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10920428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6.86KB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docx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文化地理学
复习提要
第一章绪论
1-1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
思考题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
1、关于文化
(1)“文化”名称的来源
“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
1)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常用的文化概念
1)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例如原始的巫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
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它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2)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
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3)文化内涵
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文化的食具用筷子,西方文明的食具用刀叉勺;同时,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4)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实用的生产资料,属于文化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具有可视听的性质,它虽然体现某种思想观念,但有别于纯粹的思想观念形态。
例如,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作品,都是体现作者一定的审美观的,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文化产品。
2、文化的空间现象
1)地理现象空间上存在绝对的差异性,即空间分布不均匀。
2)任何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我国语言的空间差异
1)北方方言2)南方方言
我国居住形式的空间差异
1)北京四合院;2)四川四合院;3)皖南民居;4)客家土楼;
5)西南干栏民居;6)西北窑洞;7)藏式石碉;8)蒙古包;
我国文化的南北地域差异
南繁北齐;南细北爽;南老北孔;南骚北风;南顿北渐;南柔北刚;南文北武;南拳北腿;
南骗北抢;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敞北封;南经北政;南上北下……
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变异与整合
5、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三、文化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
1、解释人类文明空间差异的成因;
2、探求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力;
3、预测地域的文化走向;
4、文化哲学与人地关系认识的进步;
思考题
1、何谓文化地理学?
简要阐述文化地理学的地位与作用。
2、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3、试解释下列概念:
文化事象;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生态;南繁北齐;南敞北封。
1-2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学科体系
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三、文化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思考题
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一纵一横”两大主题
1)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种属于纵向研究,即地理学的根本研究内容。
第二种属于横向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独有的。
因为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象的空间特点的形成、空间过程的演变与自然环境没有联系。
2、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地理学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人文事象及空间格局。
如环境决定论、文化传播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等。
2)人文地理学以经济地理学为主干,采用衡量效率的指标和方法分析经济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
3)文化地理学以多元文化论为理论基石。
强调人文事象的文化差异。
二、新文化地理学
1、近、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2、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
杰克森认为:
文化地理学不能只关注“文化本身”,还应关注“文化政治”,即关注政治事件产生的直接的前因后果。
新文化地理学用一种新的方式理解地理学的文化进展。
注重空间研究,试图说明空间与地方是如何成为一种核心力量。
科斯科罗夫(1983)提出精英群体对空间和文化的权力、支配、控制问题。
3、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
1)景观分析的新视角
景观概念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
文化景观的研究重心移向城市;
景观研究中的文化政治倾向。
2)强调文化的空间性
文化是空间的隐喻。
文化与政治、社会、经济一样重要。
三、文化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思考题
1、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方向)主题是什么?
2、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阐述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3、何谓新文化地理学?
试解释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
4、如有兴趣,通过相关历史文献了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拉采尔、孟德斯鸠、索尔、海姆.丹比、杰克森)。
1-3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一、西学东渐与早期文化地理学
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学者
三、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思考题
一、西学东渐与早期文化地理学
1、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地理人文关系论》等。
形成“不究地理学而言政治者,空谈政治也”,“乏人文地理之学识,则经济论必流于狭隘”等思想。
2、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
1)学科基础薄弱,发展有限
2)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无法替代
文化地理学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设课程和大学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
国家教育部将文化地理列入《普通中学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
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学者
三、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2)学科研究的特征
(1)区域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2)历史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
(3)专题性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4)综合性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思考题
1、通过文化地理学的学习,你认为“不究地理学而言政治者,空谈政治也”,“乏人文地理之学识,则经济论必流于狭隘”言论合理否?
成立否?
为什么?
2、怎样认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元化,以及人本主义方法被日益重视的学科趋势?
3、试了解下列概念:
经验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
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
2-1物质文化概述
2-2生产、生活文化地理
2-3建筑文化地理
2-4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作业与思考题
2-1物质文化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文化的层次与划分
精神文化
文化的三个层次:
制度文化
生产生活文化
2、物质文化的研究内容
包括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例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工具文化和建筑文化。
3、物质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物质性、文化的基础性及时代性。
二、物质文化的分类
2-2生产、生活文化
一、农业与文明发源
1、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
华夏农耕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古印度农耕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古埃及农耕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农耕文明----发源于幼法拉第河和第格里斯河两河流域;
2、农作物发源地
大豆、大蒜——————中国;玉米、番茄——————中美洲;
花生、菠萝——————南美洲;黑麦、燕麦——————欧洲;
二、农业文明的不同类型
1、耕作文化2、采猎文化3、牧养文化
三、生活文化例说
1、饮食文化
(1)食物原料的演变
唐朝及其以前——肉食为主、谷物为副;
宋朝以后——谷物为主、肉食为副;
清朝以来——多以米面为食、佐以蔬菜,肉食只是配食;
(2)食物加工的演变
唐朝及其以前人们不会对谷物加工、脱壳,是“粒食”时期。
宋朝以后食物加工技术进步,中国人才结束了“粒食”时代。
“主食”与“副食”,“饭”和“菜”才有了区别。
“饭稻羹鱼”——我国古代粒食时期的最好注解。
(3)食物烹调与风味文化
食物的制作过程称为烹调。
烹是煮熟食物,调指五味调和。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烹调之术,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
孔子也留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烹调名言。
(4)食物风味与四大菜系
我国各地食性不同“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因此形成鲁、川、粤、苏四大菜系。
(5)饮食风味的地域差异
从地理学角度看,我国的饮食风味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四大菜系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地域差异的高度概括。
2、服饰文化
人类可以通过服饰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最终形成一种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服饰文化。
因此,服饰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是颇具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
(1)南北方服饰文化景观差异
北方服饰文化景观:
——原料多厚重,吸热保暖,形成厚、重、深色、浓烈、鲜艳为特色。
南方服饰文化景观:
——原料多轻薄、吸汗透气,形成轻、薄、浅色、素雅、形巧为特色。
(2)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化
(3)中国服饰文化的“符号化”现象
1)社会身份符号化
2)封建礼仪符号化
3)社会交往符号化
作业与思考题
1、生产、生活文化为什么会有地域性差异?
2、中国饮食风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产生的地理背景是什么?
3、解释下列概念:
文化区;文化景观;南船北马;八姓入闽;粒食时期;饭稻羹鱼;
4、试以你熟悉的(闽南)地区为例,分析某一种物质文化(衣、食、住、行任选一项)形成的地理环境背景。
2-3建筑文化地理
一、具有明显地域性
建筑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材料、布局、设计都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烙印,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归根到底,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南楼北陵、便是一个地域差异现象。
南楼:
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滕王阁北陵:
黄帝陵、秦始皇陵、明十三陵
1、建筑文化分类
(1)宗教建筑
(2)政府建筑(3)公共建筑
(4)纪念性建筑(5)纪念性建筑(6)工商业建筑
2、国外建筑
(1)古埃及、巴比伦建筑
(2)古希腊建筑(3)古罗马建筑(4)拜占庭式建筑
(5)哥特式建筑(6)文艺复兴式(7)巴洛克式(8)现代风格
3、中国建筑
(1)皇室建筑
(2)古典园林
(3)中国建筑特征
(1)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意与境谐,神与物游。
(2)相天法地,和谐流畅;外师造化,巧夺天功。
(3)注重伦理,尊卑有序,君臣亲疏,等级森严;
(4)合围隐蔽,含而不露;虚实结合,层次分明。
(4)建筑的南北差异
(1)强烈的方位观——北尊、南卑、东主、西宾;“天下衙门朝南开”
(2)城市街道格局差异——北方规正,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横街竖路;南方曲折,傍水依山、河水宅街、纡徐委曲。
(3)南敞北封、南水北石——受气侯影响,南方建筑内外空间连贯多敞口,气流通畅减少潮湿;北方大多单面开窗少通透,保温御寒。
2-4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2)地形和水文因素3)地质和生物因素
2、社会人文因素
1)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2)经济条件
3、文化中的环境印记
1)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物质文化2)物质文化是自然环境的镜像
作业思考题
1、简要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正确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差异?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试总结你所在城市(地区)建筑文化的特征,并分析它形成的地理背景。
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
3-1语言地理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同时,语言本身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语言所处的环境又会在语言的内容、形式上留下特定的印痕,形成与一定区域环境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同的语言的关系(即语言生态学)、语言的演变与分区、语言的景观——地名等内容。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语言的产生
2、汉语起源与“六书”
3、语言演化与遗存
二、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现已查明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已经得到承认的独立语言有4200多种。
各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范围。
根据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谱系分类法;按照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可将现实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不同的语系。
语族、语支和语种。
而不同的等级体系,在世界语言的版图上,都占据着一定的地域。
换言之,世界语言可划分成一一对应的语言区域。
1、语言谱系分类
按照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可将现实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不同的语系。
语族、语支和语种。
2、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3-2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在语言内部各系统中,词汇受环境的影响最大。
例如,俄语中以森林、树木为题材的数量很多英语中有船(boat)的词特别多等等,均是他们国家各自地理环境特点的反应。
俄罗斯森林覆盖面积巨大,森林、树木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2、环境通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所强调的差异中,语音(含方言)的差别就是主要的一种,如北方话声音洪亮,语刚调爽,江浙话绵绵细语,粤方言古音绕口,西北话高亢激昂,雄厚粗矿等等,究其原委,乃是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3、环境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作为思维的工具,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不同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产生的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
如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英语具有繁复多变的语法形式和多样的词法形式,以及形胜意、以形统意的句法特征。
而汉语则崇尚意会,略于形式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和手段,语法结构也相对要简约许多。
4、环境对语言传播、演进的影响
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久而久之,总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方言)景观。
如我国现代汉语已被公认的七大方言区,各方言所占据的地理空间无疑是地理环境条件的产物。
5)人文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还强烈地受到行政区划、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据研究,中国的方言区往往与历史政区的关系特别密切。
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府为单位,内部有较大的一致性;二是方言区划和历史行政区划在许多地方事实上是重合的。
6)语言的影响势能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语言对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影响势能往往就越大。
国际上英语影响力的无可比拟,自然与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强大的经济、文化影响实力分不开。
而国内近年广东话不少词语在全国的普及,如打的、搞掂、理单、打波(球)、靓等,自然是与广东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数千万打工者的来来往往之宣传分不开。
二、语言景观——地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是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
地名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往往可体现古代民族迁移或征战的痕迹。
故文化地理学研究地名,有如化石于地质或古生物学。
地名又被称为——文化层。
1、地名的文化地理学意义
(1)地名的社会性
(2)地名的历史性(3)地名的稳定性
(4)地名的地域性(5)地名的可变性(6)地名的衍生性
2、我国常见的地名景观
(1)山水地名
(2)示位地名(3)寄意地名
(4)特产地名(5)历史政区地名(6)移民地名
3、我国地名的景观特征
思考题
1、结合我省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2、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3、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3-3宗教地理
一、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1、宗教的定义以及在文化中的作用
2、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3、民族宗教
4、世界三大宗教
二、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1、宗教传播的因素
2、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3、宗教组织
4、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三、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1、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2、宗教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3、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4、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3-4宗教景观
一、中国宗教文化景观
二、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三、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一、中国宗教文化景观
1、“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
以儒教爲先,道教次之,佛教爲後”。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杂家、农
家九种学派。
2、“五花八门”
“五花八门”原是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名,现在一般又把它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
3、“无事不登三宝殿”习俗
三宝:
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
三宝殿:
“大雄宝殿”;“藏经楼”;“宁静禅房”。
4、三界、五行
5、“南无阿弥陀佛”
二、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1、宗教礼仪与文化景观
二、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1、宗教起源与地理环境
2、宗教源地与地理环境
3、宗教习俗、禁忌、教义与地理环境
4、宗教的分布与地理环境
三、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宗教影响生态环境
2、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
3、宗教影响文化景观
4、宗教影响人口增长、分布及迁移模式
5、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
6、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
思考题
1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2我国的宗教主要有那些?
分析它们对地区或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生态学
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1.定义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1)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土壤;
2)文化是生成环境的表现;
3.文化与环境关系图谱
二、文化生态案例
1、妈祖崇拜与湄洲湾
2、哈尼族梯田文化
3、惠安女服饰文化
三、文化生态学研究与误区
1、应当全面理解文化生态学的思想精髓,避免过分夸大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2、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现象不可孤立、片面地探求文化对环境的适应。
思考题
1、结合福建省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2、怎样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3、你认为泉州(或某地)在文化生态研究方面还有哪些线索?
第五章文化区
5-1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一、文化区
1、概念——文化区也称为文化地域或文化圈,是不同性质文化现象的分布范围。
如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等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
2、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中心和边缘之分,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表现最集中的地方。
二、文化区的类型
1、形式文化区特征:
一级文化区域,有中心和边缘之分,生产方式、语言和宗教等
文化特质于其他文化区有明显的区别。
2、功能文化区特征:
单中心,有明显的边界。
3、乡土文化区特征:
无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三、文化区的区划
文化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语言和宗教。
5-2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学诠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1、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耕文化;
2、以三纲五常、等级制为特征的儒家文化;
3、以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
4、超稳定周期循环的社会结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表现
1、内向型的文化气质;2、和谐型的文化风格;
3、伦理型的文化内核;4、内聚性的文化延续。
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
1、黄河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
1)雨热同季的季风气候和大面积冲积平原有利农耕;
2)山地多,交通不便,不利交流;
3)地理隔绝或封闭,不利文化传播与商品交换;
4)先城后市(城市军事、政治)不利于商业发展;
5)环境多变、灾害频繁,不利积累;
2、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儒家文化
1)儒家文化与地理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地理环境隔离“使传统文化具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3)小农经济使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伦理化”倾向;
4)“文以载道”观念严重压抑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3、封建大一统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1)“水力社会”与中央集权政府;
2)“南夷与北狄”与封建大一统帝国;
3)气候暖湿——寒干交替,频繁地改朝换代;
作业思考题
1、何谓文化区?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
2、文化区的划分除了依据语言和宗教等文化特质的差异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3、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的文化气质,和谐型的文化风格,伦理型的文化内核,内聚性的文化延续等总体特征?
第六章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的概念
1、定义文化景观,亦称为人文景观(culture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的类型
(1)物质文化景观——指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如建筑形式、农田形式、聚落形式等。
物质文化景观具有客观存在、可以直接感知(使用、触摸)等特征,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产品在空间上的有规律聚合。
(2)非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是指不一定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如音乐、戏剧、法律制度、技术、技艺、思想等。
非物质文化景观一般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听、闻、欣赏、接受和排斥等形式间接感知。
如阅读大师作品感受思想,欣赏艺术、音乐、戏剧的美妙,接受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遵守法律的庄严等。
二、文化景观与环境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景观影响最为明显
2)文化景观能反映自然环境的特点
(1)中国虫神庙与北方蝗虫发生频率分布基本一致
(2)中国龙王庙与黄河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分布基本一致
(3)我国农村房屋顶坡度变化规律与我国降水量的的变化完全吻合
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有正、负两方面
(1)顺应自然规律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利无害(如都江堰)
(2)违背自然规律的文化景观,会破坏生态环境(如阿斯旺)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1)通过观察公共交通站牌分布的疏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如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地带,公交站牌的密度一般较高。
2)公共交通站牌数量的变化也能看到,城市化的进程。
如改革开放前上海的南京路上只有1条公共汽车线路的站牌,如今南京路成了步行街,而周边有则有十几条公交线路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地理 期末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