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x
- 文档编号:10878956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7.90KB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x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加深课文理解。
合作探究: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示法:
多角度思考问题。
比较阅读法:
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
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
“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参考答案:
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
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
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
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
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
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景物描写。
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
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
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情感描写。
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
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
1.《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
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小拓展:
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
参考: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特征粗重急骤轻微委婉清脆圆润宛转流畅阻塞压抑清冷凝滞激越奔涌高亢雄壮短促急骤变化急促──舒缓轻快—时断时续—暂歇爆发──高昂戛然而止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张艳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加深课文理解。
合作探究: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示法:
多角度思考问题。
比较阅读法:
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
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
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
“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参考答案:
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
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
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是答题要点:
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
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
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
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景物描写。
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
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
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情感描写。
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设计思路】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小组交流,提供多元思考方向。
三、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
1.《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
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
参考答案:
第一,是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模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真是再恰切不过了。
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小拓展:
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它们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
参考: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特征粗重急骤轻微委婉清脆圆润宛转流畅阻塞压抑清冷凝滞激越奔涌高亢雄壮短促急骤变化急促──舒缓轻快—时断时续—暂歇爆发──高昂戛然而止第二,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 教学 设计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