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
- 文档编号:1087218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45KB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潘虹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
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一、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我在课间谈话时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来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绍桂林风光的录像,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
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
有的说:
“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虚传。
”有的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虽然学生在欣赏时,非常的投入,但要表达的学生似乎并不多。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都很美。
我上的时候是按顺序从水到山,按部就班。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
你是怎么读好的?
朗读时,你感悟到些什么?
或是问其他的学生:
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么处理才读得这般好?
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对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读起来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现在想来这样设计是否更好:
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请学生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己去读去感悟,说说喜欢的理由。
但因为个人引导的欠缺,特别是学习“山”那部分时,有“走过场”的感觉。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去感悟,相信他们会读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独特的感悟。
三、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我沿着教材的内容线索在学生激动的情感状态下,设置一个创造性训练,为学生创设可运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评价,用自己语言叙述、想象的空间。
这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领悟,学生通过深入地想象和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从这里可看出激情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创造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
《尊严》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潘虹
《尊严》这一课,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
在复习了词语后我带学生理解“逃难”的意思,问学生有没有逃难的经历?
再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词语,体会逃难生活的艰辛,然后学习第一段中描写逃难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逃难的艰辛以及对食物的迫切需求。
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我引导学生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
“从“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们有的说我读出了他们很累;有的说读出了他们很饿;有的说读出了他们缺乏营养,急需食物……我问:
“从那些语句,你看出他们确实急需食物?
”孩子们立即找到了后面的动作描写——“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我说:
“是呀,当一个人饥饿到极点时,吃起东西来便会狼吞虎咽,可见这群逃难的人是多么疲劳与饥饿。
可是就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就是——哈默。
”然后让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
如:
抓住“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和、“狼吞虎咽”等词感受哈默也是一个很需要食物的人,可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拒绝了。
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
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对于文中重点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尊严在文中的意思,同学也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另外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在和学生一块讨论时,问题问得太细碎,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学生的主体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对哈默的言行更要让学生细致的研读,不应只在教师的带领下有一些学生领会即可。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潘虹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
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
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
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
“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
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
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
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
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潘虹
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称为小夜莺的小男孩,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开始我真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其他老师上的课堂实录,感触很深。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汲取了他们课堂上的精妙之处,课上下来,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一、加小标题,概括内容
这篇课文很长,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能更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先引导学生去发与前面文章的不同。
初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与前面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细心的同学很快就找到是有空行。
我告诉学生这是自然空行,也就告诉了我们文章该如何分段。
会分段了,去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就显得容易多了。
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刚才概括的自然段段意提炼出一个词或一个小词组,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掌握小窍门,我便引导他们能不能说的再精炼些。
就这样,由开始的7个字,到后来的5个字、3个字,以至于到后来就用一个词来概括,如:
诱敌(引敌)、带路(引路)、歼敌(杀敌)、再诱(再引)等。
学生从概括小标题中,学会了如何表达得既清楚,又简练。
二、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小夜莺的品质,所以我先让学生画出能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并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比如学生谈到“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这句话时,学生开始时只觉得小夜莺真勇敢,一点也不害怕,对于敌人的问话,他还能很流利的回答。
我便说: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里的夜莺、麻雀、乌鸦和猫头鹰分别是指谁?
”学生反复地读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发现原来夜莺是指小男孩自己,而其它三个指的都是德国兵。
当学生说到这时,有好多同学纷纷举手说:
“老师,我还知道小夜莺还把德国兵比喻成‘野兽’”“多有趣的比喻呀!
从这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德国兵很凶狠”“我体会到小夜莺很聪明,不仅回答了德国兵,还巧妙的痛骂了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从中体会到小夜莺对德国兵非常的憎恨。
”然后我让学生把感悟到的送到朗读中去,这时的朗读就很有效果。
又如当学生谈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好像”一词,先让学生把这个词去掉读读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后发现,如果去掉“好像”就说明他完全忘了,而加上“好像”一词,可以看出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而是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可见小夜莺是多么的机智。
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夜莺的勇敢机智来。
三、抓住歌声,统整全文
夜莺的歌声贯穿全文,在文章中先后出现了四次。
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统领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
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夜莺的歌声的句子把它画下来,看看每一次出现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读文,学生不难发现这几处,对这“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也比较容易理解,并结合后面的气泡知道了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是相互照应,同时也感受到文中叙述的故事不是一次偶然,而且只要战争不止,夜莺的歌声就不会停止。
而这些是出于小男孩对国家的热爱,有着誓死保卫祖国的高尚品质。
对小夜莺这一人物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课虽结束了,但一提起小夜莺,学生马上会想到“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狗鱼”等,可见小夜莺的机智应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触摸春天》的教学反思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潘虹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盲童安静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一只逗留在花丛中的蝴蝶。
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小女孩子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情感融入课文,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创造奇迹的原因。
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搜集的“残疾人热爱生命,创造奇迹”的故事,也联系自己来体会这句话,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课后,孩子们写的读后感中,他们都在表达同一个心声:
“身体有残缺的人都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我们普通人就没有理由不爱这个世界。
”
一、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的课文。
整个教学流程,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
的深刻道理。
例如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我特别关注了孩子的对句子的独特感悟,通过一次次引导“你读出‘流连’的感觉了,能再‘流连’一点儿吗?
”“老师发现你把‘整天’重读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你从句子中能感受到什么?
”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不仅读出情感,也悟出了句子的含义,更在朗读中落实了对词语“流连”的理解。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教学 反思