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docx
- 文档编号:10879836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25KB
伤寒论讲义.docx
《伤寒论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
细目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要点一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条)
【解析】本条为太阳病辨证纲要。
【考点】
1.“太阳”的涵义:
六经的名称源于《内经》。
太阳又称巨阳,是阳气隆盛之意,其经脉走行最长,其气布于周身,故谓之太阳。
2.太阳经证的性质:
表证。
3太阳病提纲条文为什么只提恶寒,不提发热
4.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要点二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条)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及其治法方药。
考点:
1.如何理解“阳浮而阴弱”: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
阳指浮取,阴指沉取,意为轻取见浮,沉取则弱。
从病机言则卫阳浮盛,营阴不足。
2.桂枝汤证不等于中风表虚证
3.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配伍比例是1:
1的剂量。
4.服桂枝汤的调护方法:
①药后啜粥,一剂药一次煎好,分三次温服。
服药后须喝热粥;
②温覆微汗,使全身微汗湿润为佳,不可过汗;
③中病即止,服第一次药,汗出病愈即可停服;
④不效继进,如服后不出汗可服第二剂,还不出汗,则可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在半天左右的时间里服完三次药,病重者甚至可一昼夜服至二三剂,并加强观察和护理;
⑤服药禁忌生冷和一切不易消化的、有刺激性及油腻的食物。
5.营卫不和汗出与气虚汗出的鉴别:
桂枝汤治疗的汗证是由于营卫不和,卫气不固,开合失权所致,与纯属卫气虚而肌表不固的玉屏风散所治疗的自汗迥异。
6.桂枝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恶风寒,发热汗出,头项强痛,鼻塞或见干呕,脉浮缓。
理:
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邪气较重者,先刺风池、风府。
)
方:
桂枝汤。
药:
桂枝汤药用五味,方中桂枝解肌祛风,芍药敛阴和营,两者相伍,调和营卫。
生姜辛散止呕,大枣甘平补中,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配芍药酸甘化阴,调和诸药。
要点三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条)
【解析】本条为太阳病误下,表邪不解,邪气内迫阳明大肠导致热利的证治。
考点
1.如何理解“利遂不止”:
误用攻下,引邪内迫大肠,因而肠热下利。
2.脉促的含义:
表邪陷而未尽,正气仍趋表抗邪。
促脉是浮脉的变脉,“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与数中一止的促脉迥异。
3.如何理解“喘而汗出”:
大肠有热,上蒸于肺,迫津外泄。
4.三表七里之证:
原文34条为太阳表证误下,邪气内迫阳明大肠导致热利的证治。
为表里同病。
尤怡认为:
“邪陷于里十之七,邪在表十之三”,又称三表七里之证。
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与葛根汤证的证治异同:
两者均治疗表里同病的下利。
不同: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里热为主的热利,葛根汤治疗表寒为主的寒利。
6.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利下黄色稀水势急臭秽,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
理:
太阳邪热内迫阳明下利。
法:
轻清解肌,清肠止利。
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药用四味,方中葛根升津止利,辛凉透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坚阴止利,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四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条)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伤寒证证治。
【考点】
1.如何理解“无汗而喘”:
本条明述无汗是太阳伤寒证的重要特点,以资与太阳中风证相区别。
无汗而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症状,有三层意义。
①说明病机②提示治疗③鉴别症状
2.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证治异同:
两者均有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受病,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
治疗皆用辛温解表之法,都用桂枝、甘草以宣通卫阳。
不同:
桂枝汤证以自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恶风寒相对较轻,是风寒外袭,卫强营弱所致。
麻黄汤证以无汗,脉浮紧为特征,可有咳喘,身疼痛,乃风寒外束,卫遏营郁所致。
3.如何理解卫遏营郁:
伤寒表实证以外感风寒为病,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凝敛,遏阻卫阳,闭郁营阴,致身疼痛,无汗出。
4.麻黄汤证主脉为脉浮紧,为何浮数之脉亦可用麻黄汤:
麻黄汤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表寒实证。
临证时,应知常达变,主脉是浮紧,设若病人发热,可因体温升高则出现浮数之脉,或仅见浮脉,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5.麻黄汤中杏仁的作用:
降气平喘
6.麻黄汤的辨治要点
症: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呕逆,喘咳,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而润,脉浮紧有力。
理:
风寒外束,卫阳闭郁,营阴郁滞,正气抗邪有力。
法:
峻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
麻黄汤。
药:
麻黄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
方中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较强,为发汗之峻剂;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对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有双向调节作用;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五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条)
【解析】本条论述外感风寒,内兼水饮的证治。
【考点】
1.小青龙汤证的审证要点:
咳吐清稀白色痰涎。
小青龙汤证病机是表寒里饮,乃因风寒外束,内有水饮停蓄心下胃脘所致。
临床以咳吐清稀白色痰涎量多为审证要点,治以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2.小青龙汤证的“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
3.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大青龙汤证属表寒里热,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小青龙汤证属表寒里饮,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治疗外散风寒,内蠲水饮。
4.小青龙汤加减法的意义
5.如何辨证论治太阳病的喘证:
太阳病有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甘石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五个方证,都具有发热而喘的证候。
6.小青龙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痰白清稀量多,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弦,苔白滑。
理:
风寒外束,水饮内伏。
法:
解表化饮。
方:
小青龙汤。
药: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八味药组成。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解表、通阳、散寒;细辛、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辛、姜辛散太过,半夏化痰降逆止呕;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六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条)
【解析】本条论述太阳之腑膀胱受邪,气化不利的证治。
考点
1.太阳蓄水证的“消渴”“烦渴”与阳明热证“烦渴”的鉴别
2.原文71条与72条五苓散证叙证的鉴别
3.五苓散证与小青龙汤证的证治异同:
五苓散证与小青龙汤证均属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为病的表里同病之证。
均有口渴或不渴,均可见小便不利,治疗均用表里双解之法。
但两证水停部位不同,小青龙汤证,水饮停在上焦,以喘咳,咯吐白色清稀痰涎为主症,治以温肺化饮,而五苓散证,水蓄下焦,以小便不利,少腹满为主症,治以通阳化气利水。
4.膀胱蓄水证与胃虚水停证的证治异同:
茯苓甘草汤与五苓散均治水饮内停之证,因其病位不同,故临床见症不同。
茯苓甘草汤证因水停胃脘,故见心下悸,四肢厥冷,小便自利,口不渴,治疗重用生姜温胃散水,用桂枝配茯苓化气蠲饮。
五苓散证因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故见口渴,发热,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5.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证治异同:
两者均有水气内停的病机,均有小便不利,脉浮,发热,口渴的证候,均用利水之法,选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但五苓散之水气内停是太阳病,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其脉浮,发热是太阳表证,其口渴是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所致,其与猪苓汤的鉴别要点是舌质淡,苔薄白而润。
治疗用桂枝配茯苓、白术,重在通阳化气解表;猪苓汤证水气内停是因阴液亏虚,阴虚化热,阴虚水热互结。
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是津液受伤,小便不利是水气内停之征,故当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其与五苓散证的鉴别要点在于舌质红,苔薄黄,故治疗用阿胶育阴清热,加滑石利水泄热。
6.五苓散证的辨治要点
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烦,甚者渴欲引饮。
水入即吐,或小便多舌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理:
表邪未尽,膀胱气化不利。
法:
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方:
五苓散。
药:
五苓散由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五味药组成。
方中桂枝配茯苓、猪苓、泽泻,重在通阳化气利水,白术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兼解表散寒。
要点七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条)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证治。
【考点】
1.何谓柴胡四症:
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乃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影响脾胃功能而致。
2.何谓寒热往来,休作有时:
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消长变化,互有胜负。
正胜则热,邪盛则寒,因而表现为寒热交替,休作有时。
3.或然症加减法的意义
4.少阳病柴胡证出现呕吐的机制:
邪入胁下,气郁不畅,乘伐中焦脾胃,从而导致胃气上逆呕吐。
5.小柴胡汤煎服法的意义:
小柴胡汤方后有“去渣,再煎”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使药性和合,气味醇和,以利于和畅气机,更好地发挥和解功效,同时,去渣再煎,可浓缩药汁,使病人不至于喝太多的药汁,以免呕吐。
对于“喜呕”症状者,还可少量多次服。
这种煎药方法,在《伤寒论》中还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和解病邪,避免呕逆。
6.小柴胡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脉弦细。
理:
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
法:
和解少阳,条达枢机。
方:
小柴胡汤。
药:
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为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
方中柴胡配黄芩重在清解少阳邪热,为本方主药;人参、炙甘草和大枣,扶助正气,助正达邪;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扶正达邪之功。
要点八
【原文】伤寒二三曰,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里虚伤寒,心悸而烦的证治。
【考点】
1.小建中汤治疗外感病所体现的治疗原则:
代表中医培土生金的治疗原则。
2.小建中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心悸不安、易惊,不耐劳、劳则心惊、气喘、汗多,疲倦思睡而夜寐不安、不得眠,纳呆,腹中急痛,喜温喜按,面色淡黄,唇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或弱。
理:
脾虚伤寒(虚人外感)。
法:
建中补脾,调养气血。
方:
小建中汤。
药: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
方中用饴糖甘温补中,配大枣、炙甘草补益中焦,倍用芍药敛阴和营,桂枝配生姜温中散寒,辛散止呕,炙甘草配桂枝辛甘化阳,配芍药酸甘化阴,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建中益气,培土生金之效。
要点九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小结胸证的证治,小结胸证的病位较小,正在心下,且病势较缓,病情较轻,按之则痛,与按之石硬的大结胸不同。
脉象浮滑,是痰与热结较浅,用小陷胸汤清热开结化痰。
小陷胸汤证的证辨治要点
症:
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舌苔黄滑腻,脉浮滑。
理:
痰热互结心下。
法:
清热涤痰开结。
方:
小陷胸汤。
药:
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实三味组成。
方中用黄连苦寒泄热、瓜蒌实宽胸清热涤痰,半夏化痰消痞散结。
全方辛开苦降,宽胸散结。
要点十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的证治。
【考点】
1.生姜泻心汤证的审证要点: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2.寒热错杂三泻心汤证的证治异同:
共同之处就其证候表现而言,三泻心汤主治证均以心下痞,呕逆,下利,肠鸣为主症,其病机均有中虚寒热错杂,胃气壅滞的共同点,其治疗均用辛开苦泄,甘温益气之法,选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
不同:
半夏泻心汤证主症呕逆更明显,病机重心在升降失常,故治疗重在和胃降逆,以半夏为君药;生姜泻心汤证主症有干噫食臭,其病机兼有水食停滞,治疗兼以和胃散水,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为一两,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主症为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不安症状明显,病机以胃气重虚为主,中气不足尤为明显,治疗重在益胃缓中,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增炙甘草为四两,为君,加强补虚和中。
3.生姜泻心汤证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黄连汤证的证治异同:
生姜泻心汤证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三方均为辛开苦降之法,均用人参、黄连,病位均在胃肠,见症均有呕吐,下利;所不同的是生姜泻心汤证为寒热错杂于中焦,水食停滞,临床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为主症,治疗重在和中消痞,其用药寒温较为均衡;黄连汤证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均属上热下寒,胃热脾寒,黄连汤以下寒为主,临床以腹痛为主症,治疗去黄芩之苦寒,加桂枝温通阳气,全方药性偏温;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偏于上热,临床以呕吐为主症,故治疗重用芩连以清上热,全方药性偏于寒。
4.生姜泻心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舌苔厚腻。
理:
寒热错杂,水食停滞。
法:
辛开苦泄,消食和中,散水消痞。
方:
生姜泻心汤。
药:
生姜泻心汤由生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大枣、人参、炙甘草组成。
方中生姜四两为君,宣散水气,和胃降逆;半夏降逆止呕开结,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泄热消痞;大枣、人参、炙甘草补益脾胃。
本方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为一两,重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
要点十一
【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胃虚痰阻气逆致痞的证治。
【考点】
1.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的鉴别:
两者均有心下痞硬、噫气,但病机,证治均不相同。
旋覆代赭汤证噫气不带食臭,无下利征候,是胃虚痰聚,虚气上逆所致,治疗重在降逆化痰,和胃镇肝;生姜泻心汤证以干噫食臭,肠鸣下利为主症,是胃虚食滞,水气不利所至,治疗重在和胃消痞,辛散水气。
2.旋覆代赭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心下痞硬,嗳气连绵,或呕吐,或反胃,或呃逆。
理:
胃虚痰阻气逆。
法:
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方:
旋覆代赭汤
药:
旋覆代赭汤由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七味组成。
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和胃化痰;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
要点十二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邪热炽盛,津气两伤证证治。
【考点】
1.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鉴别关键在脉象,白虎汤证脉洪大有力,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而芤。
2.白虎加人参汤证无大热的机理:
白虎加人参汤证无大热,乃热炽于里而肌表反不甚热,这是因为里热炽盛,津液外泄,大量汗出,外达之热有所外散,使肌表之热不能留存之故。
3.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的机理: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是热伤气津所致卫气损伤,不能充养肌肤而时时恶风,肺所主的大气不能自充肺俞,故致背微恶寒。
4.白虎加人参汤用人参的意义:
扶正驱邪,宁心除烦,补益气津,大补元气,以防厥脱,反佐,以免白虎汤寒凉太过。
5.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高热不退,汗出不止,烦渴不解,时时恶风或微恶寒,气短神疲,甚则微喘鼻扇,舌苔黄燥,脉浮芤或洪大无力,甚则散大。
理:
阳明邪热亢盛,气津两伤。
方:
白虎加人参汤。
药:
白虎加人参汤由人参、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五味药组成。
方中白虎汤辛寒清热,人参益气生津。
要点十三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心阴阳两虚证证治。
【考点】
1.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君的机理:
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建气血阴阳生化之源。
2.炙甘草汤用清酒的机理:
本方要求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补益气血,使心脏气血恢复而脉搏正常。
本方用药关键是阴药与阳药配伍,阳药必重于明药,且大枣用量独重,因阴药赖阳药以动,清酒有促进血液运行,推动阴药发挥补益作用之功能,且必用酒浸润一宿而效始显。
3.炙甘草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心动悸,少气乏力,头晕,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脉结代。
理:
心明阳两虚,心失所养,脉气不得接续。
法:
通阳复脉,养血滋阴。
方:
炙甘草汤。
药: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桂枝、生姜、清酒十味药组成。
方中炙甘草、人参补中益气,以资脉之本源,大枣补气滋液益脾养心,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养血滋阴,桂枝、生姜宣通阳气,温通血脉,清酒益气血,通经络,利血脉。
细目二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解析】本条为阳明病辨证纲要。
【考点】
1.如何理解“胃家实”:
胃家指胃与大肠、小肠;实指邪气盛,正阳亢旺。
胃家实是阳明病胃肠燥热亢盛,正气抗邪有力的病理概括。
要点二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解析】此条论述阳明湿热黄疸,兼腑气壅滞证发黄机理及证治。
【考点】
1.茵陈蒿汤证的辨证要点:
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大便不畅或秘结,头汗出,至颈而止,小便不利。
2.阳明湿热发黄三汤证的证治异同:
此三方证均因湿热内郁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均属阳黄,均有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汗出不畅,小便不利等主症。
治疗均用清热利湿之法。
所不同的是茵陈蒿汤证兼有腑气壅滞,病势偏里,故症见腹微满,大便不畅或秘結,治疗用大黄,攻逐瘀滞,用茵陈、栀子清利湿热;栀子柏皮汤证既不偏表,亦不偏里,以湿热弥漫三焦,热盛为主,故症见心中懊憹,发热,舌红较明显,治疗重在苦寒清热,用栀子配黄柏、炙甘草,加强清泄湿热之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外兼表邪郁遏,病势偏表,症见发热恶寒,身痒等,治疗用麻黄、杏仁、连翘、生姜等药宣散表邪,用赤小豆、生梓白皮、甘草等清利湿热。
3.茵陈蒿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见汗出不彻,或但头汗出,发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小便黄赤不利,舌红苔黄。
理:
湿热郁蒸,腑气壅滞。
法:
泻热利湿退黄。
方:
茵陈蒿汤。
药: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
茵陈清利湿热,为退黄要药,栀子清泄三焦而通利水道,大黄导热下行,泻热退黄。
要点三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解析】本条论述白虎汤证重证的证治及治禁。
【考点】
1.白虎汤在《伤寒论》中的治疗病证及其原因: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热证和厥阴热厥。
其方证的基本病机都是阳明燥热炽盛,邪热充斥表里,故都可用白虎汤辛寒清热。
2.阳明热证的治疗禁忌及误用所致变证:
①禁发汗:
表邪已经化热入里,故忌辛温发汗。
如果误用则津液被劫,里热愈炽,可导致烦躁,心愦愦和谵语等变证。
②禁温针:
三阳病都禁用温针,尤其是阳明热证。
如用温针,是以火助热,津血耗伤,会导致火逆变证。
③禁攻下:
阳明经证,肠腑尚未结实,不可攻之过早,如果经腑同病,亦不当单纯攻下,误攻损伤胃气,使邪热内陷胸膈可导致虚烦证。
④禁利小便: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热盛伤津,胃中干燥,因此禁用淡渗利小便之法,否则津液势必更加耗竭,有亡脱的危险。
3.白虎汤证的辨治要点
症:
高热,大汗,大渴引饮,饮则喜冷,心烦,张目不眠,甚则神昏谵语,手足反现厥冷,面红,唇、舌都红,苔厚或黄或白;脉洪大,或滑数有力。
理:
阳明热盛,充斥内外。
法:
辛寒清热。
方:
白虎汤。
药:
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
方中生石膏辛寒清热,知母配石膏,清热润燥,粳米养胃阴,补胃气,炙甘草防寒凉伤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辛寒清热之功。
要点四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及大、小承气汤的证治与用法。
【考点】
1.三承气汤证的鉴别:
三承气汤证均属阳明腑实证。
不同:
①调胃承气汤可用于太阳变证和阳明腑实证,其病机特点是燥热初结于胃肠,痞满不甚。
此时邪热尚能由里透表,故可见蒸蒸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
②小承气汤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和厥阴热利,其病机特点是痞满较甚,而燥热实邪结聚较轻,症状以腹胀为主,大便硬结不通,小便次数增加,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数或数等。
③大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证和少阴水竭土燥证,其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痞满亦甚,腑气不通,症状表现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心烦不解,甚或谵妄,喘不得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便燥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痛或绕脐痛,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实有力。
2.承气证、脾约证、润导法证的鉴别:
承气汤证乃邪热与肠道宿滞互结,腑气不通所致,临床证候主要有:
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或热结旁流,或潮热谵语等,治疗用苦寒泻下,攻下腑实之方,选用承气汤类方治疗;脾约证乃阳明有热,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导致津伤便秘,临床特征为大便秘结,然“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治疗采用滋燥润肠、缓通大便法,方选麻子仁丸治疗;润导法证乃津枯肠燥,大便失润,传导失权所致,临床辨证要点为病人欲解不得,硬屎迫近肛门,便意频频,治疗采取润燥清热,利窍滑便法,可选蜜煎导方或大猪胆汁方。
3.大承气汤的辨治要点
症:
腹满硬痛或绕脐疼痛,不大便,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俱赤,烦躁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苔黄燥或焦裂起刺,脉沉滑实有力。
理:
燥热与有形糟粕相结,津伤热伏,腑气不通。
法:
峻下热实,荡涤燥结。
方:
大承气汤。
药:
大承气汤由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四味药组成。
本方枳实行气消痞,厚朴宽中除满,芒硝软坚润燥,大黄泻热荡实,全方重在峻下热结。
细目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解析】本条为少阳病辨证纲要。
细目四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要点一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