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02页.docx
- 文档编号:10880513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96.22KB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02页.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0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02页.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02页
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课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统一长度单位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探究交流新知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归纳小结内化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提升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
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五、总结回顾拓展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你觉得明天学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厘米例2、3p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探究交流新知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归纳小结内化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四、巩固练习提升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五、总结回顾拓展
我们认识里厘米,会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如果测量较长物体时,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米例4、5p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过程与方法: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探究交流新知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
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3.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三、归纳小结内化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米,请你们笔划一下1米有多长,再笔划一下昨天学的1厘米有多长。
1米是多少个1.厘米?
四、巩固练习提升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五、总结回顾拓展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线段例6、7p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交流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例8p7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二、探究交流新知
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①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
三、归纳小结内化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五、总结回顾拓展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不进位加例1、2p12、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13+5=2+17=
4+13=8+12=14+3=
二、探究交流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iash动画。
教材11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①口算。
②摆小棒法。
③拨计数器演示法。
……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5
+2
37
③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4)教学例2。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
教师指导书写。
三、归纳小结内化
(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43+26=
(2) 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巩固练习提升: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五、总结回顾拓展
本节课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进位加例3p1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进位加法的竖式写法。
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1) 笔算下列各题。
25+42=36+21=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交流新知
教学例3:
35+37
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①尝试计算。
②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提问:
从哪位加起?
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三、归纳小结内化
进位加法,从个位加起,各位满十向十位进1,为了方面计算,写在十位下面教材第14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提升
(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15页5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五、总结回顾拓展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谁来说说计算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不退位减例1p18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2) 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得了多少块金牌吗?
那在你们出生之前的北京奥运会呢?
多媒体播放北京2019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新知
(1) 教学例1:
36-23=
①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汇报交流。
三、归纳小结内化
③归纳算法
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四、巩固练习提升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五、总结回顾拓展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退位减例2p19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二、探究交流新知
(1)学习例2.出示例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51-36=
①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思考:
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②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
(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3)交流汇报。
①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②十位上算法:
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
怎样才能区别记住十位上的数是否被借走1个呢
③讨论:
从十位减行不行?
(4)学习例3.
①出示例题,学生尝试计算50-24=
②集体订正
三、归纳小结内化
今天学习了退位减法,你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你有哪些要提醒自己和大家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三第6题。
五、总结回顾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六、随堂检测验收(设计10分钟内检测试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比多少例4p2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解决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个性创新
一、温故创境引题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
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
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块比圆圈多几个?
8-5=3
②圆圈比方块少几个?
8-5=3
你有什么发现?
。
二、探究交流新知
1、出示例4
(1)指名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
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
算式怎样列?
12+3=15(面)
2、出示例4
(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直观形象,演示过程。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①按题意摆学具。
②列式计算。
12-4=8(面)
(3)小组汇报。
(4)寻找规律,发现方法。
三、归纳小结内化
小结: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四、巩固练习提升
24页做一做
25页1、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0中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连加连减例1、2p27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上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