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创意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0891174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8.29KB
英语创意阅读.docx
《英语创意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创意阅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创意阅读
U1终身难忘的假期旅游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将被广告所包围。
大多数广告是有用的~~能告诉我们当前新产品的信息,哪儿物美价廉。
制造商以此来销售产品,不然,生意将会做不成。
其实,曾有人说过:
“商人最终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主要得力于广告的功劳。
”
然而,现在的广告是否太滥了?
可以说广告的效应已事与愿违,因为大量的广告是骗人的。
我们大多数对广告视而不见。
或许大作家H.G.Wells的话更准确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广告是合法化了的谎言。
”
让我给你举一个绝好的例子,它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当时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带我的家人去度假。
我查找旅游指南。
我满以为找到了十全十美的假日。
广告打的招牌是“终身难忘之旅”。
天堂岛屿
班图岛南端的旅游胜地,风景宜人,赏心悦目,颇具异国情调。
游区占地250英亩,为浅浅的海湾怀抱,海风习习,凉爽宜人。
沿岸浅水处,海洋生物云集,是研究迷人的海洋生物的理想之地。
家庭假日
对不想太冒险的人或者是小孩,我们提供极大的游泳池,里面有水上滑梯、跳板跳水、幼儿嬉水池、微型高尔夫球场和许多别的自然景点。
美丽班图岛
如你想更多地领略天堂岛的美景,旅馆将为你安排一切,包括用带空调的豪华交通工具带你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你或许想游览下列景点。
旅游一线:
古老神秘的塔利湖。
开车从旅游胜地出发,很快就到达这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远古宗教气息的塔利湖。
在这儿演绎出了无数的人类祭祀场面,无数对恋人投湖殉情。
人们还常常看见他们的幽灵在湖边徘徊。
旅游二线:
岛屿北部的邦威自然保护区。
在这儿能看到岛上野生动植物的奇观异景:
奇特植物,珍稀动物。
旅游三线:
西海岸奇异的水下洞穴。
从旅游胜地出发,坐上本地人的小船,沿岸而上可到这古老的洞穴。
据说这里是位大魔法师的出生地和埋身之处。
宾至如归
在一流的宾馆你自然能享受一流的居住条件。
你将住在采用本地木料、手工建造的单人套间内。
这些单人套间会为你营造“回归自然”的真切氛围。
让你一分钱当两分钱花好的旅游胜地常常让普通工薪家庭消费不起。
可我们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老板更关心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让游客高兴,而不仅仅是赚钱。
这次包价旅游活动是特价优惠。
我们知道你们愿意游览以上所列景点,其费用已包含在度假费用中。
这意味着你一到达此地,不用再花一分钱。
不要再犹豫!
马上订票。
“终身难忘之旅”,莫失良机。
我太激动了,跑回家告知家人。
家人都说这是我们度假的理想之地。
然而就在订机票前一天,我在地方小报上读到—篇小文章,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写文章的记者去参加了假日之旅,发现旅游指南虽未撒谎,其描述却大为失真。
“不堪回首”的假日——海滨流浪汉的栖身之地
一个岛屿
不错,这是个岛屿,但天堂在哪儿?
这个修建一半的“旅游胜地”位于印度洋中部的一块荒礁石上,坐落在海湾边上,并无海滩,整日被刺骨的寒风袭击,使你感到台风倒成了清爽的微风。
即便你是游泳高手,离家前一定要投高额保险。
你得从大约十五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去,下面似乎是饥饿的鲨鱼群觅食的好地方。
无人敢问津的“假日”
一点不假,此地确有个游泳池(里面确实配有滑梯跳板),而且真的配有嬉水池。
不幸的是没有水。
该岛似乎常年干旱,连刮胡子的水都没有,更不用说给游泳池蓄水。
至于别的“娱乐方式”。
。
。
有块小草坪,有几个坑,插有旗子作标示。
或许大洋中的这块巨礁是够“天然的”。
“班图岛的美景”
哪有什么美景!
甭提什么旅游。
“空调”交通工具是—辆敞篷吉普车;塔利湖是个脏水池,连青蛙都淹不死。
动物“稀有”得一只都见不到;你要参观水下洞穴的话还必须是位经验丰富的戴水肺的潜水员(更别提随时出没的鲨鱼群了),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好一个宾至如归
你如是本地人,生活在博尼欧荒野地带,指南的描述是无可指责的!
还绝对真实。
这儿根本就没有一流旅馆,你也甭指望有一流的居住条件。
“套间”是木制的小房子。
有条小河流(偶尔)流过旅游胜地,游客不得不去小河洗漱,这就是营造的所谓“回归自然”的氛围。
让你多花钱的假日游好啦,我想班图岛路途不近吧。
越远越好。
一言以蔽之,有谁还在考虑这“终生难忘的恶梦”,我建议他马上去报名参加“生存训练课程”班培训。
或许你还没注意到,指南没提到食品。
原因很简单——压根就没有。
看来…班图岛显然不是我们理想的度假场地。
幸好我看到了这篇报道,否则。
我准带我的家人去了,不仅没有一丁点儿乐趣,还非常危险。
教训是深刻的:
仔细阅读所有广告.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事情往往不想看起来的那么回事!
U2有效的教育制度
人无论活多大,总忘不了学生时代——可在多少人的记忆中它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呢?
社会对年轻人期待过高,一旦没达到我们的期望值,我们就总爱把他们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可是,谁该受到责备呢?
孩子们无可责备,该责备的是社会,这可能吗?
英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下面是就这一问题的辩论纪录。
演讲者的话有多少适合你受教育的经历,在多少程度上你赞同他的观点?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毫无疑问,一个富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的最大愿望就是做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去改善年轻人的生活。
达到此目的的最明显不过的办法就是把孩子们从无法接受的考试和筛选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十三四岁的年幼孩子就被筛选?
被迫参加考试,自己的前途就这样基本上被决定了。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这个年龄段是最不适合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龄,可他们却被迫参加考试,失败了得接受无法挽回的惩罚,如同被判死刑一样。
中学孩子们的生活被考试所主宰了。
一些学校确实提供不少有趣的课程,可只是针对那些失败者的。
于是父母们继续催促、劝诱、威胁、强孩子们继续考试,或者拼命去找这类擅长逼孩子们考试的“好”学校,因为我们的高等学府需要这个。
可是,有这必要吗?
为何如此心急?
劳务市场并没有巴望着要用刚培养出来的年轻人。
为什么要给他们施加这无法忍受的压力?
他们要的是什么?
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段是大多数孩子们最厌学的阶段。
长大成人这件事就足以他们应付的了,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
有的孩子学习积极性极高,遍览群书,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往往突然不读书了。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放弃读书,顺利的话,他们过了十六七岁就能走出这个阶段。
但是对于观有的考试筛选制度来说,这个年龄已经太晚了。
孩子十四岁时没走上正道,一生就给毁了。
有的孩子,你要由他去,可以在床上磨蹭半天,穿衣又是半天,父母拿他们真是没辙,但过了这段时间就没事了。
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年龄段,要么毁了他们,要么让他们成才?
如果我们去掉十六岁时筛选的压力,高中教育就会大变样。
大约从十三岁起,孩子们就有选择学与不学的自由,或者选择部分时间学习。
他们想学什么课程、学多久.由他们自己定。
或者他们有权选择什么也不做;学校会提供他们闲坐的地方。
他们要是想去艺术室待上半天或排练戏剧什么的,随他们去好了。
在英国,这类学校办了几十年,可在现有制度下,要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不一心一意读书本,孩子们得到的惩罚将十分严重。
原始的教育制度是把知识强行灌进孩子们的脑子,它似乎已被另一种制度所取代:
拿一辈子做个失败者去威胁孩子。
这制度同样不为富有爱心的社会所接受。
想起自己五岁至十八岁就上17745节课,按道理这个年龄段是脑子接受力最强的时候,可学完之后脑子一片茫然,这是多大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浪费!
我简直不敢相信。
学校的课时,每节课为四十分钟,这种课程设计不鼓励孩子集中注意力认真读书。
学生在学校就如同流水线上的轿车,一会儿给你装点地理,一会儿给你安点历史或生物知识。
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没法集中精力学习。
让比自己懂得多的人,或者说至少是以为比自己懂得多的人来教自己已足以让学习劲头打的学生产生叛逆感。
这种制度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让行政管理方便,让校方的官僚作风滋生,而绝不是高效率管理。
比方说,要求十六岁的孩子参加的初级英文考试为什么需要用十一年去教?
老师真心教,孩子真心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够了。
有谁听孩子们的意见;当他们真有机会谈谈对教育的看法,也常常只写老师爱看的内容,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观点与老师不合,会得个下及格。
但是这一切在慢慢地改变。
英国成立了全国学生会来帮助学生向校方表达他们的真实意见。
学生会说受教育不应是强迫的,学生应不去听乏味的课,应让做其他工作的人轮流上讲台授课。
如果能找到工作,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去打工。
也应鼓励成年人来学校学习,让学校和社区相互增进了解。
他们说在这种宽松的制度下孩子们通常会更学有所得,与成人和校方采取更合作的态度。
学生们讲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但我肯定他们一定会更快乐。
我倒非常怀疑他们会学得更少,我们不该对十三四的孩子唠叨个没完,说他们不没日没夜地学习,一辈子就完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坚信你们将不得不同意我今天的提议。
今天的制度对我们的孩子有害,我们必须改变它。
U3蛇皮袋
年轻人身着警服,英俊潇洒,目光掠过小小的咖啡桌,望着他的父母。
屋外狂风劲吹,片片雪花击打窗户。
客厅里的炭火通红,温暖舒适。
年轻人的祖父退役后一直独居在这屋里。
老人的妻子遭遇不测,死于买房当日。
咖啡桌上放着个金属盒,他们在整理祖父旧衣物时在他衣柜最里面找到的。
盒里有个小口袋,像是用蛇皮做的,里面有些古怪的骨头。
斯莱德先生,年轻人的父亲,在读一封藏在盒里的信。
亲爱的亚瑟:
你如在读这封信,我便知道自己已从这诅咒中解脱出来了,它毁了我的生活,而今我已不在人世了。
我还知道你已找到蛇皮口袋和袋里那些可怕的东西。
求你听我将对你说的话,切勿重复我的过失。
这是个魔袋!
我退役前在印度服役,袋子是我从一位很老的圣人那儿拿来的。
他快要死了,临死前对我说袋子能满足我的一切愿望——但生活就是这样,你得为你到手的东西付出代价。
他还叫我万不可毁了袋子,否则全家将有灭顶之灾。
我用过一次袋子,他的话灵验了——我买下了这幢房子,却以我爱妻的生命作代价。
袋子会给你带来你需要的一切——但代价太高。
儿子,你得答应我把它藏起来,决不能用它——一次也不行!
千万不能像我经不住诱惑!
“我一直以为祖父年岁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原来他一直为祖母的死伤心。
好像祖母的死他难辞其咎。
”年轻人对他的父母说。
“反正,这袋子的样子挺怪的,是不是?
”
“我不喜欢这个袋子,”他妈妈一边说着一边伸出手把盒子的盖子盖上了。
“我认为你应该照他说的做,把它藏起来,然后忘掉这件事。
”
“也许你是对的……,”斯莱德先生自言自语地应了一声,拿起金属盒夹在腋下。
“明天再说吧,该回家了。
天晚了,托马斯,你还要上班。
记住啊,你该当夜班!
”
亚瑟·斯莱德夜不能寐。
最近几个月他生意清淡,家里开销入不敷出。
他老在想楼下餐桌上的金属盒。
信上说袋子能满足他的所有愿望。
莫非那些话是老人丧妻后,神志恍惚说的些糊涂话——或许他可以还清房款,再也不必为钱发愁。
他悄悄溜下床,拾梯而下,摸向厨房。
有股无形的力量在牵引他。
他的大脑似乎也在说服自己失去房子才是最大的灾难。
在厨房里,他的手不知不觉打开了盒子。
他低头一看,发现袋子已经在手里了。
即便信里讲的全是鬼话,也值得试一次!
他不加思索地要了十万英镑去清偿欠下的房款。
然后,如同在梦中,他悄悄回到床上。
冷冷的日光照进卧室。
亚瑟和妻子第二天起床后,进厨房准备早餐。
托马斯,他们的儿子,马上就要值夜班回来和他们一道吃早饭。
漂浮着的暖暖的饭香让亚瑟·斯菜德很开心,暗想自己真傻,昨夜还相信这旧袋子会帮他渡过财政危机。
或许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他的眼光瞟到窗外,看见一位高个警官站在花园门口,看制服的样子有点级别,警官很紧张,迟迟不推门进来。
他突然一下子拿定主意,推开木门,走到门前,按了门铃。
妻子去开门,刺骨的恐惧让亚瑟不寒而栗。
“我很难过……我要说的是……悲惨的事情……我相信他没有感到痛苦……三颗子弹击中心脏……当即就死了。
”亚瑟攥住妻子的手,因为他们多年构筑的生活似手在瞬间悄然消失。
托马斯是在试图阻止一起抢劫案时被枪击致死的。
这对突然衰老的夫妻再没听见警官说些什么。
亚瑟的注意力恢复了一点点,因他突然听到警官说:
“当然,这没法弥补你儿子的生命,但所有的警察都由部里保险,你们很快就会收到张支票。
”
亚瑟的头一下晕眩起来,他听见他孱弱的声音问了一句,好像那声音不是他的,“支票金额是多少?
”
“这嘛,”警官答道,“要看级别,你儿子大约十万英镑。
”火光给这对老夫妻阴沉的脸投射上奇怪的阴影。
他俩似乎一下子变得面容苍白,疲惫不堪。
斯莱德告诉了妻子他夜里的所作所为——她没言语,只是盯着他,两眼茫然。
突然,她拖着疲惫的身子,从椅子上慢慢起来,走出了屋子,不一会拿着金属盒回来了。
“亚瑟,我要我的儿子。
这个东西能要他的命,也就能让他复活。
我要我们一家团团圆圆的,和昨天一样。
”她边说边把金属盒放到亚瑟的膝盖上,退后几步,等着。
亚瑟明白他无言以辩,虽然他害怕再用蛇皮袋。
和上次一样,他感到自己的手指动起来,如同做梦一样。
手指打开盒子,拿出蛇皮袋子。
他听见他的声音轻轻说道,“我想我的家人重新团聚,”那声音听起来像个陌生人的。
亚瑟·斯莱德还没睁开眼已感到火烤得脸热乎乎的。
他似乎一直在睡着。
他醒来,望了妻子一眼。
妻静静地坐在火的对面,等着。
他环顾了一下房间——是祖父的客厅。
还没等他想明白怎么会坐在祖父的屋里,门开了,托马斯,穿着制服,翩然而进。
夹克衫的胸部有块黑色的污迹。
他妻子满意地笑了,低声道,“我知道它会灵验的”,起身去吻她的儿子。
在托马斯身后,亚瑟看见还有两个模糊不清的身影溜进房间……他一下子明白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爸,妈,你们好……,”亚瑟听见自己说,脸上掠过伤心的微笑。
“我们都在这儿,一家人又团聚了。
”
U4别靠得太近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挤的城市里生活,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生存空间问题。
生存空间极为重要。
因此,这通常是人们不得不为之花钱最多的项目之一。
世上最昂贵的写字楼坐落在北京、伦敦、香港、纽约等城市。
不过,不只是生意人整日关注空间问题。
在人口不太稠密的城市,人们会问“你家里有几间屋子?
”住在城里,人们问到你的住房时,第一句话就是:
“住房有有多少平方米?
”那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非常宝贵的环境里,这个问题对他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人们作为个体如何去面对空间缺乏问题?
人人都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一块人们视为已有,从中获得安全感,身心放松,舒适愉快的地方。
有人做了好些试验去研究人们如何创造并保护自己的空间。
人们在公共场合的举止表现就是现成的例子。
比如,有人走进大夫或牙医的候诊室,我们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一个人最可能坐的位子。
他会避免靠近第一个人坐下,也不会坐到第一个人的对面,离他远远的。
他多半会取个中间位置。
第三个人进来同样会尽量取余下空间的中间位置。
如此下去,总有个人被迫挨近某个人坐下——但他还可能用个提包隔在中间。
这类情形在公共汽车、火车、影剧院等地方随处可见。
人们的上述行为说明,不管我们走到哪,都会为自己保留个“自我空间”。
如果有人进入我们的空间,我们会感到紧张,觉得受到威胁。
如果别人离自己太远,又感到受了污辱。
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太拥挤,就只能缩小自我空间,同时稍稍调整我们的行为举止以适应这样的空间。
在拥挤的电梯、上下班时的地铁车厢或在运动会上疯狂的观众群里,我们被挤在一起,只得放弃自我空间,让别人挤自己。
遇到这类情形我们会假想其他人好像不存在。
我们会有意不理会别人——别人也不理会我们。
你要是进了拥挤的电梯,怎么办?
你或许会尽量避开他人的眼神——大家都向门而立。
你也不会去瞧别的人——大家一个劲盯着显示楼层的仪表板。
或许,你会望着天花板,或看着地板。
你会尽量面无表情,呆着不动。
你甚至会两手交叉胸前,或把提包放在面前,来“保护”自己。
人们在拥挤的环境里待久了会慢慢地适应更小的私人空间。
空间不管多小,得有才行。
有趣的是,到底多大的空间才合适,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说法。
你站起来和他人交谈就能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空间。
伸出手臂,看它能触及对方身体的哪个部位。
在西欧,你的手臂将触及对方的身体。
在东欧,对方在你手腕附近。
在地中海地区,你和对方的距离更近;只一肘之隔。
不同国度的人们对私人空间的需求不同,互相交谈时,显然会出问题。
无意之中,甲方身子朝后退,乙方会随之往前挪。
人们尽量把空间维持在各自感到舒适的范甲内。
甲方往前挪,乙方觉得不舒适,就往后靠;乙方一后退,甲方也觉得不舒适,便将身子前移。
谈话双方慢慢地从屋的这边挪到屋的对面,乙方的身子已靠到墙上,再无挪动的空间。
话谈到这份上,乙方会就此打住话茬,“逃之天天”。
私人空间的问题不只是在人们交谈时会遇到。
人们共事时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别人靠我们近,我们难于集中注意力。
学生必须和他人分享学习空间时就会碰到这个距离。
他们采用一些办法或策略来给自己营造一个空间。
他们有的堆一摞书,或用书包,或把书立着看。
这样来形成个小小的屏障。
还有个办法是将胳膊肘放在桌上,两只手把左右两边的视线挡住了。
这样,他们可以假想自己独处一室,或至少与他人保持令人舒适的距离。
告诉他人某空间是属于自己的另一种办法是用私有物来标志私人空间。
书籍、报纸和别的私有物品随意散放在某处更能让别人觉得这是私人空间。
学生常把玩具、娃娃这类东西放在旁边(往往是课桌边)。
你这样做就是在告诉别人这是你的领地,旁人最好走开。
把你的私有物摊开也是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的高招,别人就以为你旁边的桌位已被人占了。
我们用这些或别的办法来向他人表明我们需要的空间,这样是在帮助他人,免得当他人让我们感到受威胁或不舒服时,我们只好动手把他们推开。
如果别人对这些方法置之不理,或产生误解?
有时我们只好诉诸强行手段,捍卫我们的空间。
显然,在任何人口稠密、空间有限的地方,人们更要理解、尊重他人传出的这些信号。
每个人确实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但如以牺牲他人的空间为代价必然要引起矛盾。
U5战胜残疾
信件一:
亲爱的先生/女士:
几年前我遭遇车祸,下肢残废。
当时我想这一下完了,我的生命不再有意义。
但是,由于家人和朋友的耐心和爱,我现在期盼生活每天给我带来的新的挑战——尽管这个社会给我这样的截瘫患者带来的是重重困难。
这正是激发我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为什么截瘫患者每去一次街头商店仍然像策划复杂的军事演习?
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人上公共汽车、火车还得至少要两个身强体壮的朋友帮忙?
坐出租车更成问题,司机一见我们坐在轮椅上的便奔驰而过,装着没看见。
为什么这么多的商店不安装坐轮椅的人可用的门和电梯?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影剧院、餐厅、体育馆等等地方没有给轮椅安排个位置,也让截瘫患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受舒适,拥有权利?
为什么我们的街道还留有凸出的路缘,让坐轮椅的过不了马路?
每天我起来,都想过充实的生活。
为什么跟社会上别的人相比,我们的“充实生活”有那么多的限制?
难道还不该为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多做点什么,让我们和别人一样充实吗?
信件二:
亲爱的先生/女士: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带着几分诧异读完了布赖恩·托马斯的来信。
和托马斯先生一样,我也生活在轮椅上——与他不同的是,我生活的这个城市近几年来做了很大努力,做了托马斯先生所要求的一切。
就在几年前我的生活还和托马斯先生所描述的一样。
其实,我很佩服他面对众多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我极少出门,因为外面的环境只是为正常人设计的,我没勇气去面对挑战。
但是,现在我可以打电话,叫辆特别设计的出租车来接我(虽然我没必要这样做,我自己的轮椅是设计好了的,我能舒适、安全地驾驶)。
我可以逛商店,使用特宽式电梯,行动自如——整个商场不用跨一步。
我可以去餐馆,他们欢迎坐轮椅的人士光顾,接着就上影院,那里为坐轮椅的人士备有便捷通道,特地在靠前的地方安排有位子。
所以,托马斯先生,别灰心。
时代在变,人们的态度在变——你的环境不久也要变。
要不然,我会非常乐意提供我家乡的详细情况——或许我们可以共享这儿的好处,与更富有爱心、同情心的市政规划者们为邻!
萨利·伍兹
信件三:
亲爱的先生/女士:
我一直对近来有关讨论残疾人问题的来信有极大的兴趣。
我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像托马斯先生和伍兹女士这样的人带来一点希望(看得到的将来)。
我也是残疾人,行动要靠轮椅。
我还是“残疾人出租司机协会”主席。
认为残疾人不能干大多数工作当然是没道理的,应该(但往往不是这样)给予残疾人和别的求职人同等的就业机会。
我们的协会是针对残疾人司机的。
我们提供培训及适合残疾人的交通工具。
我们也对残疾人就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提供咨询和帮助。
还有,这对你们也许是个惊喜,据官方统计,残疾人司机的交通事故率大大低于其他司机。
我们协会尤其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司机无一人出过任何车祸!
如果任何残疾人读者对我们协会感兴趣,我们将非常乐意借助贵报回答任何咨询。
史蒂芬普莱斯
信件四:
亲爱的先生/女士:
我很高兴读到读者们现在讨论残疾人间题的来信。
正如前面来信的人已谈到的,对残疾人提供的社会的、职业的机会在增加。
我要说的是还存在着体育方面的机会。
世界上好多国家有为残疾人设计的体育设施。
比如在英国,就有个很活跃的坐轮椅的残疾人篮球联合会。
也许残疾人运动最好的例子是数以百计的人自豪地夺取了奥运会金牌!
1960年以来就有残疾人运动员夏季奥运会,1976年以来开始举行冬季奥运会。
残疾人运动会就是为伤残人举行的奥运会。
这些运动员是许多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他们和体格健壮的运动员一样?
有同样的运动理想和目标——实际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与体格健壮的人较量——竟不时地能赢!
典型的例子是新西兰的约翰·道尔。
他定时地与体格健壮的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而他只有一条腿!
他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劣势,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单脚起跳。
他单脚跳到栏杆,别人使用双腿起跑。
他认为就在离地起跑那个点上,他和其他运动员一样——事实上,他甚至说这是他的优势,别的运动员常把栏杆踢落,而他却没有这个问题。
像约翰这样,做个残疾人奥运会运动员就是把潜在的劣势变成优势。
你得重新看待自己的残疾。
不要以为那就是你的劣势,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残疾就指望别人帮你。
要尽量不要别人一手一脚帮助你——自立才是事业成功、人生成功的关键——靠从事体育谋生也是成功。
美国顶级的残疾人运动员和别的男女运动员一样当超级明星。
他们的崇拜者如云,被视为体育界的顶尖人物。
任何一位残疾人读者,请你们记住,在世界各地你们有数以千计的残疾人同伴?
不论你决心做什么,他们会随时给你支持与鼓励。
不要让残疾妨碍你能力的发挥,阻碍你人目标的追求。
祝你万事如意。
苏珊,皮尔逊大众诗人:
罗伯特·彭斯
每到新年除夕之夜,有一首歌被人们传唱。
从伦敦到悉尼,从莫斯科到香港,从纽约到苏格兰最小的农舍,在家里,在聚会上,在宾馆舞宴上,甚至在城里的迪斯科舞厅,人们将它传唱。
大多数歌手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但理解歌的大意。
这首歌就是《往日的时光》,传统的唱法是边唱边与家人、朋友、哪怕是各行各业的素昧平生的人握手、接吻,这种唱法往往是不对的。
人们大多能记住的几句歌词是合唱部分的几句:
为了往日的时光,老朋友,为了往日的时光,再干一杯友情情的酒,为了往日的时光。
(王佐良译)
但这首歌词是从哪儿来的?
它是什么意思?
这首歌是被记录的最古老的歌曲之一,据资料记载,有几行歌词可以追溯到1563午。
可目前人们熟悉的歌词常与苏格兰最有名(和受人欢迎)的诗人罗伯特·彭斯联系在一起。
罗伯特·彭斯是位非同寻常的人,在短暂的一生中(死时三十七岁)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世界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最初用古老的苏格兰语写成,今天能读懂的人不多。
用现代英语大致翻译如下:
老朋友哪能遗忘,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还有往昔的好时光?
为了往日的时光,老朋友,为了往日的时光,再干一杯友情的酒,为了往日的时光。
我们曾遨游山岗,到处将野花拜访。
但以后走上疲惫的旅程,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合唱)我们曾赤脚淌过河流,欢声笑语里将时间忘。
如今大海的怒涛把我们隔开,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合唱)忠实的老友,伸出你的手,让我们握手聚一堂。
再来痛饮一杯欢乐酒,为了往昔的时光。
(合唱)你来痛饮一大杯。
我也买酒来相陪。
干一杯友惰的酒又何妨?
为了往昔的时光。
(改编自苏格兰原文,王佐良译)
罗伯特,彭斯1759年1月25日生于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 创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