据是MP、NP分亚型的依据是HA、NA
对人有致病性的螺旋体包括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疏螺旋体3个属。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具有内毒素作用,毒性集团位于脂质A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
细菌的侵袭力包括生物被摸、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粘附素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是机会致病性、耐药性、种类变迁、适应性强
在血平板上产生β溶血的化脓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α溶血的化脓性球菌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志贺菌分为ABCD四个群,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鲍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我国常见的的流行型主要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汹涌发酵”现象是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中培养后产生的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在潜伏感染中,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裂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HIV主要感染CD4+细胞和T淋巴细胞,引起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病毒对此类细胞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微生物 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