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897882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45.79KB
届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之江教育评价2019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2019.10)
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对农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C.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之一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D.杀虫剂、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均可造成水体污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
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
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
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酸雨
(1)形成原因:
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
【详解】A、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A错误;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地球的热平衡,B正确;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正确;
D、杀虫剂、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均可造成水体污染,D正确;
故选A。
【点睛】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SO2、NO;臭氧层破坏紫外线增强,给人和环境带来危害。
2.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B.能无限增殖
C.不能在体内转移D.会诱发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③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
正常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详解】A、细胞癌变的原因:
正常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分化造成的,A错误;
B、癌变后的细胞能够无限增殖,B正确;
C、癌变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C错误;
D、艾滋病是有HIV病毒引起的,与癌细胞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睛】细胞癌变的原因:
正常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
3.下列关于教材中α-淀粉酶的固定化酶柱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固定化酶柱中的介质为二氧化硅
B.该固定化酶柱中的酶通过吸附法固定
C.反应物和酶均可自由通过该固定化酶柱
D.使用完后需用10倍柱体积的蒸馏水洗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水溶性酶与非水溶性载体结合,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与直接使用酶相比,除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强外,还可反复使用酶;酶的固定化方法有:
吸附法、共价偶联法、包埋法、交联法;酶的热稳定性一般都不强
【详解】A、α-淀粉酶的固定化酶柱中的介质为二氧化硅,A正确;
B、α-淀粉酶的固定化酶柱中的酶通过吸附法固定,B正确;
C、反应物可自由通过反应柱,而酶固定在载体中,不能通过反应柱,C错误;
D、使用完后需用10倍柱体积的蒸馏水洗涤,流速不易过快,D正确;
故选C。
【点睛】固定化酶柱中:
反应物可自由通过反应柱,酶不能通过反应柱。
4.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消耗,多效益B.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
C.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D.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A、生态工程是少消耗,而不是无消耗,A错误;
B、生态农业原理是生态学原理,B正确;
C、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正确;
D、生态工程最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双赢,D正确;
故选:
A。
【点睛】生态农业工程追求的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5.图为正常女性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显微摄影图,该图可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该图为正常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
C.核型分析可诊断多基因遗传病
D.核型分析时女性C组和男性C组染色体数目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称为该生物的染色体组型,它体现了该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
根据题文和图像分析:
这一时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说明该细胞属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详解】A、该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
B、图中并未将对显微照片上的染色体进行测量,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等特征,通过剪贴将它们配对、分组和排队,最后形成染色体组型的图像,B错误;
C、核型分析可诊断染色体异常,不能诊断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病,C错误;
D、女性C组染色组成为7对+XX,男性C组染色体组成为7对+X,故染色体数目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核型分析又叫染色体组型分析,分析的是染色体,不能判断基因遗传病。
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内膜向内折叠若干层,有利于色素附着
B.溶酶体仅存
于动物和真菌细胞中,由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
C.细胞核核膜由双层单位膜构成,是所有物质出入细胞核
通道
D.植物细胞液中的各种色素可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和叶有各种颜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复杂;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和各种复杂的细胞器;本题考查其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据此分析。
【详解】A、叶绿体内有囊状结构堆叠而成的基粒,有利于色素附着,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错误;
B、溶酶体存在于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由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B错误;
C、核膜由双层膜,核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C错误;
D、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其中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色素等。
液泡中有各种色素,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和叶有各种颜色。
【点睛】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易混淆,注意区分理解记忆。
7.1978年,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将黑斑蛙的成体细胞核移植到某受体细胞中,并使该重组细胞发育成了正常的蝌蚪,下列有关克隆蝌蚪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童第周所取黑斑蛙的成体细胞核不能来自红细胞
B.题干中涉及的受体细胞,一般是指去核的未受精卵细胞
C.该重组细胞发育成克隆蝌蚪不需要再进行胚胎移植
D.上述过程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细胞融合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贮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在细胞的遗传、代谢、分化等生命活动的各项进程中起着控制作用。
【详解】A、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而黑斑蛙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所以可以取黑斑蛙的红细胞的细胞核,A错误;
B、动物克隆的受体细胞一般选择未受精的去核卵细胞,B正确;
C、蛙的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蝌蚪了,故该重组细胞发育成克隆蝌蚪不需要再进行胚胎移植,C正确;
D、动物细胞在一定的物质(灭火的仙台病毒、聚乙二醇)或电融合技术的介导下相互融合,D正确;
故选A。
【点睛】动物的克隆一般选取成体细胞核和未受精的去核卵细胞。
8.激素可以调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产生后运送至相应器官
B.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均可促进种子的萌发
C.植物失水时气孔的关闭受脱落酸的调控
D.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可能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详解】A、细胞分裂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根尖,作用部位是分裂旺盛的部位,A正确;
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生长,失水时使气孔关闭、保持休眠,C正确;
D、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D正确;
故选B。
【点睛】五大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分布以及各自的功能。
9.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遗传病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和环境无关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性染色体基因遗传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C.20岁以下的妇女生育子女的先天畸形率高于25~34岁的妇女
D.可用染色体组型测定来鉴定苯丙酮尿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
,如青少年型糖尿病、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A错误;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B错误;
C、20岁以下妇女生育的子女,其先天畸形率比25~34岁妇女生育的子女高50%,C正确;
D、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来检测,D错误;
故选C。
【点睛】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掌握常见的几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在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了生物进化的历程,人类也只是进化大树上的枝端末梢。
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的内质网非常相似,体现了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统一性
B.通过不断提高培养基中青霉素浓度,获得青霉素抗性的细菌,属于人工选择
C.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代表变异的方向
D.两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引起种群内变异量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动物、植物、真菌的细胞中内质网非常相似,体现了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统一性,A正确;
B、青霉素抗性菌通过变异已经存在,不是通过提高青霉素浓度来获得的,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示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
D、两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增加个体间的基因交流,引起种群内变异量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睛】基因的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
11.自然界的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池塘的所有鱼构成了一个种群
B.动物种群自然增长率由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年生殖次数决定
C.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构成了种群的存活曲线
D.种群的领域行为会改变该种群在该区域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概念的理解
①两个要素:
“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
②两个条件:
“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详解】A、池塘中所有的鱼的种类较多,它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A错误;
B、动物种群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B错误;
C、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C正确。
D、种群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种群在该区域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进行基因交流。
12.孟德尔定律的重现,将科学家的眼光放在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下列关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和性别相联系
B.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C.减数分裂中细胞内核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一致
D.摩尔根是第一个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而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详解】A、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属于伴性遗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一定与性别相关联,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裂,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
D、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红白眼实验第一次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
【点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3.核酸在遗传上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凝结了几代科学家的奋力拼搏,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标记实验中通过搅拌减少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呈正相关
C.TMV的感染实验中单用病毒RNA也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都是将有机物分开研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糖类等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宿主细胞分离,32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离心时保留在上清液中,减少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A正确;
B、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的关系,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A的RAN和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的遗传物质,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原理都是将各有机物分开单独的研究,D正确;
故选B。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原理都是将各有机物分开单独的研究。
14.我国古代发明的为预防天花而接种人痘,是历史上早期免疫的实际应用。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鸟类的B淋巴细胞不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B.病原体入侵引发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均可在体内终身保留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含有2个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D.人体感染HIV的潜伏期,机体内检测不到相应的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哺乳动物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鸟类中是在腔上囊发育成熟,A正确;
B、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每种抗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不同,B错误;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每个抗原受体有1个抗原结合位点,C错误;
D、艾滋病人在潜伏期检查血液可以检测到抗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
15.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果酒发酵时,需密封气体入口
B.进行果酒发酵时,培养基装量需预留约1/3空间
C.进行果醋发酵时,最好在气体入口处塞脱脂棉球
D.进行果醋发酵时,加入的酒-水混合物需调pH至8.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是利用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培养基入口能补充营养物质;气体入口能通入气体;气体出口能排出气体。
【详解】A、果酒发酵时要封闭气体入口,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A正确;
B、果酒发酵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故培养基装量需预留约1/3空间,B正确;
C、进行果醋发酵时在气体入口处塞脱脂棉球,过滤空气防止染菌,C正确;
D、果醋发酵时,加入的酒-水混合物需调pH至7.0,D错误;
故选D。
【点睛】果酒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16.各种育种方式,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杂交玉米可稳定遗传,无需年年购买种子
B.三倍体无籽西瓜有机物含量高且高度不育,但仍属可遗传变异
C.利用诱变育种,诱发家蚕常染色体基因移到性染色体上,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D.单倍体育种可通过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种子进行秋水仙素处理以获得稳定遗传的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使用的都是杂交种,杂交玉米的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因此农民每年都需要购买玉米杂交种,A错误;
B、不育的三倍体无籽西瓜由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
C、家蚕常染色体基因移到性染色体上,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不能结种,故无法获得单倍体种子,D错误;
故选B。
【点睛】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17.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下图1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催产素(具有催产和排乳的作用)的结构简式,各氨基酸残基用3个字母缩写表示。
图2代表动物体内的一种能源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1可知催产素是含有九个肽键的十肽
B.催产素在哺乳动物神经垂体细胞内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
C.图2元素组成与油脂相同,但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D.图2与相应水解酶混合,适宜温度下保温后遇双缩脲试剂显紫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文分析:
图1中的催产素是由9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的多肽链,有8个肽键,1个二硫键;图二为动物体内的能源物质糖原,其单体为葡萄糖。
【详解】A、催产素是含有9个氨基酸的八肽,A错误;
B、催产素是分泌蛋白,在哺乳动物神经垂体细胞内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多糖和油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但油脂的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C错误;
D、催化多糖水解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混合显紫色反应,D正确。
【点睛】相同质量的多糖和油脂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需要的氧气更多,释放的能量越多。
18.下图为某陆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数字1,2分别代表植食动物和一级肉食动物,字母代表能量。
A指呼吸释放的热能,C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
B.该生态系统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C.第一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00%
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W-A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的传递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根据题文分析,数字1、2分别代表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剂)、一级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W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D1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详解】A、植食性动物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即生产者的同化量,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为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B错误;
C、题文中未给出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故无法计算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W-A1,D正确;
故选D。
【点睛】同化量=摄入量-粪便,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
19.如图表示某细胞内需氧呼吸的部分途径,其中X代表物质,①②③代表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X代表二氧化碳和水
B.①②③过程均会产生ATP
C.②与③有关的酶均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
D.1分子葡萄糖在③过程将生成4分子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并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的过程;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的产物指那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被分解,形成6个二氧化碳分子,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并产生大量ATP。
【详解】A、X代表[H],A错误;
B、①③过程会产生ATP,B错误;
C、②与③有关的酶大部分在线粒体基质中,少量在内膜上,C错误;
D、1分子葡萄糖在③过程将生成4分子二氧化碳,在②过程会产生2分子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场所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场所线粒体内膜。
20.下列关于教材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细胞”时,可在高倍镜下看到长方形的表皮细胞和半月形的保卫细胞,都没有叶绿体
B.“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教育 评价 联盟 第二次 联考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