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0880877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08KB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月是故乡明
单元内容:
5、《古诗词三首》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唐代张籍《秋思》、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这是一组游子思乡的绝唱;
6、《梅花魂》,“魂”字画龙点睛,一幅梅花图,一生恋国情;
7*、《桂花雨》的课题就极富诗意,有其形,有其香,有其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美丽的童年回忆;
8*《小桥流水人家》从平凡的景致品味到了浓浓的乡情。
“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
“回顾·拓展”则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爱家乡的个性习作。
单元学习要求:
1、学习这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
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
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
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
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
(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几种“绿”色呢?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
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
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
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
谁不想留恋其中?
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
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
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
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
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
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
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
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
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答。
)
3、指导书写: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6梅花魂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
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飘泊、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①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了解梅花的特点。
②自学生字词。
③回忆已在古诗中品味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谈话激情。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
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
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严冬有什么花呀?
喜欢梅花吗?
说说原因。
(欣赏梅花图)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文学家所赞美的对象,背诵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
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
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
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出示王安石的《梅花》诗,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从这些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突出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2、板书课题:
梅花她有魂吗?
我怀着不解读了它。
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泪水夺眶而出。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
1)齐读课题。
2)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3)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4)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教师过渡语:
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
带着“?
”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同桌互相读课文,交流认识、积累并理解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分外、抹净、低头折腰”的读音,指导“幽、衰、甚、葬”的字形。
读后进行评价。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从这些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件事:
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
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
三、读书思考,进行品读感悟。
1、同学们,还记得作家尤安.艾肯告诉我们的读方法吗?
(首先……)
2、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一边读一边思考:
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入手,探究品读:
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找出并用”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
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
◆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
(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叫“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
◆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
3、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你看见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交流。
(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
◆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自己的儿孙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
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
过渡语: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
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
你能读好它吗?
(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话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
◆你发现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
用外祖父的话回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
◆“他们”是指谁?
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这梅花”?
◆联系我们已有的知识说说中华民族中涌现的有气节的人物。
相机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睛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
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
◆美读升华:
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
④再探外祖父的第“三哭”,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
(泪眼蒙胧。
)
◆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归祖国。
)
三、品读语句,升华情感
1、教师导语:
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读外祖父的话和外祖父为我们送行的有关句子。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3、教师导语:
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
让我们饱含敬意之情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儿,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
五、重视积累,延伸拓展
1、从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教师导语:
“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陈慧瑛(女),福建厦门人,作家,著有散文集《无名的星》等。
2、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全诗是: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
全词是: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3、咏梅诗文:
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树立立风霜。
(《冬夜杂咏》)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当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
( 陈亮《浪淘沙•梅》)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课后小结: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
课件;关于描写桂花的诗文。
2、学生:
记录长辈讲述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明确自学要求(出示自学提示)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3、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2、八月桂花,十里飘香。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
4、拓展延伸: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资料库
1、简介作者:
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2、介绍桂花:
桂花:
也称木犀,木犀科。
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
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单元 教材 解读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