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docx
- 文档编号:10907524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61KB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docx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复习讲义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讲义
第一章新闻报道概述
1、新闻报道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根本、时效是新闻的魅力、舆论引导是新闻的灵魂。
2、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引用的各种资料;人物语言、心理、环境细节等)、客观(客观事实及对其解释分析)、全面(要用“两点论”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3、选择事实的标准(可能涉及简答):
1)真实的、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
2)最新鲜的、昨天或者今天发生的事情,不是陈旧的事实。
3)具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事实。
4)最精炼、从许多同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本质的的现象。
5)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实。
4、时效性内涵:
时间性、时新性、时宜性。
5、舆论引导:
又称舆论导向,指的是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见,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6、新闻主题(04名词解释、重点概念):
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7、选择主题三个原则:
政治上重要的、关注受众注意的问题、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8、报道角度的选择:
1)对某方面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2)选择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或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3)选择适合读者心理的角度
第二章消息的写作(重点章节)
1、消息:
在新闻报道的文字体裁中,消息是使用量最大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文体。
它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准确、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一般带电头或“本报讯”,统称消息头。
2、消息的种类:
(从报道内容上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从新闻和事件关系上分)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从反映的对象上分)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从篇幅长短上分)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按写作特点)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3、动态消息(重点概念):
就是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鲜事实的一种消息形式,具有短、快、新的特点。
4、简讯(重点概念):
简讯是动态消息的一种形式,又称短讯、简明新闻。
它是动态消息中文字更短、内容更为单一的一种体裁,一般只有百字左右,甚至几十个字,通常只报道事情的结果,而不交代其过程和背景。
5、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2010简答):
1)报道各类会议新闻要看是否有新闻价值,不能有请就到,到则必报;2)对一些会议新闻报道可压缩长度,不能动辄就大段大段地摘引讲话、决议、指标,可以编成一组会议动态、会议简讯或会议花絮;3)改变会议报道的角度,不报会议本身,而是抓住会议的特点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把会议作为新闻来源在开头或结尾点一下即可。
6、经验消息(重点概念):
是指反映一些具体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和成功经验的一种报道,也称典型报道。
7、综合消息(重点概念):
是在同一主题的指导下,综合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个地区、某条战线带有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或问题。
8、述评消息(重点概念):
也称记者述评,它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及时分析形势,阐述重大事件,揭示问题本质,用以指导现实生活、工作和斗争的新闻体裁。
可分为形势、事态、工作、思想述评四类。
9、消息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自由式”。
1
10、“倒金字塔”式结构(重点概念):
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性依次后推,形成“虎头蛇尾”形状。
这是一种最常见、传统的新闻结构形式。
多用于动态消息。
11、“金字塔”式:
即上小下大,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最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
常用于目击式新闻。
12、新闻标题种类:
正题(主标题、主标、主题)、引题(肩题、眉题、上副题)、副题(辅题、子题、下副题)、提要题、插题(小标题、分题)。
13、新闻标题的作用、制作要求(2011论述,结合网络中标题党现象):
【作用】:
1)揭示新闻内容,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2)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阅读率;3)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渗透着记者(编辑)的观点、倾向和感情。
【制作要求】:
准确、鲜明、简洁。
14、新闻由头(2004简答,重点概念):
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
一般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15、如何寻找非事件性新闻由头(2004简答):
1)从事实渐进性的变动中,发掘出一个阶段性的最新变动;
2)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访问寻找一个契机;3)有些成就性或经验性的报道,可采取见闻的手法。
16、新闻导语(重点概念):
即消息的开头,它用极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17、导语的演变:
第一代导语(六要素俱全)——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挑选一两个最重要的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其他要素则放到下文分述,“倒金字塔”结构特征最明显的导语)——第三代导语(丰富型导语)。
18、导语的形式:
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描写式、谈话式、引语式、对话式、对比式、感叹式。
(了解各自特点与适用情况)
19、新闻导语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涉及简答):
1)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2)内容要具体、实在,不能空对空;3)导语中应能突出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4)要有针对性;5)背景材料不宜过多;6)导语句子要简洁;7)不要重复标题。
20、新闻背景/背景材料(2006、2010名词解释,重点概念):
即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被称为背景材料,相对于新闻事实而言,它是报道中的一种辅助性材料。
21、背景材料的作用(可能涉及简答):
1)有助于突出、烘托、阐述、深化主题,增强说服力;2)可以提高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使消息大为生色;3)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22、背景材料的种类:
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
对比性材料(2004名词解释、重点概念):
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可以是过去和现在比、正面与反面比、正确和错误比、此地与彼地比等,通过对比,可以揭示新闻的深刻意义,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
说明性材料(重点概念):
是用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的背景材料,如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况、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材料,这些材料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新闻内容,突出新闻意义。
注释性材料(2005名词解释、重点概念):
用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与见闻的背景材料,如对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产品的性能、作用及技术性问题、文史知识等等。
23、需要交代背景的条件:
1)报道某些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时,需要交代它的来龙去脉或讲清人物关系与事物关系时;2)科技报道,特别是有关新事物的含义,新技术、新产品的性能、特点、意义;3)报道读者不熟悉的,或时间相隔久远、淡忘了的人物和事物时;4)靠交代背景才有价值的人和事,一定要交代背景。
24、交代新闻背景应注意事项:
1)背景交代要为表现主题服务;2)要简明扼要;3)要灵活多变。
25、消息主体(重点概念):
是消息的骨干部分,也是消息的展开部分。
它承接导语,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做具体全面的陈述,以体现全篇的主题思想。
概括讲,即表述和说明新闻主题的主要部分。
26、新闻主体写作要求:
1)写事实要确切,具体,有说服力;2)概括性材料和具体事例相结合;3)结构
要严谨,层次要分明。
27、消息结尾常见形式:
总结式、启发式、交代式、展望式、希望式。
第三章通讯的写作(重点章节)
1、通讯:
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特点(可能涉及简答,可以与消息结合,分析二者异同点):
1)从内容看,消息一般以报道事实为主,通讯则以人物为中心,着重写人的活动,思想,写各种思想的斗争和变化。
写事件也常常是为了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因此,通讯不仅要写清楚事实,还要写的较为具体、详细。
2)从表现方法看,消息和通讯都以叙述为主,用事实说话,但通讯除叙述外,可以较消息多一些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
3)从篇幅看,在报道同一内容时,消息比通讯简短。
消息要求简明扼要,朴实、概括地报道事实;通讯则要求比较完整、细致地展开所报道的事件和人物活动。
4)从时间性看,消息比通讯时效性要求更高。
3、通讯的种类:
就文学性多少分为新闻通讯和文艺通讯;从内容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4、人物通讯(重点概念):
是以写人为中心的通讯,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先进事迹的具体生动的叙述描写,反映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为广大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
5、采写人物通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006简答,2007、2008考察穆青人物通讯特点,结合穆青人物通讯相关知识点记忆):
1)要正确处理先进人物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关系;2)辩证地把握先进人物,正确处理好先进人物的优点和缺点;3)记者要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6、事件通讯(重点概念):
事件通讯是以记事为主,通过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记述,反映我们时代精神的通讯。
7、事件通讯的特征:
1)强烈的新闻性2)事件的典型性3)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8、事件通讯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事件放在广阔的背景上来认识和表现;2)突出主要线索,写好典型情节;3)处理好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以事带人,写好群像(注意事件通讯写人和人物通讯有何不同);
4)调动多种技巧,为事件增加色彩;5)写好情节单一的小故事。
9、工作通讯(重点概念):
是指写经验、问题的通讯,是用通讯的形式来反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中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0、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可能涉及简答):
1)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意义和迫切感;2)瞄准时机,抓住火候;3)要善于分析问题;4)力求写得生动活泼(生动的事例,人物的行动、思想,语言生动、活泼,讲究结构艺术)。
11、概貌通讯(2004名词解释):
又称风貌通讯、旅途通讯。
它侧重反映某一地区、某个单位、某项工程在发展变化中的新面貌、新气象、新成就,用以展示社会风貌、各地风光、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等。
12、概貌通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
1)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气象、新风貌;2)介绍名声古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形式主要有见闻式、巡礼式、侧记式,通常见到的还有诸如XX印象、XX掠影、XX一瞥、XX览胜等等。
13、概貌通讯的写作要求(可能涉及简答):
1)抓住重点,突出见闻;2)对比衬托,着力写变;3)缘物寄情,情景交融;4)传播知识,饶有风趣。
第四章专访的写作
1、专访(2010名词解释):
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目的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
它是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的印象和认识,因而对采访对象的原谈话的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篇的一种特殊的通讯。
简言之,专访就是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
2、专访的种类:
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风物专访。
3、专访的特点:
1)采访内容、对象的单一性;2)强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3)写作手法自由,灵活多变,现场气氛较浓。
专访和消息相比,都要求及时、集中,但专访比消息更具体、翔实、细致,而且富有现场感;和通讯相比,都要求生动、形象,但专访的报道内容比通讯更集中,专题性更强;和新闻特写相比,都要求内容专一,具有强烈的现场气氛,但专访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片段”,而是涉及这个“片段”有关的问题。
4、专访的习作技法:
1)确立专访主题,注重报道时机;2)熟悉采访对象,拟制访问提纲;3)有访有问,突出现场。
第五章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2011名词解释):
是介于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之间的一种新闻式样,它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通过形象描绘,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许多新闻素描、新闻速写可归为此类。
2、新闻特写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较强的时效性3)反映事物的瞬间性4)表现手法的描绘性5)再现事物的动感和立体感。
3、新闻特写与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
1)与消息相比,消息比较简明扼要概括,着重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纵的过程;新闻特写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更富有立体感和亲切感,着重点在于某一重要瞬间是如何进行与发展的,重在写横断面,报道上更“细”。
2)与通讯相比,通讯常常要求叙述一个或数个较为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述,描写也是白描,很少精雕细刻;新闻特写要求比通讯更为集中、细腻、富有动感,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典型事物的横断面。
3)与报告文学相比,报告文学题材一般比较重大,背景极为广阔,时间跨度较大,既要用重笔浓墨去刻画典型人物和事件一瞬间的横断面,又要相当的笔墨去叙写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纵剖面;新闻特写在表现手法上鱼报告文学有相近之处,但它报道的对象不如报告文学那样宏大、复杂、曲折,背景显得简洁、洗练。
4、新闻特写的种类:
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面特写、风貌特写。
(了解各自概念、特点)
5、新闻特写的写作技法:
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浓淡相宜,真切再现;3)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第六章现场短新闻
1、现场短新闻(重点概念):
是记者亲临新闻事发现场,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写出的短小精悍的报道样式,可以是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2、现场短新闻三要素:
1)新闻价值高;2)现场感强(最鲜明的个性特征);3)短小精辟。
3、如何使现场短新闻增强现场感:
1)记者采访要亲临现场;2)要善于选择典型细节,再现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包括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再现场景的、渲染气氛的,有行动、有对话、有静物,更多的则是动态事物);3)要善于正确处理背景材料。
4、现场短新闻的背景穿插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有利于突出、深化对新闻事实的解释、说明,突出新闻事实的价值;2)有利于突出、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说服力;3)有利于拓展视野、交代与之相关的社会“大气候”、“大环境”,增强新闻的力度;4)有利于交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反映事物发生的过程,以增强新闻的厚度;5)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化“旧闻”为“新闻”,巧妙地将二手或三手背景材料转化为第一手材料,灵活穿插与文中。
第七章记者来信
1、记者来信(重点概念):
是记者抓住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用书信形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报纸和广播所独有的新闻文体。
2、记者来信的作用:
1)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情绪、愿望,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2)介绍典型,推广经验;3)表扬先进,批评错误,揭露坏人坏事。
3、记者来信的特点:
1)选材的社会性2)事实的可信性3)鲜明的倾向性4)写法的灵活性。
4、记者来信的类型:
批评型、表扬型、呼吁型、调查报告型、讨论型。
5、如何写好记者来信:
1)选题要有普遍意义;2)写作形式灵活自由;3)感情真挚亲切生动。
6、读者来信(相关概念):
读者来信是读者写给新闻单位的一种书信体的稿件,内容包括:
表扬好人好事,反映现实情况,批评不良现象,监督干部言行,提出建议、要求,发表意见、看法,呼吁解决问题等等。
第八章深度报道(重点章节)
1、深度报道(2005、2006名词解释):
深度报道是对重要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穿插的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
(深度报道共同特点:
①题材重大,引人注目②纵关横联,有因有果③透视现象,触及本质④分析深刻,富有预见)
2、深度报道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当时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大量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真正在我国新闻文坛上形成一种趋势,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
发展:
1985年12月,《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1987年《关广梅现象》、《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三色”报道》——90年代作为一种基本的采访写作及新闻思维方式、新闻意识,被潜移默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新闻体裁之中,融入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21世纪,深度报道逐渐演变成各类媒体相互竞争的重要砝码。
3、深度报道迅速发展的原因:
1)改革呼唤深度报道;2)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3)电子技术的发展迫使各种新闻工具展开竞争。
4、深度报道的特征(可能涉及简答):
1)读者的笔触大胆地伸进了改革开放浪潮的漩涡中,提出了改革中尖锐的、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并且是有争议的问题。
2)所有这些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正面报道”或“反面报道”,而是对复杂事物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绘和剖析,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判断。
3)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都用一种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方式来报道事物,字里行间有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气氛,即使是讨论,也绝不是命令式的“指示”,或灌输式的“教导”,而往往是心平气和地提出问题,或循循善诱地点出矛盾的症结所在。
4)这类报道常把被报道的事物当做一个正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过程”。
5)在具体的写作上,这些报道大都跳出了只写一人、一事的窠臼,而进入了更加广阔的时空领域。
5、深度报道的常见形式:
连续报道(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过程)、系列报道(以延伸新闻领域、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为目的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组合报道(拓宽新闻领域,详尽报道同一新闻主题的各个方面事实为目的的深度报道形式)、问题讨论(开辟对话渠道、发扬民主、变硬性说教为心灵交流的一种形式)。
6、深度报道的写作技法:
1)注意宏观思考,敢于触及矛盾(注意记者的宏观意识这一知识点);2)强化理性思维,发掘事物多样性;3)调动多种手法,创造新颖形式。
7、采写深度报道常用的理性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横交替思维;多向思维;多因果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综合思维;系统思维。
8、深度报道写作误区应如何避免:
1)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克服贪大求全、时效性差的毛病。
2)并非深度报道就一定要连篇累牍。
3)要处理好新闻事实和理性思考的辩证关系,克服为深度而思辨的倾向。
4)深度报道要有建设意识,不能满足于单纯揭丑,图一时痛快,而应以正面宣传为主。
5)深度报道要反映历史的深度和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克服“媚俗化”倾向。
第九章典型报道
1、典型报道(重点概念):
通过对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引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和教训,用以指导工作,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推动时代前进。
2、典型报道特征:
形象性、广泛性、可读性、权威性、指导性。
3、典型报道在新时期的发展(2006、2010论述):
【1】在典型报道对象的外延上有了新的扩展:
一是从单纯地表述个体扩展为个人与群体相结合,二是从关注狭义人群扩展至更为广阔的报道区域,三是从“以人
带事”的典型人物报道扩展为“以事带人”的典型事件报道。
【2】从新闻的叙述能力及表现力上看,主要在方法论上的调整,核心旨趣在于日趋“深度化”。
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深度典型报道具有以下特征:
1)深度典型报道不满足于仅向受众揭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一类开放式问题上。
2)通常选择那些具有显著新闻价值,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题材作为报道对象,而且,这些新闻事实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还不了解,在内容的纵深上有值得解释和分析的地方。
3)不再孤立地报道单个的新闻人物与事件,而是注意从时空上尽力开拓。
深度旨趣体现在写作方法上,集中表现为以下特征:
1)塑造典型人物时,要更多挖掘其丰富性;2)在叙述新闻事件时,要更多探究事件的动因、展现事件的过程与背景;3)在传达新闻报道的启迪意义时,应更多表现出不同思想内容之间复杂的相关性,以及价值判断时的多种可能性;4)在题材的选择、鉴别、处理上,应更多地考虑到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摆脱“公文化”,趋向于“新闻化”。
4、用创新思维搞好典型报道(2008简答):
1)拓宽典型报道的范围(注意处理好多样性与主旋律的问题,既要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又必须突出社会主旋律);2)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3)写人不写神;
4)突出细节。
5、典型报道采写技巧:
1)写性格;2)具象描绘;3)“两面说”;4)复合背景;5)辞章化。
第十章经济新闻
1、经济新闻:
报道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信息的报道。
2、经济新闻的职能:
1)沟通职能(传达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政策法令,又要及时迅速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2)信息职能(经济新闻提供大量的重要、准确、权威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3)引导职能(对思想观念、经营方法和消费方式进行引导);4)监督功能(对经济活动中的改革思想、道德行为、竞争机制以及工作中的失误、建议等等)。
3、经济新闻的特点:
政策性、业务性、服务性、开放性、保密性。
4、经济新闻的类型:
政治性经济新闻、信息性经济新闻、人物性经济新闻、自然经济现象新闻。
5、经济新闻的写作技法:
1)选好角度,写出新意;2)贴近生活,增强可读性;3)掌握知识,写出经济报道的深度;4)写出具体的人和事;5)边缘交叉,多视角反映经济现象;6)深入现场,写出视觉效果;
7)巧用数字语言;8)表达形式多样,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对业务性较强的名词用巧妙的解释或俗称,用通俗形象的描写来代替专业术语的表达,写作角度新颖等)。
第十一章社会新闻(重点章节)
1、社会新闻(重点概念):
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
有广泛的社会兴趣,并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
写作上富有人情味,讲究趣味性。
2、社会新闻的作用:
1)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2)独特的道德规范作用;3)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4)独特的大众娱乐作用;5)独特的传递科学知识的作用。
3、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
1)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2)反映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3)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4)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灾害、事故性报道;5)当地风光、风土人情、名人遗址等;
6)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奇异现象和趣闻。
4、社会新闻的特点:
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服务性。
5、社会新闻的采写要求(可能涉及简答、论述):
【采访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2)深入调查研究;3)广泛建立新闻线索网(广交朋友、设立热线电话、“读者来信”、各种会议、资料等);4)具备丰富知识;5)细心观察,勤于提问。
【写作技巧】:
1)既要迅速及时,又要准确无误,保证新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2)寓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中;3)要有故事性,富于变化;4)背景衬托巧妙、及时;5)连续报道。
6、服务性社会新闻:
服务性社会新闻即为受众的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具体服务信息报道。
7、服务性社会新闻的体现:
1)重视带有共性的问题,把政策服务放在首位;2)舆论监督也是服务;3)
个性鲜明的生活类服务;4)积极策划组织群众参与的社会活动。
8、服务性社会新闻的要求(2009简答):
1)增加新闻的含量,提高新闻的质量(①经营独家新闻,做到你无我有,不仅有独家事实,更有独家观点、独家编排、独家制作②经营好主体新闻,告知受众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媒体的观点等,从而满足受众接受信息口味的变化;③经营好栏目新闻,突出栏目的不同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新闻 写作 教程 复习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